■丁 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基本要求,为我们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获得“四力”的途径来自校园的专业培训,来自前辈的谆谆教诲,更来自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对生养我们的土地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力”是彼此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构成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迈开双脚亲近土地、擦亮眼睛洞察社会、用心用脑勤于思考、妙笔疾书记录时代,是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提升“四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来自点滴积累的“笨功夫”。
“脚下有泥”是对“脚力”最形象的诠释,“脚力”是从行万里路走出来的,走的路越多,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就越多,到达的地方越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就越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就越深。
但是“脚力”并不是单纯走出来的,而是要在行走中“识路”,既要调查更要研究,建立社会认知的坐标系。
我入职新华社的第一个半年,在甘肃分社做实习记者。第一篇被《人民日报》刊用的署名新闻稿,是跟着老记者去兰州钢厂采写的。说来惭愧,我对那篇稿子的贡献微乎其微。住在钢厂10多天,老记者带我走遍了每一个分厂,进了很多个车间。钢厂面积很大,每个分厂之间都有很长的路程。当时我对一个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完全没有概念,虽然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却被动辄百万千万的数字弄晕了。老记者从中提炼出兰州钢厂“扭亏为盈”的新闻点,我终于弄清楚产量、产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之后3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有意识记住了很多数字,对稿件中出现的数字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对一组数字之间的关联非常敏感,发现了不少差错,挤出了不少水分。这一“特长”也许正是得益于入门时的第一课。
回到总社,我第一次随老记者出差的目的地是苏南。在甘肃期间,我采访过的一位女乡长曾经去苏南考察,她告诉我,“苏南我们可学不了,人家的妇女早上四五点起床下地摘菜,六点多已经从集上卖菜回来,开始做早饭……我们这里,九十点钟挨家叫还不起床呢。”这段话很生动,也让我对江南很向往。实地采访非常振奋人心,苏南当时已经冒出来一批“亿元乡”,一个乡镇的经济体量,比西部的大型国企还厉害。“亿元”这个当年的天文数字,是靠着苏南农民每一担蔬菜,每一网鱼虾,每一个简陋厂房里的小企业聚成的。他们的形象留在我的镜头里,也在我心里打下鲜明的烙印。
两年间从西到东,我从踏出校门的学生到一个刚刚入门的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东西部差异、对工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凭借勤劳智慧创造财富的普通百姓有了直观的认知,枯燥的数字在我脑子里还原为生机盎然的生产和建设,以及生动鲜活的建设者,并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基本的坐标系,形成最初的新闻眼力和脑力,让我面对纷纭的来稿能够判断哪些具有真正的新闻点。
这个坐标系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还需要经常不断地走到社会生活一线去充实它,才能保持它的敏感度。
眼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是洞察世事、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增强眼力,才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积极训练自己的眼力,才能拥有发现主题,提升主题的能力。
我长期在编辑岗位上工作,自主的采访写作经历非常有限。2004年暑期,我有了工作20年来第一个长假,去非洲国家刚果金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家人。此前我的家人已经在那里工作一年,我有时会问他为什么某个新闻没有配发照片。他告诉我,刚果金一直处于动乱中,理论上是不允许拍照的,警察和军人随时有权力没收照相机,拿着相机还可能成为民众哄抢的对象。作为一个图片编辑,我对刚果金的摄影记者如何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发现这个题材而兴奋。于是给自己定下休假作业,调研刚果金的摄影人生存状态。
于是在刚果金的日子里,我看见拿着相机的人就上前攀谈,自己拍照中也遭遇各种险情。调研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国家虽然能看见拿照相机的人,但是根本没有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当时出版的几份报纸上,除了偶然出现的广告插图,版面上完全是文字。在调研中,我逐步理解了这个曾有百年殖民史、长年内乱的非洲大国,为什么对照相机的镜头充满戒备。我把调研的素材写成万字长文《不许拍照的国家》,记录了刚果金的一段“摄影史”。从“不许拍照”这样一个细节,折射出这个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迟滞发展。一个悠闲的假期,变成了一次绞尽脑汁的调研和写作。虽然当时的调研和分析受到“脚力”和“脑力”的局限,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是我从中认识到摄影诞生近200年来,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影响,对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一次调研的另一个收获,是让我更加珍惜记者在一线采集来的每一张照片,尤其是在战乱地区、发展中国家和突发事件现场,记者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坐在编辑部无法想象的艰辛。记者的眼力,关系到每一个有价值的瞬间能否被准确记录,编辑的眼力,决定了记者的心血如何呈现,甚至是否有机会和读者见面。
“脑力”意味着宏观的思考分析能力,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提升脑力,要求我们加强对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对宣传舆论工作的规律性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深入研究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推动问题的解决。
我供职的《半月谈》杂志,以面向基层为己任,编辑团队以“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自我定位,以一颗服务基层的心,敏锐发现基层痛点,并站在推动全局事业发展高度果断发声。2018年以来,杂志社从记者采访和成千上万读者留言中发现,基层干部身负沉重的群体性压力、不合理负担问题以及当下基层治理的困境,引发编辑部的思考,确定了以基层工作痛点为切入点,策划组织、持续刊发了来自基层一线的一大批原创调研报道,如《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奇葩考核逼出年终迎检乱象》《基层汇报材料能拧出多少水分》《八字没一撇,典型树起来:“速成典型”“盆景典型”在冒头》《凑数式问责,让基层干部“躺枪”》等。数十篇系列调研稿,每一篇都经过反复充实、斟酌、打磨,力求点题直截了当,落笔经得住诘问,从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事”,揭示出其背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疾”。经半月谈网和微信公众号转发后,激起舆论强烈反响,几乎每篇报道的后台留言都有成千上万条,绝大部分的留言来自全国各地基层干部。报道也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
这些选题贴近性强,问题抓得准,不仅讲出了实情、说出了实话,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力求解决矛盾,发现经验,是编辑记者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发挥到位的综合体现。2019年两会期间,中央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半月谈报道通过创意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尤其通过县乡镇干部群体切入城乡基层治理现状与困境,经过一年多水滴石穿的努力,初步掌握并引领了在基层治理领域的舆论话语权,为中央了解基层情况提供决策参考。从服务基层出发,实现服务大局的目标,彰显了传统媒体的“脑力”优势。
练好笔力,从微观来说,要求新闻工作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宏观来说,要求我们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呈现方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让主流的声音感人动人,深入人心。
2019年春节前,我临时接到任务,带领一个小分队去完成一项题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兴国之要”的大型采访。小分队成员是来自新华社各部门和分社的文字、摄影、视频记者,组队伊始,对于如何呈现这个宏大的题目,我们首先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达成共识,以“新年开局看中国”为主线,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入手,规划报道方案和采访路径。在最终呈现方式上,小分队成员各自发挥优势,形成融媒体产品。
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从山东到湖北、贵州,纵横八千公里路程,从“铝谷”“光谷”到“数谷”,走访工业园区、蔬菜大棚、互联网医院、洪湖渔家、创业的新青年、转型的老矿长……“脚力”所到之处,丰富的素材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小分队每晚开碰头会,消化素材,梳理思路,探讨哪些素材适合什么形式表现,碰撞出不少火花。最终,小分队不仅推出了《聚焦高质量,跃上新台阶——新年开局看中国经济信心和潜力》《凛凛傲霜雪,郁郁暗香来——“隐形冠军”企业调查》这样的大手笔通稿,还集中推出短视频、图片故事、H5、抖音、现场直播等矩阵式报道,《脚上没有泥的菜农》《“末代矿长”眼中的“红”与“黑”》《要颜值更重“研值”》《只闻“家家点火”不见“户户冒烟”》《从风雨飘摇到荷塘月色》《“四把钥匙”还白莲河一库清水》,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小分队凭“脚力”奔走千里,凭“眼力”抓到活鱼,凭“脑力”提炼主题,最终凭“笔力”的创新,大主题和小切口互为映衬,呈现出结构立体、层次丰满的集合式报道。
这次小分队报道是一次动态的练兵,锻造“四力”没有天才和捷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不懈的实践磨砺中练就。传统媒体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就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打造一支“四力”过硬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