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方,龚小兵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93)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1]。与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相比,地下综合管廊的承载能力更大,市政管线使用寿命更长,也具有能节约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城市防灾能力、避免城市道路被反复开挖等诸多优点[2]。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层面对城市综合管廊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表1),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但总体来讲,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比如过程规划、方案设计、经济制约影响等。由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工程规模较大,需投入的建设资金量较大,经济制约对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大。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建设前的投融资阶段、建设中的规划设计施工阶段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维护阶段,如图1所示。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在每个阶段均会受到经济因素较强的制约,导致管廊建设进程较慢。本文对国内综合管廊建设与运营过程分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阶段经济制约中包含的各个要素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运营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图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阶段划分
表1 国家关于加快综合管廊建设的有关政策
地下综合管廊的前期项目造价较大,是传统管线直埋方式的2~4倍[3]。而在我国,综合管廊的主要投资方式为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模式,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巨大,进而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推广。针对此问题,目前鼓励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4]。
虽然通过改善投资模式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但是管线建设单位的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因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基础设施,是集中修建,而管线类别多元,分属不同使用单位,管线重置带来的长期效益可能会不能及时显现,导致管线单位的入廊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于此,对于不同建设单位,可制定不同的入廊费标准,合理考虑各单位的建设成本及承受能力,以增大综合管廊建设的吸引力。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是一项规划设计难度大、施工技术要求高的复杂工程[5]。这两个切实困难必然导致规划设计城市综合管廊耗资巨大、费时费力,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形成经济制约,进而导致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缓慢。
在综合管廊建设规划设计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综合管廊规划标准滞后[6],与实际脱节,缺乏对建设管理难点的标准规范;二是部分城市管廊规划设计盲目夸大,对时间节点和建设成果盲目乐观,造成较大资金压力;三是上位规划缺失或过时[7-8],导致综合管廊规划无据可依。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是基于城市总规、道路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进行的,但国内很多城市总体规划时限己到,且未及时更新,导致管廊建设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经济。
由于综合管廊具有一经建设就不可更改且不可移动的特点,所以综合管廊的建设要避免盲目性。在规划方面,应编制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专项规划,防止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和重复投资。此外,我国需要尽快完善综合管廊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以此推动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相关技术的发展。再者是推进施工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应用更好的施工材料,延长管廊使用年限,应用预制拼装技术、盾构技术进行综合管廊主体的高效开挖,进而保证综合管廊的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
地下综合管廊投资较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各专业管线有着不同的维护要求。目前,综合管廊多采用建设单位委托物业公司运营管理的运营模式,维护费用无统一标准来源,且缺乏专业的管廊管理技术人员。针对于此,一方面,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性经济政策,发起成立管廊产业基金,多方式补贴各专业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分专业公司运营维护,在分专业运营维护过程中,制定统一完整可行的管理制度。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受经济制约影响较大,且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里均有较大影响。为加快国内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速度,应针对不同阶段里经济制约中包含的不同要素实施各自适宜的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