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荣
(中央财经大学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96个体育小镇试点。然而并非所有地区都具备发展体育小镇的基础和能力,在国家的号召和政策的倾斜下,一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城市建设小镇失败,这不仅制约了体育小镇所在地的发展,也阻碍了体育小镇这种新兴产业模式的持续发展。因此探讨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对我国体育小镇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文献对于体育小镇的定义主要以政府文件为主。江苏省体育局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是以体育健康为主题和特色,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叠加的空间区域和发展平台[1];浙江体育局对运动休闲小镇的界定是:以乡镇(街道)或同级别功能区为主体,依托某一特色运动休闲产业或环境资源,以单项运动休闲活动为核心,培育打造的项目主题明确、富有运动活力、群众基础广泛、文化内涵深厚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平台[2];国家体育总局则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定义为:以运动休闲为主体打造的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3]。
此外有少量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体育小镇做了界定。司亮(2017)认为体育小镇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融合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等多种功能,不同群体与企业、资源、服务等有效集聚城项目链、消费圈、产业群、服务综合的特色区域空间[4]。
由上述四种定义可以发现,只有浙江省体育局将体育小镇定位在了某一具体的体育产业以及资源之上。基于“体育小镇的本质是特色小镇”这一事实,本文使用浙江省体育局对体育小镇的定义。
体育小镇建设规划是要满足一定基本条件的,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能力支持体育小镇的持续发展,本节将这类条件定义为基础条件,包括收入水平和产业基础。
2.1.1 收入水平
体育小镇的主体是体育产业,而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即超过6500美元后,对体育消费较大规模的有效需求开始形成,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体育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这个期间将会是体育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5]。因此,体育小镇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收入水平。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首批96个体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位于东部地区的小镇数量为42个,中部地区28个,西部地区26个。根据表1,体育小镇的分布与地域的富裕程度息息相关,并且地域间小镇数量比例也与GDP和收入比例极为接近,其中之所以西部地区数量略高于中部地区,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来自于扶贫政策。
可见,地区的富裕程度派生了体育需求、推动了体育产业,从而延生出了对体育小镇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体育小镇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推动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了地区的富裕程度。这种相互内生的关系使得体育小镇在选址时,收入水平成为首当其冲的考虑条件。
表1 2016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以及各省2017统计年鉴
2.1.2 产业基础
产业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成长必然要经历“失败-总结-前进,再失败-再总结-再前进”的曲折过程,体育产业也不例外。
以福建省为例,其2016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341.57亿元,居全国前列,增加值为1141.94亿元,占同期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体育产业早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惊于福建省体育产业创造的成就,但不能忽略的是,福建体育产业至少经历了20年才达到现在的高度。
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一批中小型运动鞋加工作坊慢慢在晋江市涌现,该阶段以委托加工模式的低端制造为主。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晋江形成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雏形。在 2000年后,从委托加工模式为主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了如安踏、特步、361度等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正是从这一阶段起,晋江体育产业有了品牌意识,国产品牌们通过签约国内外体育和娱乐明星、赞助大型活动赛事、依靠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投放广告,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2004年之后,国产品牌逐渐意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制定战略努力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
一方面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缩短构建出完整产业链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产业基础的体育小镇就像是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稍有冲击就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为获取一定市场势力,体育小镇应该至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体育文化和自然条件。两者的核心目的相同,即让小镇“独特”。
2.2.1 体育文化
狭义上的体育文化往往指有关体育的精神文明或观念文化[6]。跟体育产业类似,体育文化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也是我国体育小镇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为苛刻的条件。其可能来自当地的体育俱乐部或是对知名赛事的承办,使得相关体育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如大连的足球文化。
由于体育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且难以在短期内通过人为手段获得,故体育文化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正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体育文化的缺失,在首批96个体育小镇中,大部分体育小镇是建立在农村地区,并且更多的是基于如垂钓、攀岩、射击等多种项目综合的康体养生型体育小镇而不是精确到某项体育运动的小镇。这些体育小镇所在地往往既没有相应的俱乐部或是赛事基础,也没有群众的参与基础,尽管在建设初期由于政策的倾斜,这类小镇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然而一旦失去政策的关照,这类体育小镇在中长期必将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因此,体育小镇要想在长期中持续发展,考虑当地的文化因素至关重要,盲目投资建设体育小镇,以期靠小镇来培养体育文化是不科学的。
2.2.2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不仅强调大自然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强调纯天然的过程。如崇礼的雪山、日照的海滨、贵州的山脉等,自然赋予了这些地区独一无二的风貌,而这些独一无二的气候与地貌决定了该地区可供发展的体育项目以及游客潜力。
以崇礼为例,其天然雪滑雪期可达120天,存雪期长达140多天,并且山坡坡度多在5度-35度、陡缓适中,再加上交通的便利,崇礼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滑雪胜地。而对于不具备自然条件的城市,尽管可以通过人工开发的方式打造出接近天然甚至超越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但是其高昂的成本也预示了这种开发是不可持续的。此外,通常滑雪场都要位于山区,所以被开发为旅游场所后,难免会破坏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山地植被系统,削弱了生态屏障对于治理沙尘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作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本节仅以滑雪为例,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造景区和天然景区之间的可持续性差异。不仅如此,一方面,拥有独特自然条件的地区即使没有体育元素的支撑,也能自发地吸引游客观赏和游玩,另一方面,独特的自然条件能够关联起某项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因此这样的地区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基础,更有利于体育小镇的建设。
体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也是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创新载体和新兴产物,体育小镇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其在建设规划之初必须考虑以下两类条件:第一、基本条件。包括收入水平和产业基础;第二,关键条件。包括体育文化和自然条件。只有明确优势,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建设体育小镇,才能使体育小镇这种产业模式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非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