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颖
【关键词】对话;聚焦;去芜;生长;多边形的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1-0049-04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是指师生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与讨论促进理解、催生创造的过程。积极有效的对话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认同,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在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但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是一种双主体活动,理解是对话的前提,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克服视域局限,促进双方共同完善和提高。同时,真正的对话总是伴生着创造的火花与睿智的思想。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呢?以下呈现的就是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涉及规律探索的課堂对话过程,以期表达笔者当前真实但或许仍显粗陋的思考。
一、聚焦课题,反馈前置性思考
1.回顾中聚焦。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些三角形(出示动态变化的三角形)形状不同、大小不一,但内角和都是180°,好神奇!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交流前置性小研究:回想一下,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是怎么研究的?采用哪些方法研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量、拼。
2.分享中明晰。
(1)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带着这些经验,由三角形推及其他多边形,大家准备从哪儿开始研究?
生:从三角形加到四边形、五边形……慢慢地把边数加多以后一种一种来研究。
师:我注意到,你们的想法跟他基本一致,但怎么研究呢?大家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了。我们有必要交流交流。按照我们研究的顺序,依次交流你是怎么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生1:可以把一个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如图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看分成多少个三角形,然后乘以180°。
(图1) (图2)
生2:一开始我们小组也想到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但我有一个疑问,你们把那个长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可是如果再加一条线把它分成四个三角形(如图2),内角和就变了。
生3:如果按你的说法再添一条线,它中间就会形成一个多余的周角360°,而不加这条线的话,没有多余的角,正好是两个180°。
师:我没太明白,多了一个周角我懂了,但现在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
生:360°
师:不是多了一个周角吗?
生3:分成四个三角形时才多一个周角。
生1:四个三角形就是720°,减掉中间的360°,剩下的角就正好是长方形的四个直角。
师:按他的说法,如果用一个算式表示,该怎么写?
生4:(4-2)×180°。
师:怎么会4-2的呢?
生4:减去中间那个周角正好就是两个180°,所以就直接减去两个180°。
生5:四个三角形,一个内角和是180°,减去中间多的周角360°。算式应该是用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4,再减去中间的周角360°。
生4:不应该是(4-2)×180°吗?
师:有人想跟他交流吗?
生6:你这个算式应该是另外一种方法,另一个思路。
师:对,我们知道他有他的想法,只是算式并不代表现在我们讨论的这种方法的思路。你可以先自己理一理思路,待会儿再拿出来讨论。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把每个角都量出来,再加到一起算出内角和。当然还应该多找几个四边形,量出每个角再加起来。
师:回想一下,他们这一组的第一种方法是在干什么?
生8: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量和拼都是前面我们研究三角形时积累的经验,今天又出来一个“分”,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
生9:我觉得分比较好,因为分就只用线把它分成三角形,比较方便。如果量的话,一量错就全部错了。
生10:我认为分固然好,但分得不好的话就容易像刚才一样分出多余的角来。
生11:我觉得量的话只要认真一点,或者多量几次,再仔细一点也是可以的。
师:分的话,分错了吗?
生12:没错,只是多了角,把多出来的角减掉就行。
师:那量呢?
生13:量倒是有可能量错,需要我们细心一点。
师:我注意到刚才这位同学(生7)在介绍时说要多找一些四边形来量,为什么?
生14:你只量这一个的话就没有太多的证据,四边形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量更多四边形才能确定。
生15:我觉得分就比较简便,还不会错。四边形不管长什么样、有多大,都可以被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180°是固定的,所以四边形内角和就固定,就不用担心会量错、会拼得不准,也不会算错了。
师:这样的话,可以怎么写算式?
生:都可以用2乘180°等于360°(教师板书:2×180°)
(2)研究五边形的内角和
生1:五边形也可以用量、拼、分的方法,就是边越多越难分,可能分不准。
生2:分角时,特别是遇到五边形以上的,一定要从一个角出发向其他角来分,刚刚我们组在分八边形时发现,随意分的话很可能分多出来角,从一个角出发向其他角分就不会。
师:同意你的观点,按这样的方法分,五边形就分成了几个三角形?
生:三个三角形。
师:那它的度数是多少?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算式。
师:刚才有人说也可以去量,这会儿还有没有人愿意再去量一量了?为什么都摇头?
生:量五个角有些麻烦,也可能会量错,但是“分”不会,每个五边形都会分成三个三角形。
(3)研究六边形的内角和
生:六边形也可以用分的方法,就像这样把六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在投影下操作),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4×180°=720°就是六边形的内角和。
在对话的场域里,要让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听取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声音,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即便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相左时,也能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做到“和而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蹲下身来”,将尊重和理解充分表达在课堂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表达不同的想法,以悦纳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想法,以倾听的姿态理解不同的想法,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建构起充实的自我世界。本节课中,以研究经验的唤起为基础,逐步聚焦研究思路与方法,学生的“横枝乱杈”和对原有经验的“坚守”和“放弃”展现出他们在对话中认识的深入与重新建构。此时,教师只需以重复、“装傻”、追问等技巧完成聚焦问题、放大认知差异处、凸显理解全过程,直至去芜存真、达成思考的准确与深刻。
二、回顾整理,生成探索新问题
1.聚焦方法。
师:研究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回顾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研究三角形时,用了量和拼的方法,到四边形就增加了一个分的方法,到了五边形、六边形,大家就只愿意分了,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变吗?
学生交流量、拼、分的优缺点。
师:借助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结论,把一个多边形变成若干个三角形来计算其内角和,这就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如果再继续往下研究,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觉得更多边形的话,一个一个分比较麻烦,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算式直接算出来。
2.探索规律。
师:怎么算?显然,我们要去找规律了,四人小组头脑风暴,看看这里到底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后组际交流。
生1:我们发现,随着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分的三角形也越来越多,可能会数漏。四边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成三个三角形,而六边形能分成四个三角形,分出的三角形数就是它的边数减掉2。通过这几个图形的分割图可以发现,假如再算一个七边形的话,可以用(7-2)×180°得出它的内角和。
生2:这个7还可以换成其他多边形的边数,我觉得公式是可以套用的。
生3:就是说这个公式是(边数-2)×180°。
3.聚焦明理。
生4:你这个减2是从哪儿来的?
生2:是根據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找出来的规律,它们分成三角形的数量就是它们的边数减2,就是这个“2”。
生4:我们可以利用图上的角来说,如六边形有两个角画不了线连上去。(如图3)
生2:我们没听懂,谁来解释一下?
生5:他说我们减2是把没画的那两个减掉了,然后三角形就少算了几个。其实我们减2是按规律来看的,比如说六边形有6条边,把它分成三角形的话能分成4个,比它的边数少2个,所以我们减的2其实是6减4等于2。
师:你的意思,这个“2”是观察多边形的边数和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较出来的,边数和分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相差2,是吧?这个发现其实他(指生4)在课前小研究中就已经写出来了(出示图4),那他刚才说的话是要我们关注什么?
生6:除了它自己以外还有五个顶点,可是有两个顶点是连不了的,是本来就有线的,所以就连出了减2个的三角形。
师:两个顶点连不了,就造成三角形的个数少了2个,这个解释真不错。感谢小孙(生5)带领我们走进了这样的思考,不仅发现规律,还要理解规律。这是一种解释,我相信不只有这一种(出示前文图2),大家课后可以去想一想,我们解释为什么减2时,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呢?
课堂中的“对话”,在情感上,往往是人文的,充满鼓励、期待与挑战;在信息传递上,是快捷准确的,富含启示功能和引导功能;在氛围布设上,总是将疑惑、愤悱、矛盾、激励等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数学课中的“对话”还要兼顾数学的学科特质,说“数学的话”。用数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数据,洞悉现象中的规律,并用最凝练的方式予以表达,是说“数学的话”;以探究的视角,不仅发现“其然”,还要追究“其所以然”,借助数与形去解释、去溯源,更是说“数学的话”。
三、总结反思,提炼方法和经验
师: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研究看似已经结束,大家都已经知道不管是多少边的多边形,要算内角和,还要不要再去分了?
生:不要,用边数减2再乘180°就行了。
师:掌握这个就可以了吗?回想这节课,你觉得最重要、最值得牢记的是什么?
生:我们先是画画剪剪的,然后慢慢地就不用了,只要找到规律就行了;我们不只发现了规律,还要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分的方法也很重要,想清楚怎么分才能不乱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对话,流淌在人与人之间的终极意义,是促进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自我对话与重建。因此,课堂中的对话往往要以学生的自我回顾与反思收尾,这不仅是保持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的“套路”,其深层意义更是指向主体的自我建构,旨在促进其实现真正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