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洁
15岁的深圳女孩姜馨贺和11岁的妹妹姜二嫚,是国内诗坛崭露头角的“00后”诗人,双双荣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年度诗歌》等多个全国性诗歌选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曾做过相关报道。姜馨贺诗作近日还受到国际文坛关注,部分作品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全市所有车站和公交车、电车上展示。2018年7月,姐妹俩合作出版了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据说姐妹俩都是从两岁左右开始写诗,让人忍不住好奇:是什么样的家教理念与家庭氛围,给她们提供了成为诗人的土壤呢?
有心:跟随孩子一起飞
姜馨贺的诗歌处女作诞生于她1岁7个月大的时候:小白鸭,歪歪歪。这是爸爸姜普元帮她记录下来的。作为一名曾任新华社记者多年的“60后”文青,姜普元虽已下海经商多年,但骨子里的诗人气质没有丢。
2003年春,大女儿姜馨贺还没出生,姜普元就摆好了荣登“父座”的架势。他买了个崭新的大本子,在扉页上郑重写下“育儿日记”四个大字。他信心满满,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新生命的白纸上精心勾画。
然而,孩子的成长却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负和无知。有一天,他带3岁的姜馨贺去剧场看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姜馨贺吃糖,不小心把糖掉地上了,就撅着屁股到处找。剧场光线暗,找了半天没找到。姜普元說:“不要找了,都脏了,不能吃了!”女儿直起腰,认真地说:“我不是要吃,我是要找到它扔进垃圾桶!”那一刻,姜爸爸深感羞愧。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姜普元逐渐领悟,女儿教给他的东西,比他教给女儿的多得多!于是,他悄悄把“育儿日记”更名为“成长笔记”,决心怀着一颗谦卑之心追随女儿成长的足迹。
深圳莲花山的草地上,姜普元和女儿一起捉蝴蝶。“爸爸,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为什么呢?”“因为呀,大蝴蝶经历了太多往事。”小姜馨贺天真的话语让姜爸爸惊喜不已。回到家,他赶紧一字不差地记下了这句话。再翻看笔记,发现在此之前,这样的“惊人之语”已经不知不觉记了不少。他把它们专门摘录出来,激动地想:这不就是诗吗?
从那以后,姜爸爸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女儿,鼓励和赞扬她无意间说出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年幼的姜馨贺是个小“话篓子”,经常说起来滔滔不绝,但姜普元一次也不忍心打断孩子。她说“各墙”,说“挑半”,姜普元莫名其妙,弄了半天才明白,她是在说“吝啬”和“挑衅”。他把孩子类似的错误当作一个令人欣赏的美丽过程。
爸爸的鼓励让姜馨贺很快形成了一种“诗性思维”,“写”诗的热情也一发而不可收。“我又有灵感了!”成了她的口头禅。女儿随时随地“口授”,爸爸随时随地记录。汽车加油票背面,报刊书籍的空白处,甚至餐巾纸上……都成了姜普元帮女儿记录灵感的地方。有时正开着车,也要把车停下把女儿的诗记下来,否则他怕自己会忘记,或者记走了样儿。
姜普元特别重视孩子的体验、感受以及思维,而不是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这为孩子的有感而发创造了条件。小姜馨贺总是小区里最后撤离游乐场的孩子,也是海滩、山林、果园、菜园和农场里的常客。童心未泯的姜普元热衷于和女儿做各种“不靠谱”的事:父女俩曾用大半夜时间搭建了一个树屋,过了一把当“原始人”的瘾;曾徜徉于夜深人静的动物园里,看动物们迎来与白天迥然不同的生活;曾打着手电筒到正在拆除的城中村探险,发现一只孤独的猫,静静地守在人去楼空的旧居;先后养过猫、狗、兔子、鸽子、鸡、鸭、仓鼠、青蛙、蜥蜴等各种宠物。当小猫走丢以后,姜馨贺用诗表达内心的思念:咪咪/你去哪儿啦/你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带走了你所有的东西/唯独留下了/你的叫声。(《我的咪咪不见了》)
姜馨贺有一段时间吃东西很慢,姜妈妈忍不住责备了几句,她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姜普元用眼神制止了妻子,再把女儿抱在怀里,亲切地问她:“是不是因为饭很好吃,所以才吃这么慢的?”姜馨贺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慢慢吃饭/我慢慢吃水果/我慢慢喝牛奶/我是想慢慢长大/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你就老了/你两边都有白发了/我不喜欢你的白发(《我慢慢吃饭》)他和妻子听了都热泪盈眶。
2007年12月,小女儿姜二嫚出生了。二嫚的性格活泼张扬,跟文静内敛的姐姐迥然不同。她是看着姐姐写诗长大的,自然深受姐姐影响。“爸爸,我也有灵感了!”终于有一天,2岁半的二嫚毫不含糊地说,“我已经看了好久,姐姐因为写诗很受宠,如果说这就是诗,那我也能写!”姐妹俩常常你一首我一首地比赛写诗,由爸爸做她们的“诗歌秘书”,记录、点评。父女三人忙得不亦乐乎,家里更添欢乐。
2010年,姜普元从大量的成长笔记中整理出一本属于大女儿姜馨贺的诗集《蟋原》,在全国首届青少年原创文稿拍卖会上成功拍卖,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绘本形式出版。同年,姜馨贺的诗入选《深圳三十年新诗选》。当时,她刚上小学一年级。
每次翻开四十本厚厚的成长笔记,逝去的日子便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这是女儿的成长,也是父亲的成长,更是父女间情感的诗意记录,令姜普元心潮起伏。他不禁在心里大声呼唤:好孩子,请带上我吧,让我和你们一起飞!
共情: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上学后不久,姜馨贺发现语文课本跟自己一向看的书大不相同,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课文里通篇在讲快乐,但读了以后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快乐。当老师还要求她背诵时,她终于爆发了:“我不想去上学了!”姜普元和妻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勇敢地包容了大女儿的特立独行,让她在家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诗,同时他们也花费更大的精力研究孩子的成长。
姜普元本人并不反对学校教育,只是他认为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孩子们有选择的权利。就在姜馨贺休学回家,放言“要读遍天下好书”的时候,二嫚则很乐意跟其他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去上学。
二嫚8岁那年,参加拍摄一个视频《不是一头牛,而是一群牛》。开拍没多久,她就不对劲了,先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接着出怪声,最后成心捣乱,搞得大家都没法拍了。姜普元强忍着怒火把她叫到门外,问她:“你知道错了吗?”“知道。”“为什么这样?”她不吱声。“怎么办吧,你说?”又是沉默。“那就罚站吧!”姜普元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很快,二嫚的眼泪开始往下掉。姜普元蹲了下来,虽然蹲得很困难——8岁的孩子,不高不矮,你站着,她矮一大截;你蹲着,她又高一大截。姜普元就这么半蹲半站,面向女儿:“告诉我,孩子……”他语气缓和了许多。“爸爸,我想起小黑了……”二嫚开始呜呜地哭。
小黑是一只小兔子,全身漆黑,没一根杂毛。有一天在宠物店,二嫚一眼就看中了它,爱不释手地抱回了家,喂它吃树叶、草叶,给它取名“小黑”。当晚,她和小黑玩到很晚。可第二天一早,小黑不见了。二嫚哭了好几天,想起来就哭。
“我拍视频时,突然就想起小黑了……”“姐姐一说到‘自己家的牛,我就想起小黑了……”“我好像看见小黑,从天花板上下来了……”二嫚边哭边说。原来如此!姜普元把她搂在怀里,心里有点沉重。他决定当天不拍了,好好陪伴和安慰伤心的二嫚,干什么都行,只要她喜欢。
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姜普元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先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拥抱一下孩子。如此一来,很多问题其实根本不成为问题。
休学回家好几年,姜馨贺的文学和诗歌水平突飞猛进,但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只自学到小学二年级,这让姜妈妈很着急,不仅数学题加量,语气也开始严厉起来。没想到一向乖巧听话的姜馨贺却罕见地闹起了情绪:“你光叫我做,我都不会怎么做?”后来,她干脆躲进了柜子里。
姜普元清楚,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把女儿硬拉出来,要给她一些空间,启发她用自己的方法去化解压力。他来到柜子跟前,蹲下身,笑呵呵地对里面的姜馨贺说:“外面太阳这么好,快出来吧,咱们一起去莲花山捡鸟蛋!”从4岁起,姜馨贺每年都会跟爸爸去爬莲花山、捡鸟蛋,那是她最放松、快樂的时光。
莲花山风轻云淡。玩累了的姜馨贺在一旁休息,姜普元从包里拿出了一本小说,对着手机朗读起来。利用空闲时间录制文学名著,是姜普元的独创,他先后录制了300多部作品,累积时长超过6000小时,只为了让女儿能轻松自如地吸收名著的营养。他还带姜馨贺去她最喜欢的海边漫步,与女儿一起静静地眺望远方。细心的姜馨贺观察一波一波的海浪,发现“谁的头昂得最高,谁就冲得最远”。
就这样,姜馨贺不仅又收获了一首好诗,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重返校园。她已经认识到,自己有必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无为:“教”是为了“不教”
2018年年初,姜馨贺、姜二嫚和父母来到了湖南卫视开年第一档《天天向上》节目。二嫚现场朗诵了自己7岁时的作品《月亮》:为了跳到天上/月亮先爬到树上……还谈了一番创作心得:“当时是在郊区,周围没有灯,黑黑的,只有月亮的光。从我坐的那个角度,就看到月亮是在树枝上,慢慢往上爬。我换了一个角度再看,它又到树梢上去了,最后就到天上去了……所以这样写。”这首小诗也是爸爸帮她保留下来的。
姜普元总是告诉女儿,写作,没那么复杂!“诗的本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他无比尊重孩子那些原生态的表达,那些质朴灵动却能触及人类原始经验的诗意。有些诗句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但意境很美,比如二嫚的作品《光》: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姜普元有两个才华横溢的女儿,询问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姜普元表示:“生活是她们创作的源泉。当然,诗歌的美感必然高于生活,这部分就来自于阅读。”
姜馨贺出生那年,恰是境外绘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姜普元及时发现了它们。除了购买好的绘本,深圳书城也是孩子广泛阅读的天堂。姜馨贺3岁半的时候,图书阅读量已超过1000册,其中有不少就是绘本。等到二嫚出生,适合儿童阅读的高质量图书就更多了。不知多少次,父女三人在书城里一泡就是一整天,等到晚上书城打烊了,他们才出来,然后在茫茫夜色中翻过莲花山,步行回家。所以,姜普元对女儿们说:“你们都是在书城里长大的!”
凉爽的夏夜,他们从书城回家。莲花山的大草坪上,有许多露水沾在草叶上,姐妹俩干脆脱了鞋子,赤着脚在上面走,开心极了。姜普元逗她们:“你们有没有听见露珠被踩爆了,噼里啪啦地响?”“听见了,听见了!”姐妹俩跑得更欢了,还故意跺着脚跑。她们永远也忘不了这样美好的夜晚。二嫚的佳句“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只有丰富的体验和广泛的阅读做基础,才会有这样的自然流露,这样的神来之笔。
到目前为止,姐妹俩总共有1000多首诗作,姜普元熟悉其中的每一首。他阅读它们的次数远远超过作者本人。多少次,夜深人静,他看着这些诗,就仿佛看见两个女儿一前一后朝他跑来,步伐越来越带劲儿!他坚信,在早期教育里,诗歌和文学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相当于孩子心灵的母亲。孩子亲近诗歌,等于排除了无数不良的成长干扰,直取人类最纯粹的梦想与情感。
当然,这个理念的践行过程是十分艰辛的,甚至是纠结和挣扎的,尤其在这个极度物质的时代,在极度物质的深圳。妻子曾不止一次地跟他讲:“老公啊,你花在两个女儿身上的心血,已经使你少赚100万、200万、300万了……”不过,她并没有真正责怪过他,而他本人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2016年秋,姜家姐妹双双荣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借这次领奖的机会,姜爸姜妈陪女儿们完成了一次横跨十五个省、长达两万多公里的旅行,算是对她们的奖励。全家人一起游历了长城、雪山、戈壁、沙漠……在这次旅行后,姜馨贺写下了《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被德国斯图加特市“交通诗歌运动”选中。她的诗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爸爸,我们想开个公众号!”本来,姜普元每天都看公众号,但从没想过自己开一个,更没想过小孩也可以开一个,所以他犹豫了,这一犹豫就是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姐妹俩告诉他,她们的公众号“AA糖00后”已经问世了,是国内首个由少儿创办、主持的文学自媒体,由她们自己取名,自己设计定位,自己选诗、选新闻,自己点评……
女儿们又给姜普元上了一课:不是他不会,就是因为太会了,想太多了,所以根本不行。不过,她们还是欢迎爸爸来帮忙的,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并且发现,跟着孩子做事,比孩子跟着他做事更加开心。接下来全家总动员,忙活了两个多月。好几次,熬得天快亮了,眼睁睁看着传说中的黎明一点点来临,姐妹俩高兴得跳起来——终于可以上线了。
应爸爸的要求,姐妹俩在公众号里给他开了一个专栏“姜糖笔记”。他想在孩子的世界里守住一角。他想在这里结识同道的家长和热心教育的朋友,也欢迎孩子进来。这里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小孩可以插嘴;而小孩说话,大人不要插嘴!
2018年7月,姜馨贺、姜二嫚合作出版了诗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在深圳书博会举办的首发仪式上,姜普元做了饱含深情的发言:“我要大声地感谢两个女儿。是你们,让我和妈妈的生命变得如此富饶,谢谢!”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