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重庆 400000)
国内外羽毛球科研的热点及趋势始终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于致力于羽毛球运动发展的亚洲各个国家对羽毛球运动的踵事增华,羽毛球运动的观赏性得以显山露水,这份竞技之美也终于凭借荣登奥运会舞台的里程碑之举为羽毛球运动抒写了新的篇章,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羽毛球学术研究的发展。由于此阶段下羽毛球运动的观赏性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同,因此研究以羽毛球技术的基础研究为主,相关的训练方法及问题探讨次之;由于羽毛球刚刚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争金夺银是各国勉力的主要目标,那么对于羽毛球这个将技能作为首要制胜手段的球类运动来说,技术的突破和革新是显然是每个国家主攻的方向,因此对羽毛球技术的开掘与总结显得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比赛成绩的主观需求以及竞技能力的客观要求均由于新时期的初步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羽毛球技术要领的掌握和巩固上,且这个时期的研究无论从学术的严谨性上,还是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上,很难称得上“研究”二字,准确地说,对羽毛球技战术内容的探索与归纳是这个阶段羽毛球运动“研究”的真实写照。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在羽毛球运动上的竞争力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中国改变了羽毛球强国拘囿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两个东南亚国家的格局,亚洲成为羽毛球运动发展重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和坐实。羽毛球的技术渊源与东南亚国家的羽毛球文化密切相关,羽毛球各项技术的推陈出新离不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为推动羽毛球运动发展做出的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崛起的羽毛球强国,将羽毛球的技术发扬光大,并通过辉煌成绩的经久不息将世界羽毛球的技战术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在这样的过渡时期,许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色的羽毛球运动员退居二线,成为了优秀的教练员和管理者,成为了各国竞技羽毛球事业的幕后蜡炬和智囊。在此期间,一部分的羽毛球工作者出版了关于羽毛球技战术的书籍,“学打羽毛球”是这些书籍的核心主题。由于国外互联网发展先于我国,以丹麦和英国为代表,许多教学视频得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对于我国,音像行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羽毛球科研的脚步,在书籍出版的基础上,相关单位制作了羽毛球教学光碟,零散模糊的研究境况被改变,羽毛球的技战术内容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无论是书籍还是视频,这个阶段下的研究成果在形式上均达到了直观反映羽毛球技战术内容的基本要求,在内容上又为羽毛球技战术体系的系统性构建做了铺垫,同时这种直观效应促使了羽毛球在全民推广上的起步。
仅对以上两个时期的羽毛球发展进行梳理后,尚可看出,羽毛球技战术的从无到有、从循序渐进到厚积薄发映射在了每个时期羽毛球运动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中,这个结论也在之后羽毛球运动迎来的“四天王”时代、“林李”时代、后“林李”时代得到了印证。国家队建设的日趋成熟是羽毛球技战术不断完善和发扬的表征,单双打技战术体系架构、运动员选材、训练方法的科学归纳、运动损伤等是国家队建设进程下必然兴起的研究方向,当每个国家具备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能力时,处理好个中细节提高培养运动员的效率与整体质量是未来球队建设的必然考量,上述研究方向的作用便是如此。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囊括了羽毛球项目的所有金牌,这个在羽毛球运动史上的壮举是“林李”时代之风所带来效应的一偶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现象级球员”搭乘着“林李”之风纷至沓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羽毛球科研的玲琅满目得以与竞技赛场的五彩缤纷对接。一方面,羽毛球运动研究向球员技战术对比、复盘比赛后的评述分析、技战术实践应用、青少年选材与训练等内容过渡进而促使研究向具有根本性指导功能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延伸拓展;另一方面,羽毛球通过其简单易上手以及战术趣味性强的竞技魅力将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大众体育的格局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改变,这也使得羽毛球科研分支向竞赛组织、体育设施建设、健身文化、俱乐部管理运营、体育传媒等畛域蔓延。时至今日,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对羽毛球科研的影响,随着后“林李”时代的到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饱和状态。
正处于后“林李”时代的今天,羽毛球运动史上迎来了诸多史无前例的记录和豪举。2016年丹麦首次获得了汤姆斯杯羽毛球赛的冠军,把这一标志男子团体最高荣誉的奖杯第一次留在了欧洲;日本队开创了日本羽毛球运动发展史上的佳绩,2014年汤姆斯杯折桂、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双金牌以及2017年女单世锦赛冠军头衔等种种迹象喻示着亚洲新一个羽毛球强国的诞生;随着2014年马林斩获世锦赛女单金牌,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榜单中首度出现了西班牙的名字,并于2015年蝉联了世锦赛女单冠军且于2016年荣膺里约奥运会女单冠军的殊荣。当下羽毛球运动发展迎来的百花齐放格局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新的羽毛球研究热潮。诚然,运动精英们每次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是羽毛球运动瑰丽耀眼的一面,每一次球员对羽毛球发展格局的改变和冲击都将成为研究者们重要的研究素材。因此,“xx球员与xx球员的技战术对比”、“xx年xx比赛技战术分析”、“xx理念/方法在羽毛球技战术中的应用”等这些和羽毛球运动直接关联的研究如果不开展的话,就显得说不过去了;秉着刨根问底的科研精神,利用科学技术进步下的“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物理模型”等知识进一步指导球员们的运动训练,也算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响应;羽毛球运动发展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市场”、“健康”、“机制”、“推广”、“运营”这些民生关键词成为羽毛球科研内容的主角时,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毕竟羽毛球的影响已经达到如此广度,科研的脚步岂能不跟上;竞技赛场的波谲云诡也带来了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变幻莫测,一有风吹草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羽毛球科研都将直指“发展”、“现状”、“对策”这些关键词里的关键先生,可细细一看,这些“对策”和“发展”总想扯上点人类社会的福祉,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百家宴中的一瓶绝佳而又经久不衰的调味料。包容性大的羽毛球土壤在呈现给人们精彩的同时,也在给予人们各种各样的恩惠,这种恩惠也涉及到了科研领域,可伴随着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羽毛球科研一直过于依附在羽毛球运动带来的恩惠上了。究其原因,这些恩惠的来源是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末端表象,末端表象的眼花缭乱很能激发人类这一灵长类生物的无限遐想与好奇心,科研源于人的思考,思考又源于这些星星之火般的想法,羽毛球的科研便一直走在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的不归路上。
纵观整个羽毛球学术研究领域,绝大部分论文标题中的“羽毛球”不再是论文里的主角,而是渐渐变成一个用不烂的定语修饰词了。学者们似乎都很难摆脱受羽毛球发展的初端和末梢这两点的影响,并且在这样的影响下试图通过推动世界进步的直接和相关知识来突破和改变他们口中所谓的“发展现状”,执行他们口中所谓的“发展对策”。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现,这样的研究思路带来的效应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装”罢了,羽毛球这个整体依旧处在没衣服穿的尴尬局面。羽毛球的人文社会内容被束之高阁,精神内涵无人被提及,即便部分论文会谈及“xx文化/xx时空观在羽毛球xx中的应用”这样的内容,但也仅仅展现了羽毛球人文魅力的冰山一角。运动员们颉颃胜负于辗转之间的背后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来龙去脉,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爱与恨、坚持与奋斗、公平与人权、团结与进步等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还涵盖了羽毛球与人类完美结合下一些展现羽毛球深厚文化底蕴的话题,如“自我意识存在的误区”、“个人项目中也存在的纪律”、“球员的自我修养”、“传承意识和传承形态的矛盾”、“羽毛球中的正义”等。以上这些展现人类自我呵护的充满人文色彩的话题,几乎不曾在羽毛球的学术研究中作为研究点。更为重要的是,探讨这些话题的前提是需要对羽毛球整体意识有一个合理的掌控,大多数人停留在只知道马走日象走田的认识高度,对于羽毛球的整体意识,都是一知半解。目前为止,只有自媒体“和蔡赟聊羽毛球”发表了羽毛球精神层面的具代表性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的着眼点是将羽毛球作为了一种给人极大快乐和精神享受的准艺术形式,以便帮助更多羽毛球爱好者更全面地了解羽毛球。但是,科研领域依旧缺乏学者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探索羽毛球整体意识并构建相关理论体系的设想,因此,以上话题所蕴含的纷华靡丽也就无人以及无从谈及了。
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更高更快更强”固然是羽毛球运动应当坚守的重要准则,但如今羽毛球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仅仅停留在“创造运动成就的价值”这个层面上。纵观当今羽毛球运动下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领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实属寥落晨星的真空地带。开垦这片荒芜是走出困境的关键,这将是由历史导向的必然共识。可即便如此,在达成共识后的执行之路上,方法的选取、价值的取向依旧和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真理性要求存在矛盾,即物质精神的外在超越与人类优越性的内在保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作为直接表现羽毛球魅力的先驱者,奋斗在羽毛球运动前线的球员们在不断赋予羽毛球精彩的同时,与“呈现羽毛球本身的精彩”——这一球员的根本责任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作为推动羽毛球发展的中坚力量,教练员、竞赛组织、教育工作者和媒体等一直以来扮演着“间接地赋予羽毛球精彩”这样的“后盾者”角色,以此来为球员们在赛场上的披荆斩棘提供支持与保障,以便球员们更好地赋予羽毛球精彩。可即使“后盾者”将其角色功能——遵循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到极致,那也只是给羽毛球披上了一条时代进步的外衣,“后盾者”仍然面临如何使羽毛球的魅力成为多数人普遍认同的精神财富、如何将羽毛球的人文内涵得以真正挖掘、如何使羽毛球的推广达到人性飞跃的新层次等这些难题。
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羽毛球发展,“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更具长远目光和现实意义。对于羽毛球运动的研究,探索羽毛球的整体意识并提供上升到普遍意义的新认知来解读羽毛球的内容应当是“做正确的事”的合理方向。相关研究表明,羽毛球是一门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军事学、现代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边缘性运动和科学学科。在球类运动的不确定性、团队性、创造性等特点上,羽毛球又能呈现出属于自身的精髓。由此得知,在研究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对羽毛球的跨学科研究不仅能丰富羽毛球自身相关的运动理论,亦能举一反三为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撑提供重要的参考例证。通过研究,不仅为羽毛球竞赛、教学、推广等相关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还在人的教育问题上引发现实思考,更是为羽毛球发展的美好憧憬与未来福音提供具备哲理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最终希望更多人士明白为何不能仅称羽毛球为“球类运动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