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用手机视频进行社交逐渐成为新的流行表达方式,微博、秒拍、快手、一闪等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高存玲①(2016)认为移动端短视频应用激发用户的“需求链”是短视频流行的根本原因。一台手机就可以进行拍摄、剪辑、分享的全部流程,UGC内容的“去专业化”催生出大量的原创视频内容素材。终端、平台、应用、社交网络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等新的内容分发模式也为碎片化的视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场景,用户所生产的视频内容依托各大平台分发可以迅速传播,微信公众号嵌入短视频形式也成了短视频领域的一个新的态势②。2017年,短视频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短视频内容头部生态也逐渐确立,在内容垂直分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短视频内容制作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辅之以精细化运营。微播易副总裁徐志斌将社交网络的第三个周期定义为“短视频时代”。
在激烈的短视频内容类型竞争中,逆溯文化于2017年打造出第一档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播出至今豆瓣收获8.2的高分,微信指数飙升至21万,总网播放量达1.5亿,并且在众多短视频节目林立的局面下,轻松拿下6集千万的冠名。到底《透明人》的成功是偶然,还是意味着短视频领域已打破了瓶颈,探索出了一片新的蓝海?笔者希望本文以《透明人》为例,探究访谈类短视频形式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成绩的原因,为众多自媒体创业者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透明人》是一档探讨社会议题的短视频采访节目,由姜思达担任采访者。每期选取当下最具讨论价值的话题,对话话题中心人物,通过高信息密度与快节奏剪辑,挖掘“习以为常中的出其不意”,满足年轻人好奇心,激发年轻人的思考需求。节目自2017年6月27号开始,以单元制形式,一般是周一发预告,周二出正片,周三发布追报,每周四播出。《透明人》的官方定义为“先锋的短视频采访节目”,“中国第一档短视频采访节目”,以“6分钟给你一个B面的世界”为口号。这是一档需要满足年轻人好奇心、激发年轻人思考需求的节目。
什么是短视频?SocialBeta网站对短视频的界定是:短视频是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编辑,可以在社交平台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新型视频形式③。
什么是访谈类短视频?现有研究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根据节目自身的定位,访谈类短视频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完成传统新闻媒体中的访谈功能。短视频访谈与传统访谈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呈现的形式和时长的不同,传统访谈是大多以文字或视频形式呈现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Q&A的全部内容,通常时长会在30分钟以上,例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中国访谈》等节目。而访谈类短视频则将访谈内容以3-10分钟不等的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受众传播。
《透明人》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亮眼成绩,离不开平台的支撑,米未传媒成功打造《奇葩说》之后,平台优势崛起,利用爆款节目热度带动《透明人》,将《透明人》打造成为媒介产品。米未传媒为《透明人》创造了话题热度,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透明人》视频第一期节目是基于姜思达个人微信公众号“思达帕特”进行发布的,原公众号在成立之后积累了大量粉丝受众,为其发布的短视频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粉丝通过对公众号的关注了解到这款短视频节目,通过博主对视频的文字介绍,引导受众继续关注其公众号延伸出来的访谈短视频,不仅延长了受众对公众号的停留时间,也在另一方面为公众号增添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透明人》制作团队是仅有7人的小团队,主要负责整个节目的全部采、编、播,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团队的年轻化态势决定了其节目的选题一定是面向当前年轻人群,可以完全洞察当前年轻人的忧虑和感悟,每一个选题都可以迅速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透明人》节目官微平均每条微博可迅速达到2000+的真实评论,每条评论都是其关注者在看完节目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自身的经历,这些评论一方面增加了用户的关注黏性,同时每一条评论都是一个故事,制作团队通过对评论的数据解析洞察其粉丝的偏好,精准定位适合目标受众的选题,为节目的长期运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透明人》节目时长平均6分钟左右,节目第一期刚上线就收获了全网1300万的播放量,主要播放平台有爱奇艺,腾讯,秒拍,美拍,优酷,AcFun,bilibili,今日头条等,其中播放量最高的平台式秒拍。
纵观每期节目的选题,娱乐性话题7个,占84%,涉及了当下最热门的流量明星TFboys、Papi酱、鹿晗;社会性话题7个,占84%;生活类话题2个,占17%。由于主题的非单一性导致不同类型话题之间有重叠。节目选题主要聚焦于年轻受众关注的娱乐话题,但并没有局限于此,将娱乐话题与社会热点结合,为观众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提升选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微指数中搜索《透明人》发现:从性别来看,受众主要是女性,女性观众占68.65%,男性观众占31.35%;从年龄层来看,受众年龄主要集中于19-34岁,其中19-24岁占53.32%,24-34占22.31%,18岁以下和35岁以上占24.37%;从地区来看,受众主要集中于北上广地区。微指数的数据进一步反映出《透明人》的节目定位,《透明人》的每期话题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等较大城市的年轻人的焦虑,精准且有针对性的受众定位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透明人》用6分钟展示采访过程,一方面创新了采访领域的新形式,完全适合当前受众对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但是从上线的节目来看,访谈类短视频的节目时长并不固定,通过适当延长视频长度,来增加内容的密度是短视频创作者常用的优化方式。但是,延长视频长度之后《透明人》是否还属于短视频领域?是否会偏离其原本访谈类短视频的节目定位?这个问题还有待探究。访谈类短视频领域还属于正在探索的阶段,但是《透明人》作为访谈类短视频节目的先锋,传播效果还不错,为短视频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希望访谈类短视频的探索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受众的认可。
越来越多的平台和自媒体人投入短视频领域,意味着内容的泛滥和形式的多样化,竞争会愈发激烈。对于短视频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体现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
通过对《透明人》的分析,不难发现娱乐类话题的节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这类话题一般都会有非常好的播放量和热议程度,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短视频访谈类节目来说,选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娱乐类话题,媒体人应该承担起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必须要有深度,简单的明星采访偏离了《透明人》最初的节目定位和初衷,需要继续深挖话题内容,形成独有的特色和竞争力。笔者认为对于短视频而言,内容大于形式,应当先有好内容,再寻求合拍的形式。
感性和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层面,对于一个访谈来说,在采访中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整体脉络和思路,如果再加以具有表现力的文字和画面语言,进行感性的表达,就会使整个采访更富有感染力,唤起被采访者恰如其分的情感共鸣。如果说理性采访是“走脑”,那么感性表达就是“走心”,《透明人》就是典型的感性和理性集合体,不同于传统的理性条条框框的访谈,姜思达每期采访都会加入自己的感性表达,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访谈中可以吐槽,可以不满,这样的表达方式符合当前观众对吐槽类节目的喜爱。一个成功的访谈,不论时长多少,都应该集理性分析和感性包容为一体。
【注释】
①高存玲.移动端短视频APP“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快手APP为例[J].新闻知识,2016(12).
②朱梦培.从短视频“网红”papi酱看时下”IP热”[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7):11.
③赵昱,王勇泽,马昕.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分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