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探讨

2019-03-28 20:15:34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安徽大学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协同创新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的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技术推力、需求拉力,也需要政策驱动和人才激励,同时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共享容易出现障碍。这些因素都会让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转化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科研成果搁置,合作化为泡影,最终使得国家和创新主体蒙受损失。由此,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促进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对于推进协同创新水平深入发展、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不足

从行业层面来看,协同创新不仅给我国传统行业带来了活力,也推动了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地理区域来看,京津翼、长三角等地区性协同创新联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环境下,开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创新平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道路。

虽然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较于西方英美国家超出60%的成果转化率,我国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率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根据国家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18年第7期专利统计简报调研显示,73.2%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遇到过“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其次,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相比,我国协同创新合作水平在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利益分配机制等多方面尚不完善[2],这些因素也是造成我国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因此,下文将重点分析影响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协同创新各主体价值观差异

协同创新是跨越行业、地域限制,将不同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个体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联盟形式,所以,联盟内部各主体从不同的利益诉求出发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联盟内知识创新和人才输送的主体,相对企业有天然的科技创新优势。高校科研多以理论和技术先进性为追求目标,与企业层面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纵向科研项目与市场结合不紧密,难以产业化。其次,我国现行高校考核机制较少涉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部分制度如评定职称、科研编制等存在人为降低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的评分比例。所以,在现实背景下,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更关注科研论文水平、理论创新等,而非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相对于高校,企业有丰富的市场调研数据和生产营销经验,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市场产品的最终执行者。企业的本质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首要考虑是否贴近市场环境、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否以最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是企业的最终价值追求,而科研工作耗时长、付出多、回报不稳定的特点,使得企业更倾向购买现成可使用的专利而非投入时间精力开展创新。

(二)协同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不均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最终利益的分配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相比,协同创新的组织方式更加复杂。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下,参与主体包括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少则几家、多则数十家,联盟内合作成员多、关系交错,知识产权的归属、研发专利使用的回报等所面临的利益分配情况更加复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方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知识外溢现象造成产权流失。大量的知识外溢虽然促进了合作,但未获得回报之前带来的是知识资产流失、投入冗余、竞争优势下降等[3]。第二,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价值目标差异使得两者之间容易出现知识产权利益冲突。与协同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让相比,高校科研院所更倾向通过自主控制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后续的研发。第三,协同创新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不完备,给产权混乱甚至技术泄密埋下了风险隐患[4]。因此,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问题会对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协同创新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各方对待合作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意愿洽谈的初期,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各方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在项目达成前考察不仔细以及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未曾明确就签订合同。随着合作的深入,需要各方不断投入资金支持科研开展以及阶段性成果取得时,容易发生三方人员在投入以及福利待遇问题上的争议。此外,最终研发成果的归属、成果专利的申报、专利后续收益分配等问题也极易产生矛盾,这些都会影响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

(三)协同创新联盟内部资源不充分

协同创新联盟内部资源主要包括高校方所拥有的科技力量、人才储备资源,企业方所拥有的公司级资源、行业级资源以及双方均有的政府政策资源,如资金、人员、技术、设备、场地等能够显著促进协同创新的要素[5]。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顺利研发,企业方资源的投入是协同创新科研活动有序运转的保证。对于水平和层次更高的科研主体如高校、科研院所,会有更加完善的实验设备,兼具充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发人员作为保障,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成果,因为其可以提供丰富的内部资源去支持协同创新行为。

内部资源通过影响协同创新联盟的科研组织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合作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最终对协同创新成果的研发、转化和利用产生影响。充分的内部资源不仅可以强化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而且也有利于协同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充分运用高校和企业的社会资本,需要各主体协同合作,渡过互相之间的磨合期、调整期、适应期,才能真正实现任务分工、资源分配、价值共享,形成协同效应。合作各方在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过程中,应注重利用社会资本获取异质化资源,构建完备的资源组合,及时实施以协同任务或项目为导向的协同行为,以推进协同行动高效、快速推进。所以,对于部分缺乏充足的内部资源的协同创新联盟,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也会受到相应影响。

三、提高我国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与不足,以及影响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外部因素基础上,提升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做好如下内容:

(一)完善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规范各方利益关系

要提高我国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绩效,就必须深入探究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法律问题。无论是协同创新主体,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义务。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会体现在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不仅保障了相关主体的利益分割,也是协同创新效率高低的保障。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专利运用的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解释来避免利益分割纠纷、产权不明确等现象。我国可以在已有法律基础上,借鉴美、日、德等国家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立法经验,对协同合作各方应承担的风险、收益分配和权责界限出台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解释说明。重点关注协同合作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监督力度,确保每个协同创新成员的利益不受侵犯。此外,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中,要兼备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既要能够在双方权责界限的划分上具有参照意义,又要做到在复杂情况下,不至于“一刀切”导致一方利益严重受损。

各协同创新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同时,必须兼顾协同创新联盟的整体利益。通过寻求最优分配率来建立分配模型,激励各方知识共享和科技创新。保障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权益,建立以协同创新成果利益分配为主导的激励机制,以此来规避协同创新中可能出现的非道德风险[6]。

(二)协同创新研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企业主体作用

要让协同创新科技成果真正做到“落地化”,形成产业化、产品化,核心是让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接轨。大量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不能有效地被企业利用,这也侧面反映了协同创新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重要性。作为协同创新科技成果最终的实际运用者,企业是将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想让科研创新成果紧紧围绕市场,不脱离实际运用,就需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利用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信息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来引导协同创新科研活动朝着市场所需方向发展,抓住市场机遇,共同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要强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市场导向意识,勇于冲破传统创新模式,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到实处。此外,协同创新各方应该培养市场导向的组织变革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及信息技术作为保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应制度时,要让市场导向意识体现在组织制度的各个方面[7]。

(三)改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协同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高校现行科研人员考核办法以科研论文数量来衡量科研能力,不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以及校企合作效益,从而抑制了科研人员对于探索科学技术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的驱动力。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求高校、科研单位破除传统创新模式的桎梏,将协同创新和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敢于对现有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彻底改革,对高校的评估从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多方面综合考核评定,制定出一套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激励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针对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既要包括创新项目、专利等带来的非经济绩效,也要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所创造的经济绩效(如收入增长、利润等)。此外,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加大对协同创新研发的财政投入也必不可少[8],特别是基础研究,以弥补市场经济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应用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科研成果转化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6:12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6
知识产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8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