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南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5)
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目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1]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的在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独特个性,成为其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并引领小镇发展进入新常态。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生存生境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破碎,生产力的转变,产生了慢病与压力、城市化与城市病、老龄化社会等诸多问题。同时,人们的保健、养生意识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不断提升,目前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养生和环境的诉求与日俱增,以健康活力、释放身心的健康旅游推陈出新,催生了康养小镇新业态的发展。
康养小镇是以“健康、养生、养老”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为小镇发展的核心,建立在良好地物候基础上,融和传统文化养生之理,休闲度假产业为辅,实现与健康相关的消费聚集,打造具有功能性、文化性的小镇产业体系。除了自然环境需求和人性化地设施需求,康养旅游者更注重养生氛围、居住环境及人文精神需求[2]。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康养小镇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殊资源,如山、水、文脉等。不管是商业性的宣传,还是游客间口口相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是需要一个性的关键词。康养小镇是以地理位置优势、气候环境优势和自然山水优势为基底,开展的一系列康养活动。合理的选址能够与周围城镇或景区形成重要补充,进一步完善整个区域的空间布局。
康养小镇要尽可能地保留当地或周边居民的数量和生活模式。当地特殊的人文活动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展示窗口,它能帮助人们从人的社会行为角度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当地人存在,这个地域才有真正的“魂”,从本质上有别于其他地区。所谓地域特点,规划建筑的支持也不可或缺。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可最大程度地还原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深度挖掘不同层级人群的生活模式,规划上划定符合人们行为习惯的生活圈,满足人们生活的必要需求。同时建筑上尊重历史,呼应文脉,统一风格,融入自然,打造成高辨识度的特色康养小镇。作为康养小镇,完备的配套设施必不可少。
康养小镇作为一个居住属性的聚集地,便利的交通也是一个重要要素。除本地居民进入镇区工作或休闲等的必要行为需求外,候鸟式的养老或旅游休闲属性人群、周末及假日探访人群都需要便捷的交通支持。因此小镇用地周边应尽可能有机场、高铁和城市高速路等交通设施。
康养小镇的内核与普通小镇不同,它更宽泛,核心点更多,功能性更强。它所面对的客群,包括本地客群、周边客群、候鸟式养生养老客群、旅游休闲人群等,而目标人群的年龄段也囊括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等全龄人群。因此,户外运动、健康疗养、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产业都能相辅相成,聚集整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支撑整个康养小镇的发展。
康养小镇作为人们回归自然、颐养修身之所,是康养小镇的“立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意借首与地宜而生,勾勒山水,规划场地,都要以“意”贯之,以达神形兼备的效果。在“相地”之后,便是寻求立“意”的落脚点,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旨意把控着小镇整体的优与劣。它是康养小镇整体风貌、景观表达、栖居氛围的基础,即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延续文脉的传递,是考虑功能需要,环境条件后抽象提炼出地设计理念。再次,在康养小镇的整体格局方面,“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基础状况,顺应山水,契合地貌,巧借于因,规划具有栖居诗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赤水康养小镇规划面积约200公顷(3000亩),位于渭南市赤水立交东侧,与赤水镇相邻,小镇以康养产业为依托,以构建“家和谐”、邻里社区的“田园都市”为宗旨,以带动新村发展为目标,以现有遇仙河及道路为骨架,整体呈园林式布局,塑造院落式小镇的典型模式。
1.交通印象
赤水镇地处渭南市东部,处于渭南市主城区与华州区中部。基地南部紧邻G30连霍高速,是周边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人流物流的一个主要来向。西临G65E渭浦高速。其高速出口距基地仅7公里,310国道、陇海铁路横穿基地,水利资源丰富,渭水河岸有渡口,交通便利。目前有连霍高速的一个出口做为引入到基地内部的主要道路。基地内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国道在建设当中。
2.自然印象
华州区地势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海拔高度2646米—3340米。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多样,南部为秦岭华山山地;西南为黄土台塬,;北部为冲积平原。山、塬、川、滩,自南而北呈阶梯式递降,地貌差异明显,各具特色。其中,赤水镇处于平原地区,即北部渭河平原,区域内植被良好,耕地面积充足。遇仙赤水镇地处遇仙河两岸,拥有较大水域面积,域内耕地面积广阔,且拥有肌理较为完整的农田景观。
3.产业印象
渭南,渭水之南也。自秦以降,谓之“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段的关键部分。赤水镇商业、加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始终坚持“稳粮、优果、兴加工、重养、促商、”发展思路的同时,提出了东果园,南加工,北养殖,中商贸的产业结构布局,东片形成万亩地膜洋芋基地,白菜、莲花白10000亩,酥梨、优质桃4300 亩,群众人均收入在达3000余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南片借着有利的交通条件,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已建成南会免烧砖厂,江村木材加工厂,水城铧厂,煤炭转运站,配合县纪检委对硅炭棒厂实行了挂牌保护,确保了投资环境,并扶持其扩大再生产能力。北片四个行政村属渭河夹槽地带,多年来以粮食种植为主,结合实际镇政府引导当地群众发展养殖业,且形成养宰一体化生产线,赤水、乔家以集市为中心,鼓励经商和从事服务业,群众收入也较以前有大的增长。
1.发展目标以及总体定位
赤水小镇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宜居特色小镇,打造陕西省示范小镇;紧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设乡村振兴特色样板;传承东府文化,打造东府印象,形成文化坐标新窗口。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探讨适用于当地的宜居安置模式。
根据此发展目标将赤水小镇定位为:建设集村民宜居安置、文化展示体验、田园娱乐观光、康养养生休闲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体现东府文化传承的田园综合体。打造河畔人家的宜居田园生活,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
2.发展策略
第一,区域联动。交通+经济+旅游+空间=区域组群集合发展。
第二,产业复合。依托乡村农业发展,挖掘当地地域文化,打造农业为基础、文旅为特色、地产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核心。
第三,生态基地。以水系为脉,路网架构,田园织底,进行有机融合。
第四,示范模式。特色小镇=居住社区+项目引擎(文旅项目);居住社区=田园社区+分散农庄+农田。
3.规划设计方案
(1)规划构思
理念上,建设集村民宜居安置、文化体验展示、田园娱乐观光、康养养生休闲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体现东府文化传承的田园综合体。
产业上,遵循农业资源整合创新、涉农产品艺术创新、农事活动互动创新这三个原则,使得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业态。
空间上,以赤水商街、遇仙水畔为引爆核心,分别对应文化和景观硬核的落位;田园社区、分散农庄为“田园——居住”式细胞单元。
(2)规划结构
空间结构由一环、三极、两轴、多点构成,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两个特色商业中心和一个景观中心形成三个吸引磁极,聚集起外围的多点生活圈;一条环线串联起各个节点;东西、南北两条过境交通决定了空间延伸的两个方向。
(3)功能分区
赤水商街与分散农庄围绕水系布局,形成了整个小镇的中心,占据了极好的景观资源和交通资源,品质绝佳,在功能与空间意向上都成为小镇的代表性元素,可作为小镇的一张名片。省道的南北各设置30米绿化带作为缓冲。省道与连霍高速之间作为主要安置区域。由核心向四周辐射而出的自助农田,作为特色农业,既是产业的主要部分,又是重要的景观主题。
康养小镇是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有着其永续的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通过对赤水镇康养小镇规划设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自然资源是康养小镇发展的基础。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康养业态,以此为基础,对康养小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2.文化资源是康养小镇发展的核心。充分挖掘地域山水人文特色,丰满设计理念,合理布局,营造理想场所,以满足可望、可行、可游、可养、可居的康养行为。
3.康养环境是康养文化景观的表达,小镇整体规模适宜适度,打破传统聚集式度假模式,建设小尺度、单元化的康养建筑,营造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的园林社区,达到自然合宜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