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贫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现实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难题。贫困问题不仅出现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贫困作为一个历史性存在,国内外关于贫困的研究有许多,但其多是从贫困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性来对贫困进行分析论证,而没有从贫困的“内核”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而且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必须要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进程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贫困人口的数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却出现了弱化。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贫”就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为了使“精准扶贫”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就必须对贫困具有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全方位的对贫困的逻辑内涵、贫困的概念特征、贫困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刻的认识,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
贫困是一个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外部性明显的社会经济现象,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如果从朗特里的早期著作算起,距今有着100多年左右的历史。在此期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贫困下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则尝试从该词的本身出发,通过解释贫困产生的原因来对贫困进行一个定义。
贫困就该词本身来说,包含着“贫”与“困”两方面的内涵。首先,贫即少,表现为一种匮乏,所谓匮乏即不足或缺失,指对自己的基本需求表现出来的一种短缺。困则指困难,实质表现为一种阻碍或制约,其次贫困本身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概念,即表现为一种生活的状态,最后,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贫困,所以贫困实际上暗含着一种被动性或被迫性。所以简单来说,贫困就是指受到阻碍而被迫表现出来的匮乏的生活状态。无论物质贫困,还是精神贫困,这种阻碍均表现为自身条件或是外部条件的双重制约作用。就物质层面来说,“Sen(1992)认为,贫困问题反映的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是他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①因此,贫困的定义不能仅仅从表象来界定,而应该从贫困的本质出发加以判断,贫困其实就是个人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不足,致使无法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得自我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客观性的能力不足,即因为一些客观条件制约而导致的自我能力不足。而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即本身具有改变的能力,却没有或不愿将这种能力进行一个外部的呈现,用以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另外,外部条件的制约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它使得人们对社会资源的享有受到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上。而从精神层面来说,“精神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同时又是物质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②一方面因为物质贫困,使得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种精神娱乐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主观性,即源于那种陈旧、消极的思想观念的代际传递,制约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总之,自身条件的制约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其共同结果就是使得自身,在物质上表现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或享用处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在精神上表现为一种消极性、空虚化的心理状态。而这种边缘化和空虚化的状态则是贫困之所以会存在的主要根源。因此,贫困的定义可以认为是个人因为自我因素的影响或是外部条件的制约,导致物质上对社会资源享有的边缘化和自我精神上的空虚化,进而使得自身被迫表现为一种匮乏的状态。
想要对什么是贫困有一个深刻的认知,除了基于对其内涵本身的理解外,还必须了解贫困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形态特征。总体来说,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多维的概念,并且会伴有地域性的特点,是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贫困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动态性
贫困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的,表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这种动态性主要表现为贫困的波动性、传递性与发展性。
首先,贫困的动态性体现在贫困的波动性上,贫困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在减贫的过程,虽然总体上贫困人口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但是偶尔会有地方出现返贫现象,使得贫困人口总数处于一个局部、微弱的波动状态,这种波动性使得贫困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其次,贫困的动态性体现在贫困的代际传递上,按照贫困的状态,贫困实际上可以分为短期贫困与长期贫困。“从脆弱性和陷入贫困的概率看,短期贫困者虽然有时会陷入贫困中,但他们并不是非常脆弱的,而且陷入贫困的概率比较低”③,而长期贫困者则相反,他们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或者摆脱贫困,最终,这种贫困则会继续传给下一代,表现出一种传递性,而这种传递性亦是贫困动态性的一种表现。
最后,贫困的动态性还体现在贫困本身的发展性上。而贫困的发展性一方面表现为贫困内涵的发展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贫困标准的发展性。
所谓贫困内涵的发展性就是指,贫困只是对某一阶段民生状态的一种反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物质层面,而是开始涵盖各个方面,更具全面性,其次,贫困问题也与时俱进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新的内容,因为贫困内涵本身是对贫困问题的一个理论化表达,即贫困内涵实际上就是对贫困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及其所涵盖新问题的一个不断揭示与呈现,而这种对问题本质的不断揭示与呈现多是基于先前的分析与研究,表现出一种递进性的关系,所以可以认为贫困的内涵是具有发展性的。
贫困标准的发展性则是指,贫困的衡量本身是依据相应的贫困标准来体现的,而贫困标准的界定是与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贫困标准的制定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对基本需求的认同,因此随着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贫困标准也必会随之进行调整变化,而这种经过调整变化的标准也会因为贫困内涵的发展与丰富而变得更加全面与完善,从而表明贫困的标准也是具有发展性的。
第二、多维性
贫困还是一个具有多维性的概念,贫困的多维性首先体现在分类标准的多元性上,贫困有着不同的划分依据或是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内容、层次或是性质上对其进行划分,这种多元性的划分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种多维的标准可以使得人们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更加完全、更加清晰的认知。其次体现在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上,评价标准的差异性有两方面的原因,即时间性与地域性。评价标准的界定是依据同时期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来确认的,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贫困本身会具有相对差异性的表现,即显示出不同的贫困原因或表现出不同的贫困特点,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贫困标准对其进行差异性的评判。最后体现在心里感知的多样性上,所谓心理感知的多样性是指人们在面对贫困时的不同的心理感受状态。因为人们对贫困的认知除了会凭借一些外在的客观表现,但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判断,因个人的差异性而具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的心理特点则会表现出对待贫困的不同认知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就是该事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有属性,即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或是区别于它事物的一种自我的内在规定性,可以体现出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性。就贫困而言,基于对贫困逻辑内涵和形态特征的理解,贫困实际上就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一种消极的状态或是现实的阻碍。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界定和理解。
第一、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一种客观存在
贫困并非是一个可以进行主观臆断的状态,而是一种不受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影响而具有客观性的一种现实状态,即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体现出双重性的特点,即普遍性与规律性。所谓普遍性和规律性是从经济学的范畴来讲的,因为贫困起初就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对经济状态的一种现实反应,而这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对象则是整个社会,所以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其次,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规律的,比如市场规律与利润规律等,贫困作为经济的一种反映,因此,其本身的发展也暗含着一种内在的逻辑性或是规律性。
第二、社会结构缺陷的一种表征
贫困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对社会现存状态的一种反映,但是这种社会现象却表现为社会发展不完善的一种标志,也可以说是社会结构缺陷的一种表征,贫困现象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的不公平与非正义,或者说这种公平、正义没有惠及全体人民。因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等特点,而贫困现象则表现出明显背道而驰的特点,因此贫困现象可以认为是社会结构的病变所产生的,即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的缺陷。
第三、社会身份的一种特殊标识
贫困这一概念并非单纯的指代某个人或是谋个地区,而是一个总体性、宽泛性的描述,即对所有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的统一称谓。这种总体性的称谓使得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表现出一种特质性,即不同于非贫困人口的特殊性,就是这些人总是呈现出对当前所需资源的一种占有不足或是匮乏的状态。贫困这一概念则对两种状态的人口进行了一个明显的区分,使得贫困人口拥有了具有特殊标识的社会身份。
第四、具有阻碍性的多元综合体
所谓阻碍性是指,贫困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制约社会发展的消极状态,与社会的前进性发展是相背离的,贫困的存在预示着或是暗含着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完善。而多元综合体则表现为贫困涵盖面的宽泛性,或者是其内涵的一种多元性。因为贫困不仅仅是指某一方面的贫困,而是包含多方面的整体性的概念,不仅包含经济层面还包含精神层面,不仅指个人的贫困还指地区的贫困,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表述。
总之,贫困作为一个持续性的现实社会问题,如何对贫困及进行准确的把握关乎精准扶贫的成效,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现阶段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深水区,各地区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距离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日渐趋近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快脚步做好最后的冲刺准备,以确保总体目标的精准实现。
【注释】
①冯瑛.贫困定义的演化及对中国贫困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8期.
②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③Condotel A,Henschel J S,London Q T.poverty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DB/OL].http://poverty2.Forumone.com/files/5467_chap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