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水问题日益凸显,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过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当今,水危机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不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水危机将会更加迅速发展,后果令人堪忧。
虽然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大部分是地下水。据联合国提交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目前,约有36亿人口,相当于将近一半的全球人口居住在缺水地区,而这一人口数量到2050年可能增长到48亿至57亿之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世界排第六,但我国人口多,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均匀,以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余,北方水少、耕地多、水量不足的局面。此外,水资源量年际差别大,年内分配相差则更为悬殊,致使洪旱灾害频发。我国每年汛期的地表径流量占全年70%左右,2/3以上的水成了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洪水,而冬春季节的枯水期又导致农业干旱。我国自古以来都是洪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以长江、黄河流域较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危机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瓶颈,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环境污染等。
(一)水资源短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用6%的水资源养活20%的人口,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按我国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2020年、2030年的用水总量必须控制在人均水资源量大约500立方米/年,按国际标准是属于“重度缺水”状态[1]。同时,旱灾也是水资源短缺的重要表现。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发旱灾,南方一些地区季节性干旱也日渐严重。2017年,全国有26省发生干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37.88亿元、占当年GDP的0.05%。
(二)洪涝灾害。除水资源短缺外,洪涝灾害也是水危机的表现之一。我国是洪涝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频次高、历史长、地区广、强度大,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于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已经发生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洪水,仅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550.9亿元,占到了GDP的3.2%。2017年,仅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干流西江就发生10次编号洪水,直接经济损失 2142.53 亿元,占当年GDP 的0.26%[2]。
(三)水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是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不断提高,但污水的年排放量仍然很大,2016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65亿t,2017年为756亿t,数字依然庞大[3-4]。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有些地方及某些企业甚至将污水、废水直接用高压注入地下,这些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四)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尽管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但又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据统计,世界水资源的主要消耗对象是农业灌溉,如2016年,我国的农业用水就占到用水总量的62.4%。在工业用水方面,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是它们的3~4倍。在城市用水方面,我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跑、滴、冒、漏损率达到15%~20%,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水危机,就需要采取综合全面的措施。因此,我国陆续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权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案来解决水危机。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是指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和前提,建设节水型社会也是解决我国水危机的重要途径。2002年的《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标志着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总结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以期到2020年,北方各省40%以上县区级行政区、南方各省(西藏除外)20%以上县区级行政区应达到《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要求。
(二)开展水权水市场建设。开展水权水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6]。水市场可以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无谓的浪费和水污染,还可以对明晰水资源产权、改善水权的测量和分配、建立解决纠纷的机制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对解决我国的水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提出,随后国内学者将这一概念用于城市雨水治理的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水危机依然十分严峻,未来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但解决这些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只有做到对当前的水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才是解决我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