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语文学习贵在“三重”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

2019-03-28 14:42陈昌铃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画徐悲鸿励志

陈昌铃

(福安市韩城第一中心小学,福建 福安 355000)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其语文学习的自主成长离不开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在语文是生活化学习中,教是为了不教,其本质是自主成长。一切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让“学”成为成长的支点。其意旨是教师为成长而“导学”,学生为成长而“自学”,但是,小学生学习总是一个受引导的过程。语文学习生活也不例外,依旧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不可能任由没有目标的学生自主成长,因此教师应该起到统摄的作用。学生之间不是互相妨碍,而是互动成长的过程。学生自主成长的语文学习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有别于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进行合理引导。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例具体阐述。

一、课前:重在主动探究

学生的课前学习生活不仅关系到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培养,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功在课前”,根据学生已有语文知识与能力,对照课程标准,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等设计“自主探究学习方案”,将课程主要学习任务前移,教师让学生自己“能学的”先“自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在课堂上共同探究合作与交流。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之前,可以设计如下自主探究方案:(一)读一读,查一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二)想一想,理一理,作者为什么要写徐悲鸿?从几个方面来写?(三)搜一搜,写一写,你还知道徐悲鸿的哪些信息?用摘抄卡记录下来。

表面看去简简单单的“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理一理,搜一搜,写一写”的导学方案,激发学生强大的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读一读,查一查”,会让学生独立把课文读通,句子读顺,字音读准,借助词典查查不理解的词语,并及时做好批注。“想一想,理一理”,能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徐悲鸿,从几个方面来写,使学生从文章的前台跳到文章的背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搜一搜,写一写”,引导学生通过借助网络或相关图书资料进一步了解徐悲鸿的更多信息,打破为了学文而学文的狭隘语文学习观,让学生知道课文只是我们学习一个“点”,要通过这个“点”展开更大的面,并养成实时动笔摘抄阅读资料的习惯,为课堂中的交流讨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师若能长期采用以上相对固定的“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理一理,搜一搜,写一写”,学生不仅能养成课前有目地进行自主预习的习惯,还将学会独立学语文的本领。这种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它能挖掘学生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优秀的探究品质。

二、课中:重在合作交流

教师要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他们自己要学的、想学的、能学的,完成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该背生字词的识记、理解、掌握与应用,重点句子、段落及篇章的读背,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及同学间的对话交流等。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语文学习生活实践,课外才能不会产生过多的学习负担,才能更轻松、更愉快地汲取更丰富的语文营养,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听、说、读、写、、习、做、思、创等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第1课时课内学习生活可以这样安排:

(一)检查自学,了解学情

教师引导展示学案,交流汇报,交流徐悲鸿的资料,认读词语,同桌互检,交流反馈,表面上看只是了解学生课堂自主预习情况,其实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让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课前能学的提前学,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带到课堂交流讨论。

(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1.通过预习,你们认为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结果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按组选代表汇报。2.学生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最精炼、最简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疑惑?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疑惑,组织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为探究做好铺垫,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总体脉络,探究学画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再接着抓住对话和人物心理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多问几句“你的理由是?”教师千万别总是期待学生尽快回答出教师自己所预设的“标准答案”,一定要通过反复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心服口服领会其义。

(三)云开雾散,分享体验

课堂交际至此,问题基本理清,学生个个激情满怀,此时教师抓紧机会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并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读出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由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些精忠报国的故事和爱国名言,达到以新顾旧、链接旧知的效果。还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创新,模仿课文5、6小节“总——分”结构,及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围绕自主预习生成的问题,按照师生认同目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分享体验的模式,这样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建构和解决中成长。如果教师能坚持这样做,自身“教育智慧”无形中也在不断地成长,这正是我们课堂学习生活文化构建的初衷和归宿。[1]

三、课后:重在生活实践

课堂学习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语文生活,鼓励学生再次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成长。[2]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节课结束可以引导学生安排这样的课外学习生活:搜集3-5条自己喜欢的励志名言,写到摘抄本上,也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阅读3个以上古今中外你喜欢的励志故事,学习前人矢志刻苦学习的精神;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讲给他人听;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一篇小练笔。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将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课外被迫完成作业,转变为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课堂上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把“教”转化“学”,以“用”促进“学”,用“练”完成“学”。不过,要合理控制师生负担,合作是减负的主要途径。教师与家长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因素。抓住课堂学习生活的主线,减少细枝末节对课堂有限时间的占用,这样学生在课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文生活实践。

猜你喜欢
学画徐悲鸿励志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一起学画人脸
卖身学画(上)
学画有悟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学画录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