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茜
(福州金山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
成语辨析题是高考常见题,赋分3分,在考试大纲中属于“表达”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考查模块。考试大纲对成语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正确使用”,能力层级为E级。此层级的具体阐释为“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可知,仅以“识记”的方式来积累、运用成语远未达到高中学业水平的要求。但是考试大纲也并未对何为“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作更进一步解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明确强调了语言学习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突显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使高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评价都有了明确而较为具体的目标。由是推之,成语辨析题实则应考查运用语言知识、使用言语经验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笔者拟以2018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为例,解析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成语辨析题考查的能力点,并在此基础上谈谈2019年高考成语辨析题的备考策略。
2018年高考全国卷成语辨析题在考查形式和考查能力的指向上作了较大改进。相较于往年,2018年高考全国卷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强调融会贯通,在综合考查对语言文字使用规律的领悟和对言语经验的恰当调用上更显灵活性。
考察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成语辨析题涉及的能力点有以下几方面:
汉语言的特殊构成使汉语言在使用中呈现出语义的多义性,但具体语境可以使多义语义单一化,即表意指向更明确。如,2018年全国Ⅰ卷对“一应俱全”和“应有尽有”的辨析考查。从这两个成语本身来看,都是应该有的全都有了,一切齐备之意。但相较细辨之下,“一应俱全”更倾向于“全”,“应有尽有”更倾向于“有”,后文赞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再接再厉”,可以推想,“大洋一号”上的实验室,会根据科技的进步、科考的需要不断更新或增加,说“全”是不合适的。由此判断,“应有尽有”较“一应俱全”更符合语言环境和生活逻辑。
考生在细辨成语本身关键字意义、体悟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段所给出的语言环境,以及生活逻辑这一更大的语言使用环境,才能准确选择与语境贴合的成语语义。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之“语言积累与建构”中指出,语言的建构应“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1],这点明了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指示了中学语言教学的方向。
成语是古人使用的、已然成型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从汉字构字法来看,汉字中80%是形声字。所以,在考场这一孤绝的环境下,要比较准确地判断一个从未见过的成语的意思,可以从成语关键字的汉字构成,相近的词语使用,或文言词汇的词义中获得启示。即从不同的使用角度联系已有的语言经验,来解决当下面临的语言问题。如2018年全国Ⅲ卷对“宵衣旰食”和“全力以赴”“引人入胜”和“娓娓动听”两组成语的辨析选择,词语所在的原句如下:
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更加的故事出现。
如果日常积累的成语中没有“宵旰图治”“宵衣旰食”,就不知道这是“勤于政务”的专用语。但考生可以通过对“旰”的构字法进行推测:它的形旁是“日”,暗示其与“太阳”有关,宵是夜晚,因此,推测“宵衣旰食”的意思可能接近“废寝忘食”,偏向于不分昼夜地将全部精力投注进去的意思;而“全力以赴”则强调尽力去做。在自然语段所给的前后语境中,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科学探索,但动物迁徙路线的确定需要长期坚持观察和探索才可获得,语境并不强调科学家们日夜兼程、废寝忘食,只需表现科学家努力地、不懈地探索。因此,“全力以赴”更符合语境要求。
联系已有的语言材料,调动已有的言语经验,建立语言材料之间有机联系,体现汉语言使用的规律,这是高考成语辨析题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8年全国Ⅱ卷考查了“照猫画虎”和“按图索骥”这一组成语的辨析选择,按照前文语境“复制和模仿”的暗示,选择“照猫画虎”并不难。但应对“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考查给予足够的重视。2016年全国Ⅲ卷曾经考查过判断“按图索骥”用法的正误,其原句为:“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缉拿归案。”“按图索骥”来自典故,成语本义是按照图像寻找良马,比喻拘泥成法办事。在后来的使用中,又发展出新的意思: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目标。由此看来,虽然2016、2018年都考查了“按图索骥”一词,但根据语境,考查成语的语义指向并不相同:2016年考查的是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变化了的语义,2018年考查的却是成语的比喻义。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考成语考查,强调从成语使用的规律出发,能准确、完整地掌握成语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所发展出的新义。这是高考成语辨析题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并将其发展为“积累言语经验”能力的具体表现。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应“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1]。强调学习者将言语经验个性化,并将其转化为规律性的、可实践的学习策略。这一要求在2018年全国Ⅱ卷,对“寿终正寝”和“无疾而终”两个成语的辨析权衡中可见一斑。成语所在的原句如下: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 了。”
“寿终正寝”和“无疾而终”都符合事物消亡这一语境表达的要求。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在表达“这件事无疾而终”的时候,有“不了了之”之意,可知,“无疾而终”偏向于没有任何原因而终了。“寿终正寝”,则偏向于“寿终”,失去了生命力是其消亡的原因。而由原文语境推知:戏曲因一味地复制和模仿而没有了生命力,导致了最终消亡。因此,强调失去生命活力的“寿终正寝”更符合语境表意的要求。
灵活运用已有的言语经验对成语进行揣摩,除了揣摩成语语义,还应揣摩成语在句中使用的位置。如2018年全国Ⅰ卷“易如反掌”和“轻而易举”的辨析选择。成语所在原句如下:
……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一览无余,并可根据需要_____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
根据语境,这两个成语在语义上都符合“很容易”的表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成语常常这样使用:在使用“轻而易举”时,既可以说,“对于别人觉得烦难之事,他做起来却轻而易举”,也可以说,“他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大家都觉得烦难的任务”。在使用“易如反掌”时,常常说“他做这件事易如反掌”,却不说,“他易如反掌地做好了这件事”。借助言语实践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使用规律:“易如反掌”在句中不作状语使用,“轻而易举”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因而,从使用位置来看,“轻而易举”更适合这个语境。
这一组近义成语的辨析选择,是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十二组近义成语辨析选择中,唯一考查了成语在句中使用位置的一组,它和其他组近义成语的辨析选择考查共同体现了新课标灵活运用恰当的语言策略解决语言实际问题的精神。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积累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1]这种建立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基础上的“语感”,即学生对语言的认知策略之总和,它影响了学生在面临当下语言问题时将采取的解决方式。但若不是经过足够的语言实践,学生将难以把零碎的、复杂的言语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联系的言语思维,从而使辨析判断的方法趋于僵化、单一或随机。
综上,2018年全国卷成语辨析题特点如下:
其一,语料现代化、成语生活化。语言本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2018年高考全国卷使用的三个自然段的语料都来自现代生活语境,所给出的成语亦是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因此,高中语言教学也应贴近生活,在现代自然语境中教语言、学语言,在自然语境中准确、恰切、优雅地使用祖国语言,并在使用中不断体悟祖国语言的深厚内蕴。
其二,在对自然语境的辨析中确定唯一语义。2018年在考查形式上对情景化的设计有所改进,改单句语境为自然文段语境,突出语境对确定词义的影响,在对语境的辨析判断上强调应用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高中语言教学应突出语境意识,以及在语境中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言语逻辑的活学活用。
其三,考查的形式更灵活、能力更综合。考察近几年的全国卷:2012、2013年考查判断正误,2014、2015年考查辨析优劣,2016、2017年考查判断正误。2018年则既有判断正误,又有辨析优劣。在具体设题中除了考查成语语义的完整掌握,对成语语义侧重、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的辨识,还考查了对成语在句中使用位置的分析,并将这几种能力的考查合并于一道题内,对是正误判断还是优劣选择也并没有明确指向,这就要求考生依据当下辨析判断的实际需要,灵活调用已有的言语经验寻找正确项。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1]
基于上文的分析,高考对成语辨析的考查充分体现汉语能力养成的基本规律,据此,2019年高考成语辨析题的复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首先,树立语境意识。在语境中辨析成语,在语境中积累成语。词语在语境中才有生命力,语境赋予词语以语义的具体性和指向性。日常积累,应养成在语境中感受语境特点和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情感特征等的习惯。在生活语境中随时积累成语,养成马上查字典并即时造境的习惯,在实际运用中强化、巩固对成语语义和使用规律的理解。其次,培养关联意识。善于联系构字法知识、文言词义、实际言语经验等多种语言经验,准确掌握成语的语义和用法。如,确定“屡试不爽”的准确词义。联系课文《氓》中“女也不爽”,可知“爽”是差错之意。因此“屡试不爽”准确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再次,增强完整意识。注意成语典故的准确意义和在生活中后续发展出来的意思。如,2017年全国Ⅰ卷成语使用正误判断:“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考生难以确定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是因为不能把握“踌躇满志”的准确意思。“踌躇满志”的准确意思是,对自己的现状或已经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在课文《庖丁解牛》中,庖丁完美解牛后,提刀而立,踌躇满志,可见,“踌躇满志”准确的意思应该是,做好了一件事并为之得意时的情态。因此,表达对“未来”满怀憧憬时,是不能使用“踌躇满志”的。
2018年高考是新课标颁布后关于核心素养首次考查。成语辨析虽是语言运用的一道小题,但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构建个体语言的精神,不论是高三复习还是高中阶段的语言教学,都当以此为目标,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