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礼锋
(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德化 362500)
教学视导是教育行政和教研业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视察与指导,主要采取调集教研员、名优教师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课程标准解读、研究,全面参与听评课、集体备课,上示范、研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观察和分析指导,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预期目的。开展教学视导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县教研机构制度设置是相统一的,是市、县域教育研训机构的主要任务。德化县持续开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价值取向的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推动学校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视导被普遍视为是一项十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通过对以往开展的教学视导进行工作调研、分析,发现成效与问题并存。从实施教学视导的主体看,一种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检查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状况,并对学校和教师作出评价的需要。这种检查式视导只注重评价结果,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性的指导,教师普遍产生抵触情绪。一种是教研指导部门作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通用手段。这一方式的视导往往只是听评几节课,开一二次讲座,没有持续性,浅尝辄止,效果不佳。再一种是学校内部自行组织,采用推门听课或校本研修方式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师互帮互学提供交流平台,展示教学成果。但往往研讨的深度不够,层次不高,研究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从实施教学视导的时间上看,一些活动组织存在“一阵风”现象,长短不一,有的一二天,有的三五天,时间上没有保证,效果不理想。从实施教学视导的方式看,一些学校把教学视导等同于简单听评课,随意组织人员实行“推门”听课,听“原生态”的课,无预设、无主题、无计划地进入课堂,不仅干扰了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出现随意评课,“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从实施教学视导的效果上看,普遍存在关注学校校情和一线教师能力和水平不够,没有分类指导,不能很好地改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同时关注受视导学校学生的学情也不够。
随着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布,德化县以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为契机,积极探索把教学视导作为培训新课标、指导教学研究、推动校本教研、提升课堂水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
开展教学视导与“加快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加快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机构改革要求是相一致的。从2013年起,德化县教学视导工作已经坚持六年,组织中小学教学视导25场次,听评课近5000节,参与集体备课近300场次,组织集体研讨、专题讲座140多场次,全面完成对县域内41所中小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已经成为深受学校、教师欢迎、效果显著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化行动。一是实现行政业务双轮驱动。县教育行政部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受视导学校三方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做好教学视导工作的基础。为确保视导活动有序开展,德化县成立了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组织对4-6所学校进行集中视导,每所学校视导时间为4周。二是做好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每视导一所学校,都组织教研员深入学校进行校情、师情和学情调研,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征求一线教师意见、建议,共同商讨制定教学视导工作方案。三是组建教学视导队伍。从基层学校遴选业务强、作风硬、沟通能力好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学科教学视导组,并选配管理经验丰富、教学业务精湛的名优校长、教师担任学科组组长,并组织对视导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一支有较高知名度和威望,有较高学科专业水平,有较为丰富的视导工作技巧和经验的视导员队伍。
集中听评课活动,实现中学与小学主要学科教师全覆盖,促进视导员的“教”与一线教师的“学”相长是视导活动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视导从指挥策划、信息收集、评价与诊断、信息反馈和保障支持“五位一体”的体系建设。[1]一是组织策划,有的放矢。活动前,拟好听评课安排表,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课题。这样,既利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备课,也能促使视导组成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听课、评课,提高议课研课的效率,保证活动的有序性。听课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评课、研讨,确保活动的严肃性、规范性,避免了评课的随意、随机。二是视导结合,以导为主。听课、指导同等重要,指导更见功力。视导组成员本着“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原则,坚持以听为本,以导为主,视导结合的方式推进活动。听课时,注重从掌握教师的师能和学生的学情出发,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梳理改进、提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听课评价表》,一份提交给学校,一份反馈给上课教师本人。研讨中,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针对问题,提出方法,指导策略,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专业指导与引领。通过导目标,导思路,导方法,让教师看到前进的方向,学到具体、可感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三是小结梳理,调整跟进。建立视导组周小结例会制度,梳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视导过程中碰到的难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督促学校、教师作出相应调整,不断提高视导活动实效。四是总结反馈,跟踪提升。每次视导活动结束前,及时组织召开视导反馈会,以学科为单位向学校反馈视导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同时,加强跟踪管理,定期视导回访,推动视导成果转化的常态化。五是管理规范,扎实有效。专门安排人员做好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工作,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转化是真效果,运用是真本事。一是关注成果转化。视导活动中,注重听课评课、研讨成果的转化,让教师及时把学到的经验、方法吸收内化,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如数学学科,关注点从教材内容教学转到课程标准的落实,更加注重国测背景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要求和模式的改革,从教(学)什么到怎么教(学),再到怎样才能教(学)得更好方面尝试和研讨。语文学科则把重点聚焦在不同文体、不同课例的教与学上,让一线教师手中有法,课堂教学有思路、有层次、有深度。二是彰显专题研训。针对相关课题,邀请省内外名师、专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活动,做到既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听评课,一步一个脚印,又能抬头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名师、专家身上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智慧。三是搭建成长平台。不少学校在视导之后通过举办微课堂、听评课、心得体会评选等比赛活动,锤炼教师教学技能,持续巩固、转化和提升教学视导活动的成果。
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让视导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助地开展持续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视导工作,受到学校和一线老师的普遍欢迎。基层学校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视导申请报告,成为德化县教研工作突出的“亮点”。一是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教学视导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反思与经验共享。[2]开展教学视导工作过程中能与改革课堂“满堂灌”、推进“五分钟”当堂检测、实施“导学案”等课堂新模式相结合,使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成为学校和教师改变教学思想理念,推动校本教研,活跃教研氛围,增进教学效能的重要举措。二是实现了视导工作的制度化,成为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管理学校教研、服务教学的重要抓手。三是健全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视导模式、评价与反馈体系,实现了研修一体化运作,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四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和新教师。通过视导,有效地协助教师改进教材教法,提升了教学技能,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工作信心。特别是近几年新入职的教师得到很好的磨练,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激发了新教师自我思考和成长的意愿。
连续多年的视导工作,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些思考与体会。一是要坚持“一线工作法”。教研活动只有贴近一线,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学校和教师。教学视导工作,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把高质量的教研与培训活动推进到基层学校、一线课堂。二是要坚持以师为本。如何在视导过程中让教师更乐于接受,需要视导人员不仅要平等对待一线教师,更应该以尊重的心态去帮助他们。视导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本,既能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准,又能使视导工作得到基层的接受和欢迎。三是坚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教学视导工作既要行政推动,更重要的是要让专业人员去研究指导专业人员的工作。组建视导团队时,注重选调既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又有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教师,并通过2-3天的专业培训,使视导工作真正成为一项专业性和实效性很强的教研活动。四是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要求。刚开始,对一所学校集中视导的时间只有一两周。随着视导工作的深入,一些学校要求要全面进行课堂教学“临床”诊断,更加有针对性对教研、备课、教学进行引领,要求视导员针对教学普遍性问题开展沙龙式对话研讨,要求视导人员要与一线教师“同课异构”,进行课堂教学示范展示,要求视导组要协助学校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等,为此,视导工作由原来的两周时间调整为四周,不仅从时间上得到保证,而且在形式上也全面活跃受视导学校的教科研活动。
总之,视察只是手段,指导才是目的。教学视导活动既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还能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为落实“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开展教学视导活动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