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
鹞子尖古道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江南镇,是黑茶之乡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也是今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万里茶道”的重要部分。
安化处于梅山地区,古时这一带山高林密、空间封闭,不与中原相通,居民大多是瑶族等原住民,过着原始的农耕、渔猎生活,鹞子尖山岭曾经是这些原住民的一个栖身之处。
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改变。据明嘉靖《安化县志》记载:“五代时梅山蛮为边患,宋太宗讨平之,立五寨以为防御。”经考证,鹞子尖即属于这“五寨”所控制的要塞之地。
战事和防御都需要修路。明嘉靖《安化县志》中有两处记载:“靖康以前,西南入贡,道由安化。故宋时四门额:北曰望京。盖自钟相乱后,邑治更改,而道路蓁塞。”“绍圣四年闰二月初九日,敕改广西入京驿路,从邵州(邵阳)入潭州(长沙)安化县,径至鼎州(常德),迤逦达京师,计减五程。旧伊溪驿在县学之后街。”这两处记载说明,在宋代因军事需要开梅山之前,由广西地区到达汴京(开封)的驿道,必须绕开古梅山地带;而在开通梅山之后,则改由今邵阳(邵州)过安化、常德(鼎州)再到汴京(开封)。
改道也并非一帆风顺。鹞子尖原名“琦砂岭”,因为山体表面大都附着厚厚一层风化的石砾砂土而得名,经常会因为震动或雨雪等的侵蚀产生流沙,堵塞道路。传说当年开挖鹞子尖时,白天开通,晚上就会堆塞,后来人们请来法师,将狗血与桐油洒在路上,才破了妖术。事实上,起作用的并不是法术——现今鹞子尖尚存古时修砌的挡砂墙,长约200米。
鹞子尖古道修通,成为广西到京城最便捷的途径。清嘉庆《安化县志》记载:“……水路五千四百里;陆路由长沙四千一百六十二里;由常德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这就是说,经安化县城出发到京城,走常德线要比走长沙线近六百三十二里。同时,鹞子尖古道还是常德、長沙等地入川的必经之路,这段崎岖的山路成了当时的一条交通要道。明朝时,安化黑茶成为官茶,远销西北,鹞子尖古道又成为一条重要的商道,其价值在清朝茶叶之路兴起时到达高峰。
鹞子尖古道全长约15公里,其核心部分,是从洞市老街经坐子坳、爵公桥、竹林湾、鹞子尖(甘露茶亭)、缘奇桥,抵达杉山柳林坳(壮行亭)的主要段落。古道路段涵盖了湘西梅山茶产区从茶叶生产、茶叶运输、茶叶加工到茶叶贸易的完整环节,特别适合开展研学活动。
洞市老街是鹞子尖古道的入口,因街道附近的山门洞而得名,古时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商贾云集,临街商号遍布,作坊林立,青石板街巷长达千米。如今老街上保存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贺氏宗祠,现在改造成了茶厂。
过了洞市老街,进入一片青翠竹林,就是延伸数公里的古石板路,每个石阶都不高,每隔一段还砌有半级台阶,这是当年为了方便挑担的人歇脚而特别设计的。驮运货物的马走不了坚硬的石阶,石板路靠山一侧还辟有专门的马道。
鹞子尖古道上存有许多古石碑,多数字迹仍可辨析,成为探寻古道往事的线索。鹞子尖中峰亭处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新化当地富豪龚焕章一次性为鹞子尖古道捐款“拾贰仟串”(一串约为一两白银)。留下碑文最多的要属清代的陶必铨(1755—1805)、陶澍(1779—1839)父子,他们本就是安化人,与这条古道的渊源颇深。陶必铨所写的《鹞子尖茶引》一文,注解了安化黑茶渊源,道光四年(1824年)由洞市黄花溪陶清茂镌碑于鹞子尖茶亭。
陶澍是清道光时期的重臣,有据可查的是他曾两次走过鹞子尖古道。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赴四川任川东兵备道,经过鹞子尖,曾为茶亭捐二两茶银,并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盘旋直上五云高,千里河山一望遥。我本玉皇香案吏,置身莫讶立烟霄。”道光十六年(1836年),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又一次路过鹞子尖,这次他为茶亭捐养田40亩,并立下碑刻,同时将鹞子尖茶亭改名甘露茶亭,为茶亭题匾额“路入青云”。甘露茶亭现在仍有迹可循。
鹞子尖古道旁还立有禁碑,刻有“……不许堆塞、不许砍伐……重罚土主,决不容情。茶亭罗尔加补”。罗尔加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富豪,靠贩运茶叶起家。有一次他背着几十斤重的茶叶款回家,一不小心脚下踩空,失足掉下山去,所幸有密密麻麻的树枝和藤蔓把他托住,最后被人救起。罗尔加认为这是老天有意提醒他要做善事,于是决定将当时身上背的茶叶款全部用来修复鹞子尖古道,不足的部分仍由他补全,并在路上立碑,严禁砍伐树木。
我在当地退休干部王以戬先生和安化茶叶协会伍湘安会长的陪同下走了一趟鹞子尖古道,了解到有很多古今人士解囊捐金,维修古道及其碑刻,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这段古道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并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鹞子尖古道内涵丰富,保存状况良好,令我印象深刻,但听闻其已经申遗并进入国内申遗大名单后,不禁喜忧参半。虽然线性文化遗产若申遗成功可带动沿线广大地区的发展,但我此前也看到过很多古道因此走入一个怪圈,并受到不小的伤害。
首先,申遗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比如丝绸之路申遗花了20余年,大运河申遗也耗时8年之久,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但若是方法不得当,未必会对遗产保护起到良好效果。比如我曾考察过丝绸之路上33个节点中唯一的道路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它至今仍沉寂在那里,少人问津;还有的古道最后申遗失败,资源浪费令人痛惜。
此外,不少地方会为了申遗对古道进行改造,投资很大,但若是方式方法不当,反而会修建出一条“新道”,对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无可补救的破坏。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还有一些个人和团体申遗的目的就是打造景区,谋取利益,结果千百年来默默服务于人群的古道被人为截断,并入景区,这样的申遗意义何在?
我由衷地希望有关部门、人士能积极吸收国内外一些古道(比如欧洲的朝圣之路、南美的印加古道)在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挖掘、利用好当地的古道资源。
万里茶道是欧亚大陆一条重要的商道,繁荣于17—19世纪。当年茶道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在中国境内横跨7省,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再经库伦(现乌兰巴托)抵达当时中俄边境城市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在俄罗斯境内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继续延伸到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整条茶叶之路的长度超过1.3万公里。安化作为黑茶的产地,曾是万里茶道上的一个重要起点。
■ 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
位于安化县江南镇,由原安化县政府领导、安化茶业协会第一任会长伍湘安先生创立,是一个家庭式的文化展示馆,致力于传承、传播安化黑茶文化,这座特殊的展馆内设有图片展示室、品牌室、茶文化研究室和文物室,品牌室陈列着县内各大茶厂制作的安化茶产品;文物室则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安化黑茶各个发展阶段的状况及安化黑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细节。博物馆可免费参观。
■ 江南渡
当年鹞子尖古道上,从黄花溪到江南一天门,共建有八个官方渡口,江南渡是连接南达邵陵北通朗州的最重要的古渡口,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今仍在使用。
古道美食
安化县相关部门和从业者非常重视当代文化与古道资源的结合,比如他们曾在美食比赛中推出“马帮肉”、江南九畹山庄的“梅山土匪楼”和茶香之家的“茶香紫菘鸡”三道菜品,恰到好处地融入了马帮文化、茶文化。黑茶、红茶和腊肉也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饮食。
■ 安化黑茶
属于后发酵茶,据说因加工过程独特,具有不少特殊功效。这种杀青(锅炒)茶除掉了青叶气,具有特殊香味,且易于运送、保存,从古至今一直受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欢迎。
■ 安化红茶
除了黑茶,安化的工夫红茶也享有盛名,明清时曾被列为贡品,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并称“三红”,1915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 安化腊肉
湘菜受到很多人的钟爱,而土制腊肉正是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安化过年杀猪,和许多地方一样,会将吃不完的部分腌制后挂在灶头,经过长时间的烟火熏染,腊肉色泽金黄,蒸、炒、煮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