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的探索研究

2019-03-27 11:15陈相
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

陈相

摘要:通过对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的探索研究,为其保护与再生设计提供思路。分析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样式,定位其发展方向,结合典型案例从整体布局、公共景观、局部空间和街巷路线等方面论述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生设计的方法。深入研究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充分掌握其历史人文、地方信息和环境因素,推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助推泰州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以求实现其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保护 再生设计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1-0096-03

绪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目前城市化浪潮中,无数的历史街区一片一片地被拆除,随之而来的是一套套崭新的城市与本地区文化毫无关系的各类建筑拔地而起,昔日的传统街区正在消失。然而,由于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同时,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影响,也激励了一些本土艺术家开始寻找再造中国传统艺术新发展的一种民族主义情怀。再者,政府助推绿色发展,鼓励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把历史文化街区当作地方文化的特色,甚至扩建历史古街区域以吸引更多的观光者。最后,泰州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地级市,飞快的城市化速度严重影响甚至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风貌,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再生设计迫在眉睫。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既是一个理论性建设问题,又是一个探索性实践活动问题。譬如说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保护、设计创新、组织经营、发展旅游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要加深认识,以致上升到理论。其实践活动,既要最基层的实际调查了解、保护修缮和规划整治工作,也要对其进行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再生设计。周干峙教授认为,“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我国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1]。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设计,不是人类文化上的一种“复归”现象,也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文化层次上的提高。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2]。

一、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积累、积淀和更新的呈现

泰州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是解读其历史文化的“样板书”,是中华民族文明时代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2016年1月泰州市6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省级文化街区:1.五巷街区,东至头巷,西至多儿巷,北至五巷小学旧址,南至五时巷;涵西街街区,东至涵西街,西至海陵北路,北至工人路,南至大、小搭包巷及周氏住宅南侧。2.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大林桥南小街,西至斗鸡场巷,北至财富广场南侧,南至税西街。3.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东至村庄东侧建筑边界,西至中茅山宫以西,北至中茅山宫以北,南至原砖桥位置南侧。4.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万字会西村、石头巷,西至同泰典当行、王五房,北至破桥,南至缪家巷。5.兴化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东至东城外鱼市口,西至竹巷,北至市级机关幼儿园南边界现状六层住宅南街巷玉带路一线、南至东城外后街。6.兴化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南上河边街,西至长安中路、莫氏民居、罗家大院西侧,北至北窑街黄家油店以北,南至铁匠巷。泰州的历史街区反映了地区历史发展的内容,街区完整,格局集中,規模较大,肌理完好,且以居住为主,沿水域两边展开,成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活的”博物馆。

泰州地处长江北岸,位于江苏省中部,距离黄海120公里,是由—万多年前黄河泥沙堆积海底,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从海里隆起成的陆地,形成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原始人群的迁入,开启了泰州区域文明的窗口。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泰州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历史上泰州地区曾有很多次大的移民,最早可拷的是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而最流行的是“洪武赶散”之说,使得有数十万江南地区的百姓(主要是苏州阊门地区百姓)迁移到苏北。街区景观很多方面受到了苏式街区景观样式的影响。其次,泰州紧靠历史上的繁华之都——扬州,在历史许多朝代里都隶属于扬州管辖地。因此扬州古代街区的特色必然影响到泰州地区街区景观的形成。第三,俗话说:无微不城镇。明清之际,微商的足迹踏遍宇内,游尽四海。数百年间,微州文化在一系列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冲击着其他地区文化,使得泰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大影响。第四,当地人民群众融合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结合本区域环境和地方风土人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街区文化,创造出现今可见的泰州历史文化街区景观。

泰州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内陈家桥巷、南阮巷、石人头巷等贯穿其中,不仅有13处文物保护建筑,如:宫氏住宅、李明阳故居、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遗址等,还有很多处历史景观遗址和古迹,街区范围东至海陵北路,西至青年北路,北至五一路,南至税务西街。

街区民居多为明清代时期的形式,其结构与样式既具南方的清秀之典雅,又有北方的厚重之朴实,集泰州地域传统文化之大成。其整体格局以多进院落式布局为主,一般为三至五间一进,少则三进,多则六七进,两进间用围墙连接成天井,构成一个个小院落,依一条轴线南北依次而建,建筑主体一律朝南,院落方整,开间宽阔,宁静而安逸。街区景观布局严谨、遵守封建定制、自成一体,成为受古时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影响的中国城镇形成的代表之一。

二、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当代价值体系反映了城市的人文行为、观念、社会走向模式的特点,是区域城市的社会活动的概括

每一个历史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人文历史发展历程。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本源的鲜明代表,是城市文化复兴的血液,也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赋予其新的活力,让城市文化更好发展。

为了响应“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赓续地域传统文脉,营造历史街区“再生”。泰州历史街区在城市特色塑造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当地人们的喜好、理想、心理、审美、意趣等,具有鲜明的一方水土气息,有的街区建筑和景观因世代传承,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堪称为泰州传统文化博物馆。泰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是其城市形成、发展、演化历史轨迹的具体舞台,是城市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命脉所在,有其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的街区格局以及传统民居建筑遗址。它们整体的形象反映出自身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差异和不同,是街区价值的特色体现。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区、居民区、景观风景等。它们反映着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场景和状况,为当代人传达着先人们生活的方式、习惯等片段和信息。第三,街区文化古迹。主要包括名人故居、亭台楼阁等传统建筑,也包括石桥、古井、砖雕石刻、壁画、木雕等文化遗存,还包括传统民居、乡土街道和特色景观均以一个点或一个面的形式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真实而和谐地呈现其沧桑岁月。第四,多种多样的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包括诗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在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衣食住行、地方特产、传统风味、婚丧嫁娶等风俗,这些都是历史街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体现出—方水土养育—方人文的独特价值体现。“一个有意义的产品可能会随着现代生活环境日益变化,其功能逐渐减弱,其形象逐渐落伍,淡出人们视野,然而它所包含的故事、蕴含的意义却让人们念念不忘”[3]。

三、泰州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

随着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和故乡情怀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越加透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国发( 2005) 42号,开始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政策措施和总体目标。2016年文物局发布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口号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美好生活”。以此为基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步入_个新的阶段。在这一形势下,引发社会各个层面关注以及媒体对有关知识和信息的宣传,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根脉;是国家文化气质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延续子孙后代生存空间的环境的重要资源。

一个民族性格的塑造、一个国家精神的提炼、一个城市文化的建设和一个街区环境的营造是一套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布局严谨和功能完善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当地城市发展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人文素养状况、政府决策机制和房地产开发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因此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综合型策略。2013年,6月18日《泰州市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初步方案的汇报,10月28日,《泰州市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泰州市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泰州新闻网正式公布。根据规划,城中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景观及古迹开始得到针对性的保护整治。1.保护城中街区的传统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其历史空间界面及尺度,极强对沿街建设行为管控;2.保护修缮古民居建筑、街区历史景观遗址;3.遵循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保护利用可操作性的原则,依据建筑的年代、历史功能、质量、高度和风貌现状,划定街区保护范围。4.针对性重点保护涵东街、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和独具特色的“八巷”文化、“老宅”风貌。保护泰州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之心的尊重。稻河是泰州城的一条母亲河,哺育了稻河两岸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孕育生命之河、营造稻河历史文化街区之河,其雏形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街区位于泰州海陵区城北地区,新通杨运河以南。明清时期,稻河是周边区域农产品的集散地,很多粮行、油坊、栈房和商铺等沿河而设,小桥跨河而架,民居房屋傍河而建,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街区环境。在街区巷内布置各种街道文化的石椅、石桌及景观设施为来此的游客提供一个休息、交往、消费的公共场所,凸显市井文化特色,更好地把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现代运营模式完美结合,在运用中得到保护和修缮。

2015年12月23日,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关于“稻河古街区下周开街”的报道:在2009年,泰州市区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开工建设,分三步走战略“一期工程以多儿巷1号周边环境整治为核心,新建科学发展观展示馆,修缮周氏(吴氏)住宅等文保单位;二期工程以街区沿路、沿河、沿街商铺建设为重点,主要建设涵西街入口、稻河路、工人路、海陵北路沿线商铺,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集群和相对完整的参观流线;三期工程以修缮街区重要历史建筑、新建泰式民居、完善基础设施、恢复历史风貌为主体,全面完成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任务”。201 5年基本建成并正式开街,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成为展示泰州文化内涵的新窗口,成为地区文旅的名片,2016年,街区重点历史建筑修缮、周边基础设施、整体框架,传统环境风貌恢复等基本完成,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街区文化、实景文化、地名文化等相关文化精髓,成功获得国家3A级景区,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新景区,以实现城建新提升、提升城市品味、丰富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设成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历史文化街区。吴良镛教授在《城市特色美的认识》-文中说道,“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具有特殊城市文化特色,并在民众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为怀念和向往的地方”。[4]稻河古街区的改建复兴是城市文化的回归,让泰州人找到了归属感,也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泰州城市的文化魅力,不虚此行。四、泰州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

“再生”,《辞海》中的表述,“再生现象可以分为两类: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如羽毛的脱换、红血细胞的新旧交替等,称为生理性再生;损伤引起的再生,称为病理性再生、创伤后再生和补偿再生。通常的傷口愈合、骨折后的重新结合都包含再生过程”[5]。这里,借用其“再生”的概念,对历史文化街区赋予新的生命。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已失去昔日的光辉,但是其机体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其生命力的重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是阶段性再生设计的尝试,使其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个过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老街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凤城河景区,已延续了300多年。泰州老街2007年正式开工,从对凤城河景区环境进行系统分类保护修缮改造,再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再生。首先,历史景区的保护和建筑的修缮,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予以保护、修缮。其次,修复重点民居建筑及周边景观(桃园),参照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式样予以整修,适当改造内部结构,更新建筑材料,延长使用年限。在不影响建筑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增加水、电、空调等设施,改善建筑使用功能,以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如图1)第三,新建的街区建筑与现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及风貌整体相融合,主要是通过墙体、墙面、屋顶仿建,门窗仿制,建筑外观色彩、肌理处理等措施达到与景区传统风貌协调。第四,合理改造不协调且影响街区风貌的周边建筑、景观及公共设施等。第五,根据街区整体空间环境和功能等的发展需求,适当织补部分建筑、景观、道路等设施。历时两年倾力打造,一条年轻的老街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形成展示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和世俗场景的重要窗口。街区建筑主要以仿古明清时期泰州建筑的样式为主,辅以现代元素,形成一条青砖、黛瓦、麻石和青石板的复古商业街区。(如图2)泰州凤城河管委会利用地区优势与传统结合,打造出一条古色古香的砖雕、砖饰、民居门楼、透气花脊、匾额、旌旗、店幌、彩灯相结合的有形物质文化带。并且利用仿古式的店铺、仿古戏台和戏楼展示泰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反映了古时泰州历史文化街区,唤起地区民众对自己传统的自豪感和亲切感,让其他来此地旅游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泰州。

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原先适用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特定环境下的布局形式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建筑空间”[6]。历史文化街区中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在过去模式中进化、创新和再生出来,走向新时期富具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旅游、商业、文化和贸易等领域发展。

(一)整合历史文化街区总体布局,在不断延伸过程中改造和更新周边区域主要涉及到的公共场所、景观环境和街巷等,使其与老街整体环境相协调,营造老街生态、人文、历史、商业和旅游等立体化空间模式,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为下一次再生设计做好基础条件。

(二)营造街区系统化的公共景观,从整体规划到线形布局再到点的分布,使其错落有致地融入到各个板块的小景中,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将各个空间和区域串联起来的作用。

(三)街区局部空间营造,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布局、生活工作和旅游路线的需要进行完善。宽阔的正门广场方便大容量游客再次集散,以麻石铺成路面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古特色和亲切感。街区内部由巷子串联整个街区,建筑沿巷子逐步向内展开,层次清晰而丰富。结合街区自身特点,多增设公共休息空间,同时将富具特色地方文化元素,如石雕、砖雕、老行当等融入其小品中去,使其局部空间简约而不简单。

(四)街巷线路设计,结合街区内部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工作需要等,以维持宜人的步行为主,避免现代交通工作的停放,减少街区内部的流通压力,保持传统街巷的亲近韵味。同时适当拓宽街区外围路线,满足现代交通模式的需要。

目前,泰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挖掘街区历史演变的精髓,整合街区环境营造以居住、商业、旅游、休闲和文化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形成浓厚泰州传统地域历史文化街区。虽已取得良好的文化、社会和综合效益,但其发展的道路需要每一代泰州人努力。实践证明,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再生设计”这是一条积极稳妥的保护和发展之路(如图1、2)。

五、泰州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实施后的反思

泰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以房地产开发的运营模式付诸实施。历经几年的整顿、保护、修缮、创新和再生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存在的脏、乱、差以及结构混乱、古迹衰败、民居破损等问题通过再生设计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决。但由于传统文化形式和现代生活行为方式的融合还需要时间来协调和改良,主要表现在:建设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下子加入很多现代元素,如商铺的广告牌、商标、灯光以及辅助设施等,实际成为了一个综合商业街,有点丧失了作为传统街区的味道和感觉;过度的硬性规划使得街区的巷子缺少空间层次;原有的街区小景的处理生硬,后建的小景缺少互动,很难融入市井的韵味。文化街区内部分老建筑已人去楼空,缺少地气呼应,传统生活环境内涵传承得比较淡薄。街区景观环境的再生设计没有得到多维立体式的全面发展,只是在某个或几个方面取得成效,还应遵循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认真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承接好传统文化习俗,维系好街巷邻里景观、搭配好周边新老建筑、控制好在经济利益出发下商业运作模式的适度性等各种关系。新时期,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生命力的再生设计,延长了街区的使用寿命,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老街区新用途,续写出泰州历史文化篇章。

结论

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成果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实体形式保留至今,经过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虽然其地位与物质条件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是泰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依然延续着城市的源流,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泰州历史文化街区是记录泰州历史文化的画册,其特有的营造形式,向世人展现着泰州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脉络和宗教文化。

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生设计任重而道远,要解决好街区环境的保护、修缮、创新和再生所面临的众多难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社会各界的支持、个人力量援持,还要充分发挥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学、文化遗产学、设计学等多学科联合,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方法,更科学、合理、人性地去完善城市历史文化的再生。

参考文献

[1]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2002,26 (4):7-10

[2]毕然,郭金华译(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1

[3]王玉珊,李世国 “情感记忆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1,32 (2):56-59

[4]吴良镛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05

[5]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121.

[6]周玉凤,徽州传统民居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蜕变与再生[J]梧州学院学报,2017,27 (6):26-32

[7]陳依婷,李瑞君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 以黑虎寨王乙宅为例[J]设计,2017,30 (3):148-149

[8]聂大为,张滨,刘笑尘绿色技术再生的城市公共空间当代艺术表达[J]设计, 2016,29 (1):159-160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保护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