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彪 陈艳玲
摘要:民族地区的民宿设计,重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植入民族地域性文化,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形态,并提炼、抽象出民宿空间所需要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等符号,结合民宿空间现场加以艺术化运用。研究以桂林龙胜江边组民宿设计为实例,将理论运用于设计实践。
关键词:地域文化 符号 民宿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067-05
引言
现代化引领人们展望未来的同时,又唤醒人们对逝去传统的留恋[1],旅游的本质告诉我们,游客渴望到异国他乡体验不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于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和大都市的人群来说,体验民族地区浓郁地域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同化、甚至变迁,面临碎片化、空洞化的尴尬圆,鉴于此民族地域文化通常隐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开发者从看似平淡的生活现象中采集元素,加以提取、抽象、符号化,并结合现代手法,通过夸张、美化展现出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化。
民宿作为农家乐、客栈、小旅馆的替代产品,除传统的住所功能外,更是地方自然特色和传统习俗文化的载体,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地寻找地域文化元素,并将其符号化运用于空间设计中[3]。因此,基于符号学理论,寻找地域文化元素就成了民宿设计师们绕不开的话题。
由于我国对民宿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10年后才逐漸引起学界关注,地域文化与民宿设计相关的文献主要有:1.刘书宏、李彩玉、丁源,陈沫,周琼等以中国台湾的民宿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及房间的设计格局,设计理念等进行分析,从中国台湾民宿的发展中借鉴经验;2.冯学钢、周建明、罗云利等提出我国民宿设计要标准化;3.董坤、王明泰、吴敬忠、陈玲芳等提出在民宿设计中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4.王显成、潘颖颖、将佳静、李艳、孙以栋等提出当前民宿存在缺乏特色,城市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5.徐迪、黄永珊等以主题文化为元素,结合实际空间进行了案例设计研究;6.朱思媛、潘超、赵琼、蒋倩雯等从民宿环境景观的角度提出要有体验、情怀、精品打造、可持续等建议。综合来看,我国民宿相关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发展历程、定义、标准规范方面,随着民宿实践案例增多,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避免同质化等方面的关注越来越被重视,近来出现了少量从主题文化中提取元素应用于实践的设计案例。本研究旨响应我党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提出民宿设计应从民族地区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文化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承载物”作为原始形态,从中提取出民宿空间设计所需的符号,经过意向耦合运用于民宿空间设计的思路。2016年初,笔者受委托承担了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江边组民宿设计任务,运用以上理论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文化进行调查、提取,并运用于民宿设计实践的实际案例,望更多民族地区的民宿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窗口。
一、地域文化符号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理论
(一)符号学与空间设计
符号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对复杂事物的表现,通过具象表现抽象,符号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内容,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忆信息的重要功能。符号学是研究表征和意指的科学,德国当代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创造符号和使用符号始终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人类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用符号传递或接受信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其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二元关系理论,能指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符号形式,所指是事物背后所指代的深层含义,是符号的内容。
信息传递的过程就是发信人的符号编码和收信人的符号解码过程。设计师正是以空间为载体,将需要传递的符号化的信息,结合室内空间元素特有的手法,让空间的消费者根据符号的能指形式进行一定的联想和推理来获得所指信息,这就是设计师编码,使用者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融入了设计者与理解者的想象和推理,各自认知的差异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完整,出现信息全解、不解、误解、缺解等多种可能性[4]。设计师在信息编码过程中,既要考虑信息传递的完整,又要结合具体的设计手法,体现传递形式或传递过程的艺术性。
(二)民族地域文化符号的内容
由于旧社会躲避战乱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地区,长时间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淳朴的民俗民风得以保留,加上远离工业污染,良好自然环境也较少被破坏。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其主要依附于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房屋建筑的装饰,生活器物的造型,扎染蜡染服饰图案等都具有丰富的意义,积淀着本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是民族地区思想结构及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既孕育了少数民族朴实的民风,也形成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村落风貌,人文与自然密不可分,浑然天成,比如草原上的蒙古包,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山岭脚下的吊脚楼与风雨桥,西湖边的雷峰塔等,无不描绘出自然与人文的共生,都是当地的地域文化符号。因此,民族地域文化应该包括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两方面,其都是民宿空间设计的元素来源。
(三)符号的提取及在民宿设计中应用
民宿作为沟通地域文化与住客之间的媒介,承载着传播民族地域文化的重任。在民宿空间设计中,符号成为构筑文化的基石,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文化作为原始形态,其独特的外形,丰富的色彩或传统工艺等都可能作为元素,被抽象提取,运用于民宿空间设计,通过施工技术,展现于空间界面和家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之上,让住客产生“睹物恩情”的情怀,达到传播民族特色文化的目的(如图1)所示,其包含文化符号提取、应用和解读等过程。
1.地域文化符号的采集与提取。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活习俗共生形成了各种丰富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被人们夸大成为这一地区的符号象征。但也存在某些地区自然特色强于人文文化,而自然特色不足的地区,则具有突出的人文特点。如桂林山水已成为本地区的文化符号,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也很丰富,只是自然特色掩盖了:西安兵马俑已成为本地区的文化符号,因为兵马俑文化相比本地的自然特色,更具典型性。因此,民族地域文化符号应选择当地“知名度”较高,或者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为主,并从文化“承载物”的外形、颜色、质地、工艺等构成元素上提取识别性较高的特征,作为民宿设计的符号。
自然文化符号的采集与提取。自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指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未受人类直接影响的天然景象,大自然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也创造了多种多样可供人类欣赏的精神财富[5]。其类型可细分为山地形(泰山、张家界、桂林山水等),湖海型(西湖、太湖、海景等),生物型(古树林木、野生动物等),天象型(钱塘江潮水、流星雨等)几大类型。在符号提取时,要考虑其形态、色彩、动态、质感等特征,比如从延绵的沙漠中可提取到起伏的曲线,金黄的色彩系统可能来自于收获的秋天等。在民宿设计中,选择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作为符号,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
人文文化符号的采集与提取。人文文化是指以人为对象,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人文文化体系,本研究仅指不同自然地理位置与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是不同地区和民族所呈现出丰富、独特的文化[6]。其中包括人类创造了能看见的实体人工环境(如古建筑、古驿道、古墓穴等),也包括看不见的社会环境(如习俗、语言、婚庆节日文化等)。人文符号提取可从当地复杂的文化内容中过滤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加以简化,抽象。如从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中提取出黑白灰的色彩符号,从壮族服饰中找到壮锦纹样,从居民的芒编器物中提取出编制纹样等,都可运用于民宿空间中以体现地域特色。
2.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在民宿空间使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符号植入實现地域文化的传递。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事物都是由自己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民宿空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构成系统,通常空间既是由天花、墙面、地面等六界面组成,也是由空间界面、家具、灯具等的造型(形)、色彩(色)、材质(质)、采光(光)等基本要素构成。设计中,将提取出来的地域文化符号,经过“意向耦合”将其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进行嵌套、抽象、改写、隐喻等形式,使其依附于民宿空间的形、色、质、光等元素中,并按照特定的逻辑组合来实现地域文化系统的表达。
民宿空间形的运用。通常事物都具有各自的形体(除液体和气体外),“形”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也是视觉设计的第一要素。设计师将地域文化“承载物”的原始形,运用拉伸,扭曲,过滤、提炼等方法,将熟知的地域元素抽象成符号化形态,并在室内空间的界面或家具造型中加以运用,可以是平面装饰性符号依附于实体的应用,比如将符号印染在抱枕,窗帘上等,也可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将符号打破常规尺度,进行夸张、立体化应用,比如将符号设计成家具,灯具,天花造型等。
民宿空间色彩配置。色彩通常是依附于室内空间的界面、家具、陈设等实体要素,是室内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也是视觉对空间最直接的印象。民宿设计中,设计师通常根据地域文化提取的色彩符号体系,将人们约定俗成的空间色彩进行重构,以及按照地域文化主题突出或夸张典型的色彩符号,应用于民宿空间的界面和家具软装等配置过程,比如,地中海风格的空间就强调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的海洋文化色彩符号。
民宿空间材料的选择。是指材料的质地,包含材料的物理属性(硬度、密度等)和视觉形式美感(肌理纹样)。装饰材料都以其质地纹理显示自身的美感特征,光滑与粗糙、硬与软、冷与暖、光泽与透明等材质属性是设计师结合空间主题综合考虑的要素,怀旧型空间倾向于选择柔软、古朴、粗糙的天然木材、石材等;现代精密型空间则选择光滑的金属、透明的玻璃等现代材料来体现。民宿设计中,选取本地容易获取的材料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既能体现当地特色,又能降低施工成本。靠山的民宿,选择就近的天然木材、石材、黄土、茅草等;靠江河的民宿,选择江边的卵石、河砂、竹木等,结合传统的施工工艺,在民宿空间传递出本地的特色。
民宿空间采光措施。民宿的光环境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是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通常运用窗户对其进行调节,在空间进深较长,采光不足等情况下,需要人工照明来加以补充;光不仅功能性照亮空间,更是设计师为了营造空间主题氛围常用的重要手段。设计师常常利用光的亮度(cd)、照度(lux)、色温(k)等特性来营造出亮暗、冷暖、聚散结合变化的民宿空间,将空间界面,家具陈设等统一于空间氛围之中。
二、江边组民宿的文化调查
(一)项目概况
案例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江边组,当地居民以红瑶(瑶族的分支)为主,在龙脊梯田景区开发之前,由于长期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原生态瑶族传统文化得以长久保存。是龙脊梯田景区的必经路段,201 6年为实现旅游扶贫,政府实施了村落地下管网改造、道路硬化、古建筑外立面修整、公厕修建、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贫困村民实行了领导结对子的帮扶形式,开展—对一旅游扶贫工作,本民宿所在的村民李某家是三户重点扶贫户之一。
龙胜“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岭自东北迤逦而来,向西南延绵而去,崇山万龙胜梯田叠,峭壁干寻,河谷幽深,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地貌万千。全县平均海拔为700—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26%。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1℃,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
(二)江边组民宿的环境现状
江边组周边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李某家为位于半山的二层吊脚楼,建筑两侧有磅礴壮观的梯田景观,正前方山脚有一条清澈金江河,正西方向有单家独户的吊脚楼(如图2)。建筑为传统木结构,上部接穿斗架,类似于“接柱建竖”,建筑外观形态完整,内部空间局部略显破旧损坏;一楼为牲口饲养及柴垛对方,二楼前半部分悬空吊脚二层,后半部分依山而坐,主要功能为原住居民的住宿和日常餐厨空间,二楼除前半部靠窗外,整体采光不足,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自由放置,略显杂乱,楼面及房间之间木质结构,隔音较差(如图3)。
(三)自然及人文文化调查
项目所在的桂林,风景秀丽,有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山平地拔起,水蜿蜒曲折,洞幽景奇,自古就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之誉。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的初龙脊梯田,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成就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的梯田,坡度大多在26°~35°之间,最大坡度达50°。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如图4)。
桂林及龙胜地区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红瑶(瑶族的分支)是江边组主要民族,全组生活着六十余口,二十—户人口。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域文化令人迷恋,当地村民就地取材茫编成各种农业和生活器具,农耕时代的稻谷脱壳用的人力推磨,六月初六是龙脊梯田红瑶族同胞的传统节日_火把节,这天寨子里宾客盈门热闹异常,嫁出去的女儿和出去上门的儿子们穿上民族织锦或蜡染服饰回到老人家过节,这一天也是红瑶有名的晒衣节,瑶民们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用具出来晒晒,每家每户吊脚楼前的晒排上展示红红绿绿的衣服,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如图5)。
三、民族地域文化在江边组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民宿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主题,通过提取、抽象桂林龙胜瑶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文化符号,并将其运用于民宿空间的界面、家具及陈设设计中,将文化符号意向耦合,融入空间构成元素中,营造信布竹林、返璞归真、多姿多彩的红瑶文化空间氛围。
(一)功能改造设计
为了满足游客正常的使用功能,传统吊脚楼建筑需要进行功能的重新设计、卫生间改造、房间楼地面隔音等问题,具体为(如图6): 功能布局上,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一楼基本上不改造,只是将房间隔板建起来做成隔物间方便主人家放搁一些农具。二楼改造成客厅、休闲书吧、餐厅、吧台、开放式厨房、客房等分区设计;卫生设施上,原建筑只有二楼一个公共卫生间,为了满足游客及主人的卫生间功能需求,按照平面布局图,从建筑一楼加建砖混结构到二楼共设置了四个卫生间,其中一楼两间(一间公共使用,另一间主人家用),二楼两间客房各自独立的卫生间;隔音处理上,传统木结构建筑,隔音对客人入住体验的影响非常大。设计中房间建墙时,加入了隔音棉,在原木楼面基础上增建了一层,并在中间加入隔音棉,所有门窗都采用双层中空玻璃。
(二)地域文化符号提取与运用
在对桂林及龙胜地区文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当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桂林山水、芒编、竹排等作为原形,提取出了起伏的山水曲線、芒编纹样等,作为符号设计运用于空间造型,也采用就近原则,选取民宿所在地附件的杉木、毛竹、卵石等作为主材,结合以传统蜡染和民族服饰为主的软装,塑造空间的自然和人文文化特色。具体空间元素符号应用为(如图7)。
空间造型上,保留吊脚楼干栏式造型,以竹排造型为原型,变化抽象为客房的床和天花,由生活器物竹篓(芒编)造型为原型,提取符号设计成客房圆形床及床屏;由山水和梯田为原型,提取符号应用于客厅的屏风、曲线造型灯具等,让民宿空间具有桂林龙胜的形式特点;空间色彩上,客厅、书吧等沿用建筑的原木色,房间和卫生间最大限度地开窗,引入室外自然景色,让体验空间的住客感受“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的意境),民宿的窗帘,床饰等软装设计上搭配当地蜡染、红瑶民族服饰,结合传统竹编手工艺品等渲染和点缀空间,营造出浓郁的瑶族文化氛围;空间材质上:保留建筑的原木特色,运用山上的杉木经过简单修饰,做成书架,餐桌和吧台,运用后山的毛竹做成灯具、屏风和床,运用江边的鹅卵石做成拼贴画和卫生间墙面装饰,局部墙面运用原建筑的小青瓦等装饰来体现空间的朴实、亲切,卫生间等空间少量使用玻璃和瓷砖等现代材料,既满足使用功能,又节约成本,形成返璞归真的瑶族山居特色;空间采光上:为了解决二楼客厅走廊采光不足问题,在不破坏建筑木结构的前提下,将西面和南面的窗户适当扩大,增加采光面,引入自然光,扩大观景视野;同时将客厅中心天面打开了约九平米天窗(小青瓦换成了玻璃),白天引天光入室内解决采光问题,夜晚则可欣赏浩瀚星空。空间设计的局部效果(如图8)。
结语
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民宿空间设计元素,采集民族地区典型性自然和人文文化,对文化“承载物”的特征加以提取,形成民宿空间设计所需的造型,色彩,材质等符号,并在民宿空间界面和家具陈设中加以运用,达到满足使用功能,传递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将此理论运用于地域文化浓厚的江边组民宿改造设计中,采用了当地的起伏的山水曲线、竹排、芒编等造型符号,以及毛竹、卵石、小青瓦等材料符号,和自然的蓝灰色和人文的棕黄色等色彩符号,塑造了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的民宿空间。案例获得了第三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设计双年展优秀奖,但本研究仅属于理论探索及应用型,其系统化提升还需要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桂林龙脊景区的个案[J]文化遗产,2009,4:113-158
[2]吴忠军代猛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J]广西民族研究,2017, 2:133-140
[3]赵菁浅谈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55-57
[4]毛白滔符号学与室内主体性设计共时条件下保持室内主题性的多样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1:106-107
[5]杨珍珍,唐建老宅新生——旧民居改造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探析[J]设计,2017,30(9):158-160
[6]李白羽吴晓东挪明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当今民宿设计趋势[J]设计, 2016,29 (13):54-55
[7]凌善金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20
[8]齐瑶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