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百舸新金融智库创始人陈文在2018年度第九届“金貔貅奖”暨首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从数字普惠的角度做了精彩的演讲。
陈文指出,围绕普惠金融来说,有三个重要的议题:
一是给什么客群提供金融服务?因为,普惠金融不只是针对弱势群体,也可能包括中小企业、中小阶层弱势群体。同时,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本身也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意。
二是以什么样的成本提供服务?如果降低金融成本服务,本身能够将金融的触点更加广和深的。以成本可负担的方式,也就意味着高利贷不能挂普惠金融之名。
三是在这个定义里面没有明确说谁去提供这种普惠金融服务?也就意味着包括商业银行的机构,也包括网贷从业机构,甚至包括纯技术金融科技企业,都可以作为普惠金融一个重要的参与提供主体。
那么,金融科技怎么助力普惠金融呢?
从民间金融来看,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阳光化的民间金融,包括小贷公司、网络小贷、P2P、担保公司等,目前也已经受到一些比较弱的监管,虽然没有放在一行两会的层面上;另外一部分是没有被阳光化的,就是那些比较庞大的地下金融。
而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的這些年,金融科技助推的主要是努力在阳光化的民间金融部门这个主体上。陈文表示,金融科技从四个方面降低了努力阳光化的民间金融的成本,包括运营成本、交易成本、资金成本以及增信成本。这些优势,使阳光化的金融机构以更低成本做服务,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使他能够服务更加弱势群体,并已纳入监管或者半监管的范围之内的群体。
从陈文的演讲可以看到,目前金融科技主要是在帮助正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赋能,也就是帮助他们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陈文表示,其实金融科技服务无非就是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因为,商业银行都是由政府做背书,央妈提供征信或者是四大行由财政部提供征信,所以交由金融科技公司做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陈文指出,目前随着监管对于互联网金融这块的整顿与规范,使得受监管的正规金融和民间阳光化的民间金融的整体成本有所上升,从而导致赋能的力度也有所降低。
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客群的相应服务也随之消失。但是需求却还在,怎么办?那些地下渠道便又浮出水面。那么,如何让之前可以提供阳光化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继续服务呢?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被监管规范,主要源于其在发展过程中踩到了红线。
所以,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做合规的赋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陈文指出,应从三方面做起。
第一,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即要考虑自己有没有金融牌照。比如BAT,他们体量很大,不可能作为单纯技术公司给银行赋能,最终肯定要做金融。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科技企业或纯技术公司可能是没有能力获得金融牌照的。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要精准清晰地定位。
“有所为”,则需要从市场来看。从P2P市场来看,数量很多但也就只有一万亿的余额,但是银行体系在去年年底便已突破250万亿的资产规模,差距非常明显。所以,从这来看,陈文表示,这250万亿的大盘子如果由金融科技企业来做赋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银保监会强调商业银行不能把核心风控外包,所以金融科技赋能关键是让商业银行理解大数据、风控的理念,提高其技术能力。
第三,从现金贷的强监管可以看到,场景支持,很重要。如果有场景支持可能叫服务实体经济,但如果没有场景支持就可能被认为资金空转。
在演讲的最后,陈文特别讲道了金融科技企业赋能普惠金融的三个姿势必须要学会:
第一是蹲。何为“蹲”?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是大数据风控,但是数据都在金融机构或者产业手上,你没有牌照干不了金融。那么怎么办?就要学会蹲下,和人家合作,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贴近金融和产业的链条,真正起到赋能的作用。
第二是趴。所谓“趴”,就是在整个金融监管趋紧的大环境下,在监管刀子不断飞的时候,不要冲上去,要趴下来,躲过监管的刀子。同时,在合作过程当中,避免直接跟监管抵触,别踩监管的红线。
第三是坐。金融科技企业立足于技术,技术赋能——赋能产业、赋能金融。随着金融科技公司、产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逐渐增强,三者的角色地位也将日益突出。最终,便可以坐而论道,形成三方合力,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