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水务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水资源难以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研究水资源不断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规划指在掌握时空分布特征,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最佳开发利用方案。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需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工调节与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1]。
19世纪前人类对水资源的规划已经开展,20年代,苏联学者形成了较完整的水资源规划数理统计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以数字方式描述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中相互制约关系,求出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等目标服务的最优解。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城市约有2/3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我国国土辽阔,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著差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珠江流域等,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辽河、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为南方的10%。北方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量较南方少。海滦河流域人均占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分布不均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完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到缺水困扰,水资源危机严重威胁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会导致出现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会威胁粮食安全,充足的粮食是现代化社会的首要标志,水危机的加剧,城市工农业争水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危机造成国民经济依赖水资源程度加大,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河北地区水资源天然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地区经济格局调整,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加剧,生态环境变异导致水资源水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缓解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综合规划研究,对保证人民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节水规划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缓解水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形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综合方面进行规划[2]。
节水规划包括工农业节水,生活节水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农业节水通过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综合系数。煤炭,电力,纺织等工业是耗水大户,要加强对工业节水的规划,强化工业节水管理。生活节水应以减少供水系统漏损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公共供水节水器普及的规划目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再生水利用技术。
2.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包括民生水利工程,水系联通工程等。优化配置南水北调资源指标,改善提高老城区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改造工农灌区技术,建立已建成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体制,新建一批集中式供水工程。
蓄水工程包括新建南水北调及新建水库。结合粮食核心建设布局,以区域水网可靠水源为目标,规划建设中性水库。规划为提高受水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解决受水城市启用备用水源的问题,对供水紧急突发事故,规划建设南水北调总干渠调蓄工程。
充分利用境内现有河流沟渠,保障水系的长流水状态。建立安全合理的水系生态格局,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重点,建设发展高标准农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持续提升农业保丰收能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区河道为重点,保护水体与湿地,彰显水文化特色。
3.水资源保护
工业废水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排污口改造工程,污水节流管网改造建设。排污深度处理工程主要措施包括提标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建设生态沟渠,河道人工湿地等。
地下水资源包括,根据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地下水超采保护修复的工程措施。保证措施的可行性。随着公共供水管网的延伸,自备井水质无法保证,污染公共供水管道等问题凸显。为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水质碱化等地质灾害的发展,对闲置多年,水质差及成井条件差的井永久封填。
受污染的河水渗入两岸的地下水中,如两岸大量开采地下水时会增加污染范围。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经包气带渗入含水层,地表的固体污染物进入地下污染水层。建立健全地下水水质监控体系,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等布局。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污水节流及排水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利用与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规划工作,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对农业灌溉及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水利资源管理部门应认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水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