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践研究

2019-03-27 14:01:3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调查表困难资助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一、研究背景

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底线要求,也是教育系统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表明学生资助要做到精确瞄准最贫困的受教育群体,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成长成才,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基于此,如何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对象,如何精准定位每个贫困学生,如何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这一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做好做实,成为精准资助、精准扶贫的基础与前提。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通过徽信、QQ群,面向中部省份某高职财经商贸类院校发放自行设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工作调查问卷》110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105份。有效率100%。

(二)个别访谈法

对部分学生和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个别访谈,观察学生衣着、谈吐,了解学生衣、食、行等消费情况,通过与专兼职辅导员交流,了解师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态度、诉求与改进建议。

(三)文献查询法

梳理2007年以来“学生资助”“精准扶贫”“困难认定”相关的政策和文献,查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困难认定所采取的经济调查方式,比较国内高校认定指标体系,梳理、研究、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工作的总体概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与困境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

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是实现有效资助的基础和前提,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按国家要求规范开展困难认定,依据认定结果给予不同等次和不同方式的资助。现阶段边远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好大学却越来越难,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内地高职院校愈加明显。内陆省份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体在校生的比例不仅高于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中部省份某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的数据来看,2017年该校农村学生占全体在校生的85%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体在校生的47.97%;2018年该校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上升到87%,困难学生比重上升到57.8%。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遵循以下认定程序来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首先,由学生提供全国统一的由生源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或原就读高中(职中)或村(居)委会盖章认可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下称《调查表》),学校依据《调查表》上相关事项填写情况初步判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其次,学生撰写困难认定申请书,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班级评议小组对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进行民主评议[2],通过同班、同宿舍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班级认定评议结果。经班级、系、学院三级公示后,报请校学生资资助领导小组审定,形成最终的困难学生认定档案,并纳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范的数据管理。在校期间,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好或是变坏,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是要进行动态调整的。原则上每年秋季学期进行初次认定,春季学期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困境

尽管各高职院校在困难认定程序上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但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仍存在认定依据不够充分、认定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认定结果公信力不足、资助育人成效不够显著等困境。

1.认定政策宣传不到位。几乎每年开展某项助困型学生资助项目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辅导员询问:有学生错过了困难认定能否补报,有学生不是困难学生能否增补为困难学生。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学生不知道班级曾开展过困难认定;有的是学生嫌认定程序繁琐而放弃,开展资助项目评选时又后悔。这都是高职院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体现。

2.认定工作理念缺乏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自强之心,各高职院校都要求参与认定的学生撰写困难认定申请书主动申请认定,这也导致部分自卑内向的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暴露”自己,从而被迫“放弃”困难认定;主动申请的要求也造成家庭经济本来不困难的学生进行“贫困表演”博取师生同情,从而混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主动申请”这一要求使得建立在困难认定基础上的学生资助出现“困而不助”“助而不困”的不合理现象。

3.认定依据不够充分。在高职院校、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对学生及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申请书、《调查表》、相关辅助证明材料以及同学们的观察了解,这样的认定依据易受到证明材料不真实、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等因素的干扰,影响认定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曾发生过非贫困生通过人情关系顺利在《调查表》上盖章,而贫困生由于家庭与村主任不和而无法获得签章;在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也曾出现人际关系好的非困难学生票数较高,内向孤僻的困难学生却不能顺利获得班级推荐进入贫困生库的真实案例。因此当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可能引致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弄虚作假被认定为贫困生[3],贫困生却难以被纳入学生资助体系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准确识别困难学生。

4.认定标准不够科学。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不象本科高校那样建立相对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还处于定性分析为主的状态。通常高职院校将困难级别分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等级。完全无力支付学习费用,且支付本人生活费用都非常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认定为特别困难学生;能勉强支付个人学习费用,但无力支付生活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认定为困难学生;能支付全部个人学习基本费用及部分生活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认定为一般困难学生[2]。这些认定标准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家庭收入财产、特殊困难群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突发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存在参考标准单一、难以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无法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问题,使认定级别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认定结果公信力不足的现象。

四、讨论与建议

(一)切实加大困难认定宣传力度

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贫困认定工作,定期开展国家、省、校三级学生资助政策宣讲,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困难认定政策宣传力度,介绍困难认定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唤起学生对困难认定的重视,确保学生知晓困难认定的重要性和工作模式。同时要做好对专兼职辅导员及学会干部的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认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时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二)建立健全困难认定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指标体系。具体设立一级认定指标和二级认定指标,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对各项认定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比如,可将家庭经济因素设为一级认定指标,将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债务等指标设为二级指标;将学生消费因素设为一级认定指标,将学生消费的金额、消费的结构等指标设为二级指标。与此同时,可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因素设置为直接认定指标,将家庭负担、劳动力状况、职业状况等设置为间接认定指标等。通过进一步完善困难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困难认定指标体系,为困难认定的公平公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

一是通过政府渠道,建立校园地与生源地、教育系统与民政、扶贫等系统的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大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确保高职院校和生源地有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情况,有效破除“主动贫困”“被贫困”的贫困认定难题。二是高校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或借助微信、支付宝大数据的支持,实时分析学生消费情况,有效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和学生资助方案的精准匹配。

(四)探索开展发展式资助模式

传统的资助模式是以无偿给予的救济型资助模式为主,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靠、要”依赖思想和惰性心理。因此,资助工作要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除给予困难学生物质帮扶外,还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受助后参加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活动,加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学生勇于求助,不因经济困难而自卑,切实实现经济帮扶与成长助推的有机结合。

(五)努力改进困难认定部分细节

在遵循现行困难认定程序的基础上,应对一些认定细节加以改进。一是取消《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由于《调查表》不能从根本杜绝困难认定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相反,为了在《调查表》上盖章而东奔西跑求人看脸色反而成为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沉重负担。《调查表》已不能达到辅助困难认定的初衷,建议取消《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学生家庭或本人已取得的《低保证》《残疾证》病历证明等原始材料作为认定的辅助依据。二是班级评议时采取“三轮评议”方式进行。先由宿舍评议,再由班级集体评议,最后由班级评议小组评议。通过对第一轮和第二轮认定结果进行纠错纠偏,综合考量三轮认定结果,有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4]。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5]。作为源头和基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和精准认定[5],才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推动资助工作由“解困”向“育人”的深度转变。

猜你喜欢
调查表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选择困难症
读者调查表
旅游休闲(2016年3期)2016-11-05 15:30:33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读者调查表
女子世界(2016年2期)2016-02-03 16:42:26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