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四川省盐边县为例

2019-03-27 14:01:3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盐边县民族学校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教育问题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一个民族的教育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由此,对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用的是狭义的定义,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盐边县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盐边县隶属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四川西南角,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二滩电站库区主淹没县。其中有7个民族乡(温泉彝族乡、和爱彝族乡、格萨拉彝族乡、箐河傈僳族乡、红宝苗族彝族乡、鳡鱼彝族乡、红果彝族乡),其中贫困人口38804人,约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1%。全县有彝、傈僳、苗、回、纳西、傣等24个少数民族,人口5.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6%。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扶持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各个乡镇上的小学得以建立,老师虽然是文凭不算高也不是太多,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教育来说已经足够,这样一来,这里的人们从以前的无书可读到现在的终于可以有书可读;这应该是一个质的改变,许多人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学校,明白自己是文盲却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在继续像他们一样的道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就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更加的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村里的孩子到了读书的年纪后都会去上学,就学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期来说盐边县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抓住了机遇,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许多乡镇或者村上都办起了学校,基本上所有适龄的小孩都去村上或者乡上就近的学校读书。

(二)21世纪中期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是发展的最好的,生源充足,因为比较以前人民的收入增加;思想上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知识的渴求开始萌芽;国家的教育政策在这时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契机,这个时期许多民族地方都有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学生的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师资力量充足且结构合理,这个时期的民族地区的教育进入繁荣时期。

(三)新时代下的“空壳学校”

大概从21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也迅速增加;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开始改变,他们开始慢慢明白孩子必须要接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出路等这样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但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没有及时更新等因素的影响,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城里面去读书,因为那里会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好的老师和学习环境;虽然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在加大,许多教学楼和寝室都修起来了,但是现在在盐边县民族地区就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的教学楼和寝室楼修了很多但是里面却是几乎没有学生,基本上就是一个年级一个班,这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学校”,这也是现在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教育观念落后

在盐边县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所以他们的思想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就也没有多少人看到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读不读书都一样,不读书当个农民还不是可以像以前的许许多多的祖先那样靠自己的劳动就可以丰衣足食。所以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够,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不会多,这样一来就没有形成读书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还有在这些民族地方很多人还保存着封建思想,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儿都是以后要成为别人家的人,所以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的封建思想导致很多女孩子都不能上学;当然也有一些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经济条件制约教育发展

盐边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的经济就更为落后,所以经济条件就成为了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孩子很想上学但是家里面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许多孩子都是在能读书的年纪就开始帮忙着家里面做农活,带弟弟妹妹等而不是去上学。确实也不是父母不想让孩子去读书,也不是他们懒惰,因为在这里就只能种点荞麦、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价格又不高,产量也不是很好,加上经济收入单一等因素导致了他们每年的收入就只能维持温饱而不能去做其他的投入。许多农村的孩子离乡镇远一点的想要去读书的话情况就更加的严峻,因为交通不便,他们要想去上学就要住校,住校的费用就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多半都承担不了。所以一个地方其实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经济力量去支撑教育办学,反过来一个地方只有把教育发展好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撑,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边远分散地区的民族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盐边县的民族地区因为是属于攀枝花市,不像其它的自治区和自治州那样有专门的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政策支持,盐边县的民族地区都是只有民族自治乡,地处边远且分布比较分散,所以在政策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发展相对缓慢。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这将是制约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教育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本来起步就晚,再加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大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师资缺乏

制约民族地方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应该就是师资的因素,民族地区长期缺乏教师,民族地区环境恶劣,条件又不好而且工资也不高等导致学校招不到足够的教师;教师的学历低,学校在招老师的时候如果条件提的高的话根本就招不到老师,就只能放低条件,就又造成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够高,教师结构不均衡;因为民族地方能招的到老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对于结构合不合理就更不会去考虑了,导致许多老师教的科目都不是自己擅长的,教师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前面的老教师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学校却找不到新的老师来代替,很多学校就不得不把退休的老师再聘请回来;这些都直接的造成了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这就导致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低,反复循环了以后就会导致学校只能越来越差。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下的民族教育,教育基础设施差、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的软硬设施都跟不上,许多学校不是教室不够就是桌子椅子不够,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不能提供;许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要教很多科目,这样只会导致不专业的教学,最后的结果是教育结构失衡。

三、新时代下的民族教育的对策

(一)兼顾“软硬实力”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说,要更加的注重兼顾“软硬实力”的提高,只有软硬设施都得到提高以后才能真正提高办学的质量,才能办好学;在硬件设施上,学校要完善基础设施,这是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条件;要完善寄宿制,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读上书,让留守儿童能够读上书;对于软实力来说,学校应该努力招到高水平的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来高的教学质量从而根本上改变民族教育的现状。“软硬实力”的提高靠的就是学校,所以学校的领导班子就很重要,他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力又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所以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教师的优惠政策,只有好的条件才能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来就业,优化教师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及时的更新教师队伍,教师的更新换代要跟上,不能因为招不到老师就把退休的老师或者聘请代课的老师,他们是否能像正式的老师那样负责值得商榷。

(二)创新教育模式

在盐边县的这些民族地区的教育模式还是太过老旧,他们还是停留在以前那种传统的模式,课堂太过沉寂,教学模式太过死板;这些都是不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对学习变得厌恶而提不起兴趣。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不合理的,很多学生都是三年级以后才学英语,电脑的操作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使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落后很多,对于这些基础的必修课程更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对于这些问题,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模式,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要根据当地的民族风俗和民族特点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进行改革,要看时代的需要而进行人才培养,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教学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有些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如果能融入一些民族特色,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利用远程教育给学生上课等都可以为学生们带来很好的提高。

(三)政府的主导作用

归根结底来说,教育的发展最终还是政府在办,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党的大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支持,重视教育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只去追求经济效益,政府应该明白教育得到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进行反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接班人。政府对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策的倾斜程度要更加的倾斜于民族地区,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为学校完善基础设施,为老师的教学何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加大对人才的吸引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表彰在学习方面优秀的家庭,引导社会风气,让人们认识到在现在的社会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你在现在的社会将会无法立足,只有引起重视以后才能使他们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而支持孩子上学。最后如果没有资金保障的话,教育发展还是一句空话,各级政府应该设立专款专用,还要有组织的保障,完善监督体系,这样才能真正的把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会空有其名。

四、结语

总的来说,民族教育政策是针对我国多民族的实际国情而制定的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在自治区内的散居民族地区,还需要政府在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这些民族地区之所以陷入现在这样的困境是由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需要靠以政府为主导发挥主要作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根据民族特点进行改革,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多方的共同的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把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民族地区。

猜你喜欢
盐边县民族学校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3:24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攀枝花商行与盐边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盐边县:“三张令牌”助“两员”履职
廉政瞭望(2016年12期)2016-12-27 12:52:41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