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化转型、关系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综述

2019-03-27 14:01:3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主义幸福感信任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1)

市场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市场是如何促进人类幸福的?(2)市场会给人类带来不幸吗?如果会,怎么消除或缓解呢?针对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市场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证:首先,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效率角度论证市场存在的合法性,市场制度通过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提升人类福利;其次,市场通过竞争和给予个体自由选择权,提升个体认知能力、自我控制感和自尊,有利于人类发展。针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很多著名思想家都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其中卡尔·马克思的思想最为尖锐。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是这么说的:“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卡尔·马克思的精神,持续地对市场与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深度批判。除了对市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形而上思考之外,很多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市场是如何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进而改变关系品(指的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人际关系或社会资本)的性质与范围的?(2)拥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与关系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激励的挤出效应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3)物质主义价值观、关系品与幸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市场、物质主义与人际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是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2)市场是如何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泛滥的?针对第一方面问题,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他们(Milton Rokeach,1974)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市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作为一种有利于交换的制度,对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一种可能的影响就是: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他们认为,导致人际关系商品化的具体原因是:(1)在传统社会人们是在家里学习人际关系,而现在人们在市场学习人际关系,其结果是他人变成个体获取财富的工具;(2)现代市场社会中,一个人只承担分工系统中的一个具体角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但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间接、更疏远,显得更为冷酷。你可能认识更多的人,但是大家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太亲密;(3)由于市场鼓励区域间的流动,人们经常换工作,经常换住处,邻居也经常换,大家都是临时的“陌生人”。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针对第二方面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营销学。Christopher(2005)认为,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来源,比如说:个人经济上、人际的、身份的不安全感等,但是,市场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个体可以通过社会学习的过程发展物质主义,这种社会学习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同伴以及那些频繁出现在电视节目尤其是商业广告中的物质主义信息。Kasser(2002)等人研究发现,相对其他价值观来说更重视子女的经济成功的母亲,其子女也往往具有与她相似的价值观结构。另外,还有学者强调电视和广告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二、物质主义、激励挤出效应与关系品

市场导致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这直接冲击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关系(被称为“关系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什么是物质主义价值观;(2)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关系品的,激励挤出效应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Belk(1984,1955)将物质主义定义为财产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在价值观的最高级,将财产放在个人生活的中心位置,并坚信财产的多寡是带来满意和不满意的最主要的根源。之后,Richins & Dawson(1992)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物质主义者将物质占有视为其人生的重心,并通过消费行为来获得生活上的满足。Burroughs和Rindfleisch(2002)认为,物质主义可看作一种消费者的注重于物质获得与占有的价值观。针对第二方面的问题,Kasser(2002)认为,至少可以找到两个物质主义破坏关系品的原因:(1)物质主义者对亲密关系和社区参与的评价不高,因而,他们有时会忽略这些关系,对于亲密关系不太在意;(2)物质主义价值观会使得关系变味,降低关系的质量,使得这些关系难以满足个体在亲密互动、密切联系的需要。Schwartz(1992)用“工具性友谊”的概念来描述高物质主义者“需要的朋友是那些能对自己有用的人”,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推己及人,高物质主义者也不会相信其他人与自己的交往无功利性目的。可见,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伤害了人际信任的质量,这种伤害被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称为“激励挤出效应”。

三、物质主义、关系品与幸福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1)物质主义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2)关系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则集中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国外就第一类问题的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与焦虑、抑郁、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心理幸福感呈负相关。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周开济等,2018;李静、郭永玉,2008,2012;李原,2014,2015),他们的研究发现:(1)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它与生活满意度、正向情绪之间显著负相关,与负向情绪之间显著正相关;(2)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际信任之间显著负相关;(3)社会比较、感恩、控制感、自尊、自我价值等因素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针对第二类问题的研究,是从社会资本开始的。从个体角度上看,关系品是一种社会资本,研究关系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研究社会资本与幸福的关系。社会资本定义本身没有统一,van Oorschot and Arts(2005)根据经验指标将社会资本分为三类:(1)社会网络(如:非正式关系、志愿参与、组织成员等);(2)社会惯例(如:共享规范、公民价值等);(3)社会信任(如:一般化的信任、制度信任、个体间的信任等)。Helliwell and Putnam(2004),Bartolini et al.(2008)采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分析发现,社会网络、公民参与和信任与居民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基于欧洲国家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Yip et al.(2007),李树和陈刚(2012)通过分析中国的数据发现,“关系”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但是,上述研究都没有区分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与非工具性。Arrow(1999)认为,个体之间的交往能够被用作工具性的目的,但是这种工具性功能不能抹杀一个事实: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善(关系品),而不仅仅是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Gui & Sugden,2005)。Jose Atilano Pena-Lopez et al.(2017)分析了社会资本的非工具维度,定义了关系品的生产和消费,然后从关系品的不同维度分析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收入或者教育水平或者社会资本的工具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力较弱,而关系品的非工具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力较强。

猜你喜欢
主义幸福感信任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表示信任
近光灯主义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