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刚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思政课“不可替代、非常必要”,指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即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教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授,培养大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化识为德的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分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造和人生道路的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全方位的,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存在两种体系: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师生互动率、同行互评等方面进行考察。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听课的眼神、随堂问答等估测到学生的投入程度,这是对教学效果直观的感受。需要强调的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不能用“时效性”代替“实效性”。顾名思义,实效性是指实际的效果,而时效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价值才具有的属性。“百年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它的教学效果既包括知识理论的获得,也涵盖道德情操的培养。用时效性代替实效性,模糊了思政课同其它课程的区别。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和彰显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滞后
网络时代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要求。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可是部分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简单呆板。许多教师上课就是围绕着课件进行复述,照本宣科,或者只是在少数知识点略微展开,基本上没有脱离“灌输式”的窠臼。此外,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也影响了其实效性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为公共必修课,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很多高校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至少有两个弊端:其一,教师面对上百人的大教室,难以维持纪律,无法驾驭课堂。同时授课教师也无法与教室后排的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的表情、眼神和语调都是思政教学重要的元素,而教室后排的同学是无法捕捉到这些信息的;其二,大班教学往往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受力和感知力不同,而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法。“八个相统一”中要求“坚持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而大班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弱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重视程度不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鼓励大家“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高度评价“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在此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不少院校管理者过于关注科研成果、硕博士点申报、高级别奖项、就业率等显性指标,忽视或轻视思想政治课的长期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校的思政课专职教师人数紧缺,大批非学科背景的中层干部、行政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导致管理松散,质量下滑;2.科研经费不足。作为人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相较于理工专业略显单薄,挫伤了思政教师做科研的热情,也不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以卷面测试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出题-答题”的试卷考察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是这种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很难测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领悟。许多同学平时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考前临时突击,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然而,这种试卷上的答案,只是来自短期记忆的痕迹,而不是来自内在的观念,仅仅“过脑”,没有“走心”,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彰显。近些年来这一现象略有改善,不少院校的思政课引入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将随堂提问、到课率、实践活动计入最终成绩,还有的采用“机试”的方法,考试是由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试题则是从题库中随机抽调的标准化模块;同时,试题的内容也有所改变,依靠死记硬背的客观题的比例逐渐减少,“案例分析”和“辨析题”等主观题比例增大,这些变化要求那些惯于考前背书的同学不得不改变学习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立德树人,坚持正确价值引领
在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即树立德业,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人即培养人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教育实效性的角度看,“育人铸魂”是思政课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完成了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对于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习总书记嘱咐我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偏差:指导思想的偏差和价值引领的缺失。前者表现为在教学中以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误导学生,我们的立场很明确:高校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不容任何形式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干扰思政课堂的教学;后者表现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门纯中立的学理和知识,教师没有致力于去触及受教者的内心和灵魂。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迫切需要一些“道理”来引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青春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确保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培养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兴趣,当好学生政治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配齐建强,完善思政教学队伍
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习近平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兼职结合、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学理灌输,育人的实效落实于学生成长环境的每个环节,因此建立一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综合育人团队尤为关键。从育人目标上看,无论高校辅导员,还是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都着眼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这就为我们构建思政教学合力、实现“课程双向优化”提供了可能和途径:一方面鼓励高校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走上讲台,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工作在学生教育的第一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具备极强的德育实践性;另一方面也要丰富思想政治课程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激励思政课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将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改革创新,增强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传统边界,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带来巨大冲击。为此,我们要重新定义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同时,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首先,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信息时代下,将“互联网+”融入教学之中,是教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备能力之一。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和功用,培养网络工具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QQ、论坛等开展教学,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互动,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不断创新教学载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的网上课程,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网站”,将思政课的影响力延伸到网上,实现课堂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统一与互补。
其次,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慕课、○2○教学及翻转课堂等。这些新型课程的优势是依托网络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帮助学生根据基础和时间、通过网络随时能进行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参与相互批改、线上辩论、自我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双向互动,使互联网成为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新阵地。以翻转课堂为例,翻转课堂又译为“颠倒课堂”,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根本的特质不是教学的翻转,而是把主动权从老师转交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同时,教师也没有失去其主导地位,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在线交流,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开展差异化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再次,推广“互联网+考评”评价体系。所谓“互联网+考评”模式,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成绩评定等一整套教学考核体系”[2]142。借助互联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实现从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向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考察模式的转换。“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内容、方式等,教师通过网络给学生评定等次,同时学生也给教师打分,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相结合,达到互相监督,互相考核的目的。”[2]142这种做法既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又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在一起。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愈发被寄予厚望。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改进教学方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