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以当代网络消费行为为例

2019-03-27 00:5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万物主体人类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10616)

自从人类进入到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便相应的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上也出现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两种阵营。技术的乐观主义者在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时宣称,世间万物——从物质存在到人的精神和社会行为——“一切皆可量化”。因此看来,人的主体地位在庞大的数据系统面前被削弱,人与自然界的万物通过大数据信息的表达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相互交融,共生共存。人的本质不再单纯的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实现了“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的灵魂”和“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两者实现了统一于自然的回归。就人的主体性而言,大数据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

大数据也可称为海量数据或者大资料,它是对所有资料结合的一种统称。大数据主要指的是规模庞大的数据,人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数据进行输入,分析、输出、利用等操作,而借助大数据技术人类能够将海量的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处理从而解读成为人类能够识别的数据。从大数据的定义来看,大数据能够通过特定的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综合分析。它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的处理帮助人类处理其他的任何事情,例如时间的综合预测,数据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等,这些都是通过小规模的数据处理无法实现的,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只是一种方法;从现实角度看,大数据是一种新产生的业态,并且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规模上看,体量大、范围广;从本质上看,大数据就是能够采集到的全部生命活动、非生命活动产生的记录所生成的数据,并通过技术手段存储、传输、计算、统计、分析、利用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整个活动过程及所采用到的技术的整体,包括宇宙本身及活动,生命体自身、生存环境及全部生命及非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记录所生成的数据。

二、关于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1.大数据应用于环境领域,可以通过环境数据反映环境中的生命体的一些情况,并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出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者通过某种方法计算、统计、分析之后预测到有因果关系或存在相关关系的某种领域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生命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数据或者行为特征数据,反映出自然环境存在的现状,或者提取某种信息以预测到其他存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事件,或者是将会发生的状况。

2.大数据应用于商业领域,可以通过某种历史数据或现实数据,预测到某地区,或某类人群、或某段时间人们的购买力,消费欲望指数、成交比例、成交金额等。

3.大数据应用于医疗事业领域,可以通过某种历史数据或现实数据,如病人的就珍记录,病历记录、或者现阶段的就诊病例情况与数量。用这些信息反映出或预测到一个地区人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健康状况,可以了解相关疾病情况。根据一直以来的体质特征数据,抗体数据预测到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等。还可以通过病人家族的几代人病历数据、身体特征数据、个人病历数据及当下环境数据状况、疾病发生状况等数据,结合这些因素预测到病人的身体可能会产生某种生理变化,感染某种疾病或者诱发某种潜伏疾病的可能性大小等。在养生预防方面,需要进行怎样的膳食调理,可以利用哪些天然的药物和食物去加以控制预防,从而达到避免疾病发生或者控制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三、关于人的主体和主体性的论述

主体,哲学上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

人的主体性主要是人同社会关系的一种属性,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选择性、目的性、创造性,是人的向外拓展和向内探寻的统一。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其主体也是历史地生成的,是通过人的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劳动,从而在自然的分离中产生的。因此,从实践本体论的角度看,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人通过劳动超越自己所属的某种尺度,获得相对于对象世界的主体性,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劳动,人超越自己所属的尺度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人同时又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首先在哲学的高度上认识到人的主体性的是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言论宣告了人在世界万物中的主体性存在,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正是人的主体地位在两个方面的表现。人既是自身的内在尺度,又是自然万物的外在尺度。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主体和客体二分,并且确认了主体对于客体的先验地位,形而上学的辩护了普罗泰戈拉的宣言。

早在在中世纪,宗教神学便对人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人成为了上帝的婢女,但是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仍然获得了对于自然万物的主体地位,因为在《圣经》创世纪篇中有写到,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而遍地的蔬菜果子、飞禽走兽、游鱼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食物,由人类代替上帝对其进行管理,人是自然万物的管理者和主宰者。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在笛卡尔的“我思维,所以我存在”的命题中正式确立的,人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论证。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认为,人是自由的,是理性王国的目的性存在,而永远不能是手段,自然才是合目的性的。人通过先验综合判断认识自然、把握自然、为自然立法,从而获得对自然的优先地位,确立人自身的主体性。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人的自由只能是人的精神自由,因为“物质”的实体是在它的自身之外,“精神”却是依靠自身的存在,这就是“自由”,假如我是依靠我自己而存在的,那么我就是自由的。因此,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认为自然世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过程。由此,人的主体性就在历史进程中被确立了起来。

在认识论层面来说,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自然界中的万物便成为与主体对象相对应的客体对象。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便有了“人定胜天”、“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等言论。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人源于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同自然万物一起发展起来的,并不能独立于自然而孤立存在,这种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导致的人和自然界相分离是人的本质和自然的一种割裂。

主体和客体分离让人和自然界单独开来,造成了人主体的不完整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等等都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总而言之,人的社会关系是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论层面,人的本质是通过劳动所促就的,但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之中,自然万物被人类当做了改造和征服的对象,从而导致人和自然的相互割裂,丧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主体和客体相互分离造成人这个主体对立于自然界这个客体,从而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不复存在,人的整体性被蒙蔽。

四、以当代网络消费行为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已是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消费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消费模式正在潜移默化的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网购、网上订餐、网上约车已经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纵观网络技术的发展史,从原来的实体性消费模式渐渐地转移到线上消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人自身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淘宝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依据着人们网购的经历,大数据将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和消费习惯已经记录了下来。当下一次进行网购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收到很多推送信息,网络会给消费者推荐产品和购物模式,如携程网的机票和车票订购都是大数据对人消费行为的一种监控。这样以来,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过多的依赖于大数据给予的建议和推荐,人渐渐地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跟着大数据信息来判断。传统消费模式下,人的行为方式并未受到大数据的支配甚至控制,人的生活方式仍以实体性消费为主,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支配着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人利用传统技术进行劳作,生活方式也比较单一,因此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很明显的。人并未受到来自外界的其他因素太多的干扰,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性在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中被凸显。

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相关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创新和发展。传统技术模式已经向着大数据模式转变,人们也因此陷入了多元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生活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但是正是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消费不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就人的主体性而言,人已经由一个自主支配时间和行为的自然人渐渐的向着被技术手段所支配和牵引的技术人的方向所迈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技术,例如沃尔玛超市的商品的摆放就是通过大数据这一模式进行操作的,这样虽然对超市的经营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但是人过多的被数据所囚禁,失去了自我掌控和管理的能力,人在数据面前变得微不足道,丧失了主体性。人类的消费模式、管理模式受制于大数据技术,缺乏自身的深度思考,这种简单便捷快速的大数据方式正是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不断退化的表现。人们不再愿意过多的思考,把思想寄托于数据,也不愿过多的投入管理,把工作寄托于数据。人们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寄托于大数据技术,这种现象的背后正印证着人类社会的依耐性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自我反思,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主控的能力的一种弱化。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但是究其本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挑战。拿社会的消费行为来说,有了网购之后,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网络上,生活方式变得工具化,技术化。消费者毫无隐私而言,所有的网络行为以及语言都被记录到数据库。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被工具所操控。一定程度上情感和思想都被大数据所左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人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被数据化后的技术人。大数据时代下的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行为和思想都更加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已经离不开大数据技术,这种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增强的。大数据发掘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就已经掌控了人类的需求。在人的衣食住行方面都融入大数据技术,使人与技术实现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人的需求而展开的,人的需求越高,技术的发展就越快。

未来大数据技术会越来越发展,而人的主体性要想增强,必须要寻找到人、技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同关系,只有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否则,人一味的依赖大数据技术,忽视大数据技术不可估量的潜能,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是不可预见信的,也是无法估量的。

五、大数据对人的主体性的削弱

大数据技术将自然万物、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都进行数字化,数据化,万事万物呈现的将是量化后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主体性。当自然万物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量化后,而且能够用数据语言进行描述,那么人们就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纵观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可量化,也就是说无法直接或间接进行量化的事物是归于无形的事物,而这种无形之物那就是虚无,是一种不复存在。总之,大数据技术可将自然万物进行数据化,在其本质上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就人的主体性这一同社会关系的属性来看,我认为大数据对其影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在自主性层面,大数据对人的自主性是一种限制和消解,自主性意味着人具有自我意识,拥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到来,人们似乎更多的相信这种数据库所记载的信息集成,而缺乏对自身自主认知,自我思考的一种判断,人们在行动前的思维动机还是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对于自我意识还是持怀疑态度,总是过度相信和依赖数据言语。大数据加剧了零散化的特点,人自身是否有更多的判断是自主性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人们接受的信息越多,被他人和技术所控就越多,自觉性就会越弱。这是大数据对于人自主性的一种弱化,需要人在大数据面前,保持自主的独立性,保持着统一体的存在。

2.在能动性和选择性层面,就网购这一消费模式来看,其实大数据已经为消费者做好了决策,选择权不由自主的由人们自身转移到了大数据信息上,人的思考和作出的二次消费选择还是依据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推荐,一切数据可量化,人为数据所左右,成为数据的奴隶。能动性减弱,选择性渐渐的迷失。

3.在创造性和目的性层面,大数据技术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人们的目的性很大程度上是大数据技术支配下的目的和动机。人们的意识主要来源于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思维方向也朝着大数据的方向前进,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决断能力实质上是一种丧失,更缺乏独特的创新性思考,创造性和目的性都是被大数据所牵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两者,同样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4.在自觉性层面,就人的自觉性而言,只有自觉才能觉他。自我的一种控制能力是大数据时代人们所需要的,大数据信息的冲击,更多的是对人自觉性的一种挑战,人在数据面前缺失了自觉的能动性,被数据所左右。

主体性的获得是人在同大自然的竞争中所获得的,也就是所谓的同自然界相分离而获得的,是人们通过将自然对象化、客体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人的这种主体性的确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割裂,在某种程度上人是孤立的,并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辩证统一。在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自然将重新寻求一种统一,重新寻找一种和谐,那么该如何实现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数据技术便用数据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随着人类的演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便成了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成为自然万物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是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相应的获得了主体性地位。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够掌握技术,其劳动是一种会使用器物的技术性劳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必不可少的要对自然进行开发和索取,尤其在工业文明时代,自然所蕴藏的资源被人们无限制的开采,如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等。人主宰自然,将自然作为资源获取的场所,无节制的进行开采。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在在同自然的战役中被凸显,人凌驾于自然。但是,大数据技术将人和自然均量化为数据,通过数字的形式进行反映。数据不会被损耗,但是通过人们利用数据,会体现出数据的价值。人类的行为方式和自然万物都通过数据化进行展现,这种数据之间的融合是将人与自然万物在数据上实现了统一,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渐渐地淡化,也就是说主客的这种关系随着数据化而消解,所以人的主体性是在庞大的数据世界中削弱。

传统技术中,人,技术,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性,相互分离的存在。而大数据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不再一味的征服自然,主宰万物,而是重新进入到一种类似于原始状态下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的环境之中,人,技术,自然都需要更新并循序渐进的寻找一种和谐的状态。

六、对于大数据影响的自我认知

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人与自然万物是主客对立存在的,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人的主体性不断削弱,使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反思和审视自我,这种对自我主体性意识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大数据技术将人与自然万物都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割裂关系便实现了再一次的融合,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过数据化后实现了辩证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协同关系正是人需要去重新审视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发展。以往传统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彰显着人在自然面前的强大力量,显示着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自然与人之间相互对立,技术越发展,人与自然就越对立。大数据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它的到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将人和自然皆量化为统一模式的数据,做到了在一定层面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人的行为活动与自然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在这个整体性状态下人的本质属性我认为是需要去重新建构的,是需要去重新思考人作为主体属性的意义。大数据促使人重新思考和反思,将人和自然对立紧张的关系变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性关系,使人融于自然,统一于自然。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去诠释人的最初本质,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大数据虽然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万物皆可量化之后,万事万物和人之间都相互关联,实现了万物互联,人与自然万物的关联更加密切,人可以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人透过大数据可以更深层次的思考自身行为,重新建构自我行为和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本质的回归,人不应该成为技术化的人,而应该突破技术的束缚,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七、总结

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效用,其根本目的是人,是人的自由解放,而且人的自由解放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解放,摆脱对物的依赖而走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拥有自我意识,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从主客角度出发,自我意识即自觉感受到“我”是主体,是一种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认,由此便有了你、我和他的区分,自我意识是以主体性为基础,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确认和反思。大数据技术不具有自我意识,它的行为只是一种计算而已。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强化的。因为主体本身是需要有自我选择和行为的自由性。而大数据技术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具备自主意识,也就不能和人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人具有主体性,而大数据技术则不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人对自然万物的征服和掌控中体现的,而大数据技术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削弱。在其本质上,实现了人、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交叉融合。人离不开技术,技术也需要人的主导才能更好的被应用和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人之间共生共存,人必须理性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技术服务于人,并淡化人对技术的依赖,真正寻找到人、技术和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平衡点,让大数据技术帮助人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万物主体人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