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瑶,葛常青,郭美玉,谢 川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鹤峰县,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州的东南部。该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样等特点。近年来,鹤峰县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全县形成了茶叶、烟叶、畜牧、蔬菜、林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业板块基地面积达7万hm2,在多个扶贫重点村的扶贫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此次调研以鹤峰县的3个贫困村为样本,实地走访云蒙村、唐家铺村和金龙村,通过与政府扶贫工作人员、村主任、企业负责人及职员、贫困户的访谈,了解并分析当地依托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的具体模式,以期为其他同样旨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贫困村提供参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调研时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扶贫工作进行到攻坚阶段后,粗放式的扶贫投入在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中出现了边际效应。闫冬冬等[1]认为,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相比,产业扶贫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助性,需要通过企业或是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研究特色产业的扶贫机制对培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承相等[2]认为,开展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立项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规模效益较高的产业扶贫帮困,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农民产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条件扶贫,同时利用积极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针对性地促进产业化扶贫事业的发展。马楠[3]认为,在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贴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以产业开发方式有效发挥其特色资源比较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特色产业的内涵,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对其的理解包含2个方面:一是要有资源特色,二是要有生产要素优势。余欣荣[4]认为,特色产业扶贫的内涵是以脱贫为目的,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扶持政策为支撑的扶贫开发新举措。周丽永[5]认为,特色产业是一国或区域范围内, 以独特的资源为基础,以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为支撑, 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部门或行业。
特色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杨杰文等[6]认为,产业扶贫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农户参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能够在使贫困户收入增加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均见成效的扶贫目标。刘清荣等[7]通过对产业扶贫不同模式的对比研究,得出产业扶贫可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共赢,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以此提高经济效率,加强社会效益。扶贫工作进行到攻坚阶段后,粗放式的扶贫投入在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中出现了边际效应。
然而,发展特色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刘北桦等[8]认为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张东旭等[9]认为,要形成县域特色产业并使之健康发展,应具备优势、龙头、基地、环境、创新5个要素,5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缺一不可。
2.1中央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根据《“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提出的特色产业扶贫政策主要围绕以下6个方面展开:第一,农林产业扶贫,具体为优化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林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第二,旅游扶贫,具体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第三,电商扶贫,具体为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第四,资产收益扶贫,具体为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建立健全收益体制,确保贫困户分享资产收益;创新资源开发占用农村土地补偿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第五,科技扶贫,具体为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提高贫困人口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第六,对口协作扶贫,具体为贫困地区要依托与东、中西部省份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协作机制,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当地经济。
2.2鹤峰县特色产业扶贫政策
2.2.1发放产业发展补助,鼓励产业扩大规模。鹤峰县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从种植养殖环节入手,增加当地的农产品产出数量,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可申请产业发展补助。补助原则为从第一次纳入贫困户起至最终脱贫年度,按照新增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产业奖补对象进行奖补。可领取产业发展补助的具体项目包括茶叶、商品蔬菜等经济林木(作物)、家畜等。此外,没有纳入奖补项目但能达到脱贫效果的产业项目(包含第三产业),在发展扩大并完成申请审核等环节后,也可给予奖补。
2.2.2补贴职业培训经费,提高农户技术水平。为满足县内贫困户有关农业活动知识的需求,以及发展其他非农业产业时的技术需求,鹤峰县鼓励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人员参加相关职业培训。
有关培训项目的确定有严格的申请流程,首先应由驻贫困村扶贫单位、农业、卫生等职能部门及社会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需求确立培训项目,然后向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报送开班申请,得到批准后可开班培训,最后可向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申请领取培训补助。培训补助是按照50元/d的标准补贴给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村人员,此外还按照一定的标准支付给培训组织单位相关经费补助,让其用以承担培训活动的经费。
2.2.3提供金融扶贫贷款,发挥企业带动作用。符合鹤峰县金融扶贫贷款政策的申请对象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积极带动贫困户从事产业发展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带动较多贫困户从事产业发展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不同的贷款对象,金融扶贫贷款政策根据其产业规模以及扶贫效益,有不同的贷款额度和贴息要求。
此外,鹤峰县向积极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为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就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大户等各类经营组织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贷”,要求申请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带协议》,发挥好各类经营组织的带头作用。
3.1云蒙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3.1.1特色产业情况。云蒙村全村海拔在1 200 m以上,山林间的野生茶树多产优质含硒的鲜嫩芽叶。基于此自然资源优势,全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基本上全村农户都拥有一定面积的茶地,其中既包括山林间的野生茶地,也包括人工种植的茶田。
云蒙村茶叶产业发展是基于当地恩施齐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企)的帮扶,实现村企互动。该企业为当地农户采摘的新鲜茶叶提供收购去处、加工地点和销售市场,借此为农户增加收入,同时扩大村子的产业规模。作为当地的有机茶示范点,该企业收购茶叶的范围包括云蒙村及周边村庄,是云蒙村内起重要帮扶作用的企业。该企业的具体扶贫模式为“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和“农户—企业”。
3.1.2产业扶贫模式。以下通过详细分析云蒙村的特色产业模式(图1)及农户收入方式(图2),对云蒙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出总结。
图1 云蒙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Fig.1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of Yunmeng Village
图2 云蒙村农户收入方式Fig.2 Farmers income way of Yunmeng Village
在原料收购环节,企业通过村内的茶叶合作社向农户收购茶叶,茶叶产品流向体现为“农户—合作社—企业”(图2)。企业每年按照茶田1 200元/hm2的标准向自愿加入茶叶合作社的农户支付额外补助,旨在鼓励农户加强茶田管理,杜绝使用农药的行为,以提高茶叶品质。待到采摘季节,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农户手中的茶叶给企业,具体收购价格根据农户收获的茶叶质量而定。通过价格差异,提高了农户对茶田进行管理的积极性和对茶叶采摘技巧的重视,促使产业良性发展。
在加工环节,该企业已形成一套完备的生产流程,包含微调、揉捻、理条、发酵、烘干、手选、复干和包装共8个主要环节。整个生产流程需要约20位工人借助机器操作,完成加工过程。除去在发酵、手选2个环节中必须雇佣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外,其余就业岗位都提供给村内或附近村的具备劳动力且有就业意向的农户。因此,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直接形成了“农户—企业”的对应帮扶(图2)。
在销售环节,该企业的销售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参加有关的茶叶评比会和恩施州举办的硒博会,借此平台展示产品特色,销售茶叶;二是有茶叶经销商来到恩施州,综合考察各个茶叶供应商的茶叶质量及价格后,选择购买该产品进行经销;三是通过电商平台,接收由前2种方式建立的长期合作订单,或其他零售订单,完成产品销售。通过销售环节,引入市场化因素自主调节云蒙村的茶叶产业,有效地将传统茶叶产业的产业链延长,与互联网及市场等因素对接。
3.2唐家铺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3.2.1特色产业情况。唐家铺村的产业模式是在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省交投)这一龙头企业的对口帮扶中,以及杭州市与恩施州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下形成的。省交投在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时,需要购买大批防护林以用于高速路两侧的防护林建设。因此,在“村企互动”的对口帮扶政策下,省交投将订单交给唐家铺村的苗木专业合作社,促使唐家铺村的产业开始由传统的种植畜牧业向苗木种植业及旅游业转型。转型初期,该村苗木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通过杭州市与恩施州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协议,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恩施州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赴杭州市学习有关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系统理论知识,之后回乡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发展苗木产业。该村在苗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又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形成产业转型的局面。
3.2.2产业扶贫模式。以下通过详细分析唐家铺村的特色产业模式(图3)及合作社运营方式(图4),对唐家铺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出总结。
该村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庭院经济+美丽乡村+深度旅游”+精准扶贫的“6+1”模式。在打造苗木产业的同时,有机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发展旅游产业,从而达到通过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的目的(图3)。
合作社以租赁社员土地、社员土地入股和回收社员种植苗木这3种方式在村内运营,经营的苗木品种涵盖经济苗木、城镇绿化苗木及花卉等。在销售环节,合作社与省交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向省交投供应60余个苗木品种用以交通建设,除此之外,还零售盆景等观赏植物(图4)。
图3 唐家铺村特色产业模式Fig.3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mode of Tangjiapu Village
图4 唐家铺村合作社运营方式Fig.4 Cooperative operation mode of Tangjiapu Village
在基地建设中,该村的土地部分流转成为苗木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向合作社出租土地的农户每年可根据出租的面积从合作社收入一定的租金。还有部分未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自己种植苗木,栽培成功后,将苗木出售给合作社。
“庭院经济+美丽乡村+深度旅游”这3个环节在唐家铺村得到了一体化发展。该村鼓励农户在各自民居附近种植红叶石楠等观赏类植物,以形成特色民居,建设美丽乡村。此外,该村一位回乡创业的青年依托扶贫项目,建设了以观赏性作物为特色的“花海”基地,开发村内的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
在对农户的精准帮扶上,村内目前有超过9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农户在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帮助合作社管理种植基地;二是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收取租金;三是将自己种植的苗木出售给合作社。通过主动与村内扶贫干部的入户走访,合作社还确立了帮扶村内建档立卡特困户30户的工作目标,对贫困户各项扶贫指标进行了重点梳理,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方案。
3.3金龙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3.3.1特色产业情况。金龙村位于鹤峰县走马镇。走马镇的主导产业之一是茶叶。全镇茶叶基地规模化,加工生产标准化,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在走马镇,共有2家大规模的民营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茶叶,此外,还有多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茶叶。
在镇域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下,金龙村将茶叶发展为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可以说,金龙村的“村企互动”产业扶贫模式是建立在走马镇茶叶规模化的基础上的。走马镇的茶叶规模化为金龙村提供了大量的对口帮扶企业,全镇共20余家茶企帮扶金龙村。
3.3.2产业扶贫模式。以下通过详细分析金龙村的特色产业模式(图5)及村企关系(图6),对金龙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出总结。
图5 金龙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Fig.5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of Jinlong Village
图6 金龙村的村企关系Fig.6 Village-enterprise relationship of Jinlong Village
从农户方面看,该村农户从茶叶产业中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5种(图5):第一种,农户拥有茶田,自己完成茶树的种植、打理和茶叶采摘后,再联系镇上茶企的收购方或联系村内的收购人员进行贩卖。这是金龙村农户最基本的收入途径。第二种,农户通过一定方式扩大茶田规模,雇佣其他农户种植管理茶树,采摘茶叶后粗加工再贩卖至镇上的大型茶企,其效果相当于小规模茶厂。调研对象中,以此获取收入的农户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第三种,部分农户自己购有小型加工机器,在采茶季节,通过使用机器对其他农户的鲜叶进行粗加工,收取一定加工费用。调研对象中,以此获取收入的农户年龄主要分布在40~50岁。第四种,在采摘茶叶的季节,作为流动劳动力,部分农户帮助种植大户完成采摘、搬运茶叶等体力劳动。通过此途径获取收入的劳动力类型分为2类:一是一些无力种植茶树的高龄老人;二是部分有余力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在务工或完成自家的种植养殖等工作之外,参与此劳动。第五种,农户在镇上茶企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但是,在金龙村实际的产业模式中,该村农户的5种收入途径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图5)。例如,在同农户访谈中发现,通过第三、第五种途径以及部分通过第四种途径取得收入的农户,他们自己家中也有一定规模的茶田,即其收入途径中包含第一种途径。此外,第二种收入途径可看作是在第一种收入途径的基础上,农户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而形成的。
建立在多种收入途径的基础上,村内各农户可根据自己的茶田规模、资金水平和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参与村内茶叶产业的不同环节,取得相应收入。
从镇上帮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上看,两者间除了以价格支持为主的订单关系外,企业还借助贫困户的金融扶贫贷款资格,劝说贫困户入股,取得收益后按股分红给相应贫困户(图6)。这样,农户的茶叶销路得到了保证,而帮扶企业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奠定了规模化生产的基础,同时在帮扶过程中,增加了融资渠道。通过长期的村企合作,村内设有专门的监管小组督查茶田的管理情况,禁止农户使用农药,确保向帮扶企业供应有质量保证的原料。
4.1相同点分析3村的扶贫模式虽然各有其独特性,但是它们所采用的模式依然存在相同之处,具体概括为以下2点。
4.1.1依托“村企互动”模式,推动发展可持续性。“村企互动”是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10]。
在3个贫困村中,“村企互动”模式均有其具体体现。云蒙村拥有独特野生茶叶资源,而齐天农业有限公司正是建立在该村的特色基础上,通过打造特色茶叶品牌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唐家铺村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充足,通过与省交投公司合作,接收其提供的苗木订单,利用种植苗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金龙村在镇域茶叶产业带动下,建立大面积茶叶基地,为镇上多家茶企提供优质原料,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4.1.2提供多种参与方式,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户可根据自身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条件,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村内的产业发展中,获得与自身付出相对应的收入。云蒙村的农户除种植茶叶外,也可在茶厂务工。唐家铺村的农户可流转土地,获得租金,也可将自己种植的苗木出售给合作社,还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金龙村农户除种植茶叶外,可在镇上企业务工,也可自行购买小型机器收取鲜叶加工费用,还可以有偿为他人采摘茶叶,成为季节性劳动力等。
3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将原本传统的产业链延长,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还因此为农户参与产业提供了更多且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4.2不同点分析3村受地理、政策、村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扶贫模式存在不同之处,具体概括为以下2点。
4.2.13村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同。云蒙村的茶厂通过参加茶叶评比会和硒博会等途径来宣传销售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采用电商模式接收订单进行销售,销售方式相对多样。唐家铺村的苗木产业以完成省交投公司的订单为主,辅以贩卖盆景或观赏类作物,种植规模可根据订单做出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销售渠道有保障。由企业完成和市场的对接,农户收入相对稳定。
4.2.23村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熟度不同。云蒙村的茶叶企业近年来刚建成,目前正处于扩建阶段,因为全村的产业规模正处于发展完善中。唐家铺村的苗木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庭院经济+美丽乡村+深度旅游”3个环节一体化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金龙村的茶叶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全村的茶叶基地规模大,监管体系较为完善,且正计划发展青钱柳这一优质茶树,全村产业发展相对成熟。
综合分析恩施州鹤峰县3个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后,可以发现,龙头企业在帮扶村子进行脱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企互动”成为了鹤峰县各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但是,在帮扶过程中,由于受基地、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村企互动”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5.1政府政策待完善,考核机制要健全政府政策侧重于对龙头企业的金融贷款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经济支持,鼓励企业发展,扩大规模,从而带动周边村庄经济发展。但在企业的后续发展上,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例如企业希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却缺乏和科研机构的交流途径;生产基地的监管由村委自发组织,机制有待明确规定并健全;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达标,造成原材料质量下降等。
另外,对重点扶贫村的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对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待跟进调查和研究,为其他贫困村提供相应的发展建议。
5.2互动机制不全面,信息沟通待加强在“村企互动”的过程中,企业和农业基地需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双方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在恩施州鹤峰县3个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中,由于在村企之间缺少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加工技术和资金来源问题得不到及时帮助,农业基地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劳动力短缺、种植技术问题无法及时反馈给企业,因此造成双方消息流通滞后,发展脱节等问题。
5.3人才储备需充足,发展动力要强劲在恩施州鹤峰县3个贫困村样本中,除唐家铺村外,其余2个贫困村均没有突出的领头建设人才。且与唐家铺村相比,云蒙村和金龙村的发展动力明显较弱,发展前景和未来经济市场不够明晰。因此,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人才储备至关重要,能够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战略支撑。
5.4五大脱贫措施发展需协调在分析3个贫困村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模式时,发现该扶贫措施与其余四大脱贫措施,即“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异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间联系不够紧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色产业扶贫与其余扶贫措施的协调发展仍有进步空间。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支持体系,协调扶贫模式中的各方面因素,是推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6.1完善政策支持除在金融贷款扶持方面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外,还应为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供政策支持。以恩施州和杭州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为依托,鼓励更多的企业负责人学习杭州市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技术。同时,政府应借助涉农资金,改善贫困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对村内生产基地的监管机制,使原材料满足企业的要求标准。
健全考核机制,及时肯定并重点扶持在扶贫工作中参与力度大、帮扶效果明显的企业。将在“村企互动”模式下脱贫效果明显的村子设为示范村,肯定其脱贫工作,将示范村的脱贫模式灵活运用于其他村庄。
6.2搭建服务平台政府涉农部门、扶贫办等机构应做好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在农业基地和企业间搭建服务平台,在村企对接的过程中介入政府规范管理。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搭建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间搭建服务平台,及时发现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中不适应发展的条例规定。
通过多种服务平台的搭建,政府管理从对接点介入整个特色产业扶贫过程,做到高效全面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各发展阶段中的问题,向“村企互动”帮扶模式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6.3加强人才储备借鉴和学习唐家铺村的产业转型模式,贫困村要重视并吸引知识型及技术型人才留村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村庄现有产业特色,加强贫困村特色发展优势的宣传力度,注重提高知识型及技术型人才的待遇,提供相应政策补贴和住房安置,吸引大学生及其他知识人才参与扶贫建设,提高在特色产业扶贫过程中人才参与度和人才留任率。
在发展和创新村产业模式的同时,各贫困村的村委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确保其深入了解所在村地理、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情况,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村委监督并及时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应用人才建设乡村的过程中,最大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6.4协调发展五大脱贫措施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过程中,贫困地区还应协调其余四大脱贫措施,使其稳步跟进。通过健全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异地扶贫搬迁机制,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发展产业时的后顾之忧。通过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素质。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