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
江西省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江西九江 332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过去“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越来越多医疗人员日益重视心理因素对患者疾病康复产生的影响[1]。在口腔科临床上,正畸治疗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矫正过程。正畸治疗由于治疗时间长,患者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内异物感,且咀嚼时存在牙酸压痛以及发音障碍等,患者很容易出现恐惧和排斥情况,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因此,在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疗中,必要的心理护理不可或缺[2]。本研究选取80例口腔正畸患者,探讨心理护理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8~26岁,平均(15.4±3.3)岁。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0~29岁,平均(16.5±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存在智力缺陷、语言表达异常的患者。患者及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采用正畸治疗,所用仪器包括:Speed、Tommy公司的OPK自锁矫治器;Begg矫治技术托槽和意大利New Tom提供的Cone beam锥束CT;健康苑医药零售有限公司提供的矫正专用器械,包括正畸钳、反光镜、唇拉钩等,其中反光镜由Si02与Ti02制成,正畸钳与唇拉钩均由符合YY/T0294.1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对照组在正畸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口腔卫生清洁护理、日常检查护理和生活指导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1)治疗前,护理人员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正畸治疗的相关知识,特别强调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积极鼓励患者以正确、乐观的心态对待治疗;针对有抵触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通过沟通帮助其缓解消极情绪,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2)复诊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介绍复诊流程和步骤,确保在患者心理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播放音乐、观看电影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患者情绪。(3)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灌输牵引橡皮筋的价值观,帮助患者消除关于美观性方面的担忧,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表现自信;还可以通过引用正畸治疗良好的病例增强患者的信心;告知患者戴牙套的各种注意事项,比如注重口腔清洁卫生、注意进食等,并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比较两组护理后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度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对遵医行为、明确疼痛不适以及治疗影响饮食方面的知识,比较两组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度。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患者负性心理情绪,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3]。
观察组遵医行为、明确疼痛不适以及治疗影响饮食方面的认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度比较[例(%)]
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40.1±3.2)分、(50.0±3.3)分,SDS评分分别为(40.1±2.8)分、(50.5±2.9)分;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口腔科临床上,由于正畸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的情绪,导致患者依从性较低,影响其佩戴矫正器的效果[4]。邢晏和高璇[5]对正畸患者进行的心理特点分析中发现,正畸治疗过程中有3个环节均容易给患者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首先是治疗前,患者缺乏对正畸治疗的认识,会有焦虑和紧张的感受;其次是在进行矫正时,初诊与复诊都于手术前操作,患者会担忧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再者是矫正操作以后,患者也会担忧正畸治疗的托槽影响牙齿美观,或是担心影响进食。因此,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提供强化性的心理护理,从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为患者灌输正畸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并积极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支持,这样才能逐渐建立与患者的相互信任,并提高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正确认识。将护理工作渗透到对患者的情绪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方方面面,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保持正确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完成正畸治疗[6]。
本研究中,采用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度以及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积极加强正畸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才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