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复习
——以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下第二单元为例

2019-03-27 00:28安徽省泾县千亩园学校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跃进建设发展

安徽省泾县千亩园学校 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

王祥乐 刘 静

近年来,中考试题从重视传统的“双基”正日益转向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试题的灵活性明显增强,难度也稍有提高。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们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有鉴于此,就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中考历史复习,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刍荛之见。

一、考点精讲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国民经济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恢复经济成为时下紧急要务。例如,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其采取合理调整的政策,促进了它的有序发展。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这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轻工业虽有所发展,但重工业发展极其落后。因此,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轻工业和商业。至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在重工业方面,具体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在交通运输方面,主要成就有以西藏为中心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的开通,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一五计划”的完成,尽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它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例1.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

【解析】上图反映了此时的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并没有与重工业均衡发展。“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体系也不够健全。故A、C两项错误。“一五计划”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B。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全国进行基层选举,这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好了准备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例2.为加强政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通过这部宪法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由题干时间信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它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召开的一次会议。党的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

3.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自1950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一家一户开始独自经营。但是,这种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且无法为“一五计划”与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在此背景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私有制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手工业也纷纷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公私合营

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来实现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即国家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具体指的是在一定年限内给资本家发放定息,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至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例3.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导致这些数据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

C.实施三大改造 D.掀起“大跃进”运动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基本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与三大改造相关,故C项正确。

4.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基于国情,提出要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然而,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该路线没有立足于国情。此后,在该路线的指引下,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起,中共开始纠正发展中的问题,为此而提出了“八字方针”。至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在这十年建设时期,尽管挫折重重,但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的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的兴建,以及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的修建。在科技领域,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例4.具有历史震撼力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发生在

(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

【解析】材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经济建设已不再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冒进现象,这与“大跃进”运动相关。故B项正确。

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爆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建设受到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当然,这十年间,国家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首次培育成功。

例5.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

①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②③④分别出现于1967年、1970年、1973年,它们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①发生于1965年,是“文化大革命”前取得的成就。故选B。

二、重难点释疑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私有制变为了公有制,生产方式则由个体经营变为集体经营。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它扩大了农业合作社的规模与公有化程度。

2.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建设一定要立足于国情。“一五计划”以及三大改造都是因顺应国情而得以顺利完成。“八字方针”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国情,由此而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

3.社会阶段划分

1949—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具体又包含了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与三大改造时期、“一五计划”时期。1956—1966年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十年,具体又涵盖了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国民经济调整等内容。十年间,探索与失误并存。1966—1976年为社会主义受挫时期,主要表现为十年“文化大革命”。

三、核心素养剖析

1.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此处,学生需要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立足于本单元,学生要把握以下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三大改造的本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此时的中国,也正在积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生产力。故而,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分别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与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然而,“大跃进”运动并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即生产关系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种做法,完全忽视了二者的适应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过于强调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一味重视建立更高级别的生产关系,而忽视了此时中国的生产力仍然较为落后。二者的偏离,则必将导致经济发展受挫。

2.时空观念

(1)时空坐标

(2)“历史现场”

学生要能够回到“历史现场”,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实行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3.史料实证

学生要能够在阅读相关史料时,从中辨别不同类型的史料,以及史料价值的大小差异。例如,关于“大跃进”时期的官方资料,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的官方资料未必准确,其中可能存在着虚假数字。此外,在复习中,学生还要学会结合史料,准确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

4.历史解释

针对历史现象以及史料中所能得出的结论,学生要能够结合所学予以解释。此外,要能够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不同类型史料所得出的不同观点,学生要能够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诸多试题的立意所在。例如,有关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材料等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如,同仁堂在公私合营中的表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的事迹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关注到我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等。

四、试题演练

1.“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20世

(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可能是

(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名资本家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

4.“人民公社”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

( )

A.土地改革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深化改革时期

5.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1958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B.我国工业化起步于“一五计划”

C.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良好的开端

D.“文化大革命”中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的典型是“刘少奇冤案”

7.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1.A 2.D 3.C 4.B 5.C 6.A 7.A

猜你喜欢
大跃进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教师发展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