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桃花源

2019-03-26 02:29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家乐冰川

汪璐

尼屋,位于嘉黎县最东部,是该县唯一一个半农半牧的,以农业为主的乡。

尼屋四面环山,气候温和,乡境有原始森林,素有“藏北江南、世外桃源”的美誉。

易贡藏布的上游从这里流出那曲进入林芝地区。3100米的海拔让它成为整个那曲海拔最低的行政乡。

我们早晨9点从嘉黎县出发,沿着帕隆藏布江,顺着县城的东南方向行驶110公里左右,就能抵达,但这110公里却走了整整4个小时。我们所走的305省道,其实只是一条狭窄、颠簸的山路,很长时间里,它都是尼屋乡仅有的进出途径。

尼屋乡的建立几经波折。1959年建尼义区,1964年由那曲县划归嘉黎县,1970年改公社,1981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先叫忠义乡,2016年改回传统称谓——尼屋。目前该乡辖有宁重岗、浪沃、扎西岗、凯咔、仲匝、东亚、恰玉、忠玉、堆巴、崩达、萨旺、白雄、孜布、依嘎等1到14村村委会。

易贡藏布与尼都藏布的水源滋养

11点,在雅鲁藏布江支流上游,我们路遇独俊大峡谷,海拔4200米。嘉黎县通往尼屋乡的道路旁侧。

向东,一直向东,大约110公里的路程,我们从海拔4600米的高原沿着一条不宽的河水渐渐下行,这条河水在行程中的前半部分被称之为秀达曲,后半部分被称之为哈仁曲。其实,这条河水到了尼屋乡以后就成了著名的易贡藏布了。

不知不觉的,车外的景物已经变化了许多,开始淡蓝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了一些,但是流量更大了,高寒的草地逐渐变成了灌木、汇成了森林。

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海拔下降了1400米。沿嘉黎大断裂河流下切,气候也变得温和而潮湿。依现在的眼光看,路况并不算理想,但过去在西藏,有这样的道路存在是值得庆幸的。

在乡野间行走,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所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乡野间,一种红白相间的花比比皆是,说是花海也不为过,乡民叫它恁都玛,汉语意思是接骨花,据说骨头受伤时它可以辅助治疗。我暗自寻思:既然这里叫猎人谷,想必受伤是常有的事,这种花长得很恰当。

境内的“易贡藏布”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水流时而平缓,时而湍急。越野车与易贡藏布并行,让我们有机会既可在高处欣赏秀美河水,也可在低处聆听河水咆哮。出县城不远,经达玛,十几年前老县政府的所在地,青山环抱的县城旧址美丽。据说当年前往科考的发现老县城上方是泥石流堆积带,极易发生专家山体滑坡,山坳里的县城不安全,所以整个县在1989年搬去了阿扎。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午两点多,车子终于从峡谷里钻出,眼前相对宽阔的河谷和成片的房屋仿佛在告诉我们:尼屋乡到了。

据说尼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秘境,一个是狩猎之地。南亚的湿气流顺着波密县的易贡藏布河谷窜上来,让这里郁郁葱葱,气候温和,植物茂盛。这一片河谷大约有20平方公里之多,平整的田地长满了青稞。桃花节已过,只剩桃枝妖娆,酝酿着丰实的果实。

尼屋分为“上尼屋”和“下尼屋”两片区域,当地人讲“尼屋”的时候,发音却是“妞儿”。后来想想,这正是典型的藏语发音,完全契合拼音ni——u,所以翻译成“尼屋”也是很接近的。上尼屋是指9到14村,下尼屋是指1到8村。

上尼屋的海拔在3600米左右,牧业为主。由于地处森林密布、激流澎湃、河水丰盈、雪山阻隔、高寒草地、冰川砾石的山谷里,过去这里的居民相对比较闭塞,经济状况比“下尼屋”差了很多。

下尼屋海拔3100米左右,农业为主。这20多平方公里几乎算是整个那曲海拔最低、最富庶的地方。

这里有一条从第九村汇入易贡藏布的支流,叫“尼都藏布”。尼都藏布发源于众多的冰川和雪山,贯穿于整个上尼屋峡谷,因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雨量充沛空气润泽,植被茂密。冰雪融化汇合的水系滋润着峡谷里的森林、草地,也养育了这里的人民和万物。但有时也会有灾害发生,2013年7月5日源区冰湖溃决,两个村庄被摧毁,几百人受灾,六人死亡。从那次灾害之后,乡里就通过壁画等宣传方式,让大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认识人与自然。同行的冰川专家沈永平教授认为,这样的理念值得大力宣传,他计划把尼屋乡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用以研究冰冻圈变化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整个尼都藏布的水系是变换的,有时奔腾咆哮、有时跳跃欢快。沿着它行走在峡谷丛林里,就仿佛有了方向和依靠。表面看,尼都藏布似乎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些许出行的不便,可实际上没有它就不会有这个峡谷,不会有这样温润的气候。

易贡藏布和尼都藏布在乡政府附近汇入哈仁曲,这些水系用自己的韵律连接起了这个曾经属于秘境的世外桃源。

从巨石墙到依嘎冰川,看时光印记

六月正是农田生机盎然的季节,在尼屋乡党委书记米玛次仁的邀约下,我们沿着尼屋乡南岸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紫色的砂生槐这个季节正大面积疯长,可漫山遍野的紫色花叢里我居然遇见了一株白色砂生槐,这是从未见过的,各类词条中也没有记载,不知道是否属于基因变异?

在山风拂过的山脚,遗留着两堵巨大的石墙,高约2、3米,是这一带最吸引人的“建筑物”,当地人称孜巴也松。只见每块岩石形状都不规则。但恰好能镶嵌整齐。巨石不知从何运来?如何垒放整齐?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传说不胫而走,“由野人修建”则成了当地流传最久远的传说。寂寂荒野中,两堵有些风化的老墙相对而立,中间有一米多宽的间距,野草野花在岩石的缝隙间滋长。我们左右敲击、上下观望,也猜不到当时的建造者意欲何为?但也有学者推测,这些或为古代藏北森巴部落的森巴女王鼎盛时期所建造,这些巨石遗迹也在藏北比如等地有所发现。这些巨石或为城堡、碉楼、祭坛遗迹。而这些每块都有几顿重的巨石,古人是如何将其搬运、建造,这的确今人匪夷所思!更为尼屋增加了神秘色彩。

沿着山脚转到仲匝村,我们拜访了乡里最长寿的旺姆奶奶。

一进大门,茶马古道专家李旭却被一个挂在锁扣上的钥匙串吸引,细看之下,那上面除了一个嵌着黑色包浆的小铜铃,还有两把断成半截的铝制钥匙。正疑惑间,李旭教授解释说:别小看这个铜铃,它可是茶马古道马帮留下的,图案是某个马帮的专属铃铛。

94岁的旺姆老人,想必年轻时也是极好看的。老人正坐在院子东侧的长沙发上晒太阳,63岁的儿子扎达和媳妇及五岁的重孙儿在家。重孙儿仰着脏呼呼的小脸在祖母身边蹭来蹭去,媳妇则充當翻译俯身在老人耳边帮我们传递问题。李旭教授很想了解一些关于那个铃铛的故事,可老人唯一能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物件在自己家很久了,具体怎样得来的都不记得了。老人血压有点高,耳朵有些背,沙眼导致她眼眶微红,时不时需要擦拭眼泪,但脊背依然挺直。

在乡野间行走,最让人感慨的大概是那些翻盖的新楼,保留下来唯一的一所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乡野间,一种红白相间的花比比皆是,说是花海也不为过,乡民叫它恁都玛,汉语意思是接骨花,据说骨头受伤时它可以辅助治疗。我暗自寻思:既然这里叫猎人谷,想必打猎受伤是常有的事,这种花长得很恰当。

夜幕降临,乡里开始发电。当天正好赶上世界杯开幕式直播,乡里破例把供电时间延迟到了夜里零点。

第二天一早,我们沿着峡谷车行50公里,到达位于峡谷的最后一个村子依嘎附近,看到了落差极大的“依嘎瀑布”。原白雄村书记、现尼屋乡经济办职员、48岁的单增多吉担任了我们的向导。他介绍说,这个瀑布的性别是公的,距它不远处则有一个性别为母的瀑布,叫拉日瀑布。目测之下,瀑布的落差有50米以上。站在瀑布对面,其浩大的水击声会干扰耳膜,让人听不清近在咫尺的说话,可见瀑布的流量是很大的。依嘎瀑布飞泻直下,流入尼都藏布,组成尼都藏布水流的一部分。

在山风拂过的山脚,遗留着两堵巨大的石墙,是这一带最吸引人的“建筑物”,巨石不知从何运来?如何垒放整齐?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传说不胫而走,“由野人修建”则成了当地流传最久远的传说。寂寂荒野中,两堵有些风化的老墙相对而立,中间有一米多宽的间距,野草野花在岩石的缝隙间滋长。

同行的星空摄影师小北对徒步翻越村子背后的洛庆拉山到林芝朱拉乡这条翻山线路很感兴趣,单增多吉说:洛庆拉山口海拔5314米,是嘉黎县和工布江达县的界限,山脚海拔就有4800米,翻越山口便进入工布江达所属的朱拉乡地界,但从洛庆拉走到罗切拉山口还需要向上行走500多米的大坡度,至于翻山的最好的时节,他认为是雨水相对较少的八九月份……小北留下了单增多吉的电话,一副“秋天必来”的模样。

著名的“依嘎冰川”颇为奇美壮观。我是第一次去看冰川,脑子里想象的全部是那种洁白无瑕的童话世界。及至走到依嘎冰川的面前,由于冰川的融化,它并没有如传说般把整个山坡包裹下来,山体裸露了不少,虽没有那种炫目的仙境般的感觉。据说在1995年左右,冰川末端还在现在河谷底部,而今已退缩几百米,冰川侧边可以看到它减薄的痕迹,融化的冰雪水呈阶梯状湍急而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关于冰雪水对山岩的侵蚀,沈永平教授做了一个幽默的比喻:“都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山再坚硬还是经不起水的柔情啊!”

慢慢的接近冰川,发现冰体也并非晶莹剔透的纯白,在其经过融化后形成的刀痕褶皱处,尘土已牢牢地附着在上面,淡蓝色的纯净冰体掩藏其中,保留着人们对冰雪世界的最后一点想象空间。

每村一户农家乐,打开对外的窗口

随着通往尼屋乡公路的修通、桃花节名声渐远,农家乐也应运而生,当地的旅游也才刚刚兴起,所以它们既少且隐蔽,没专人带路游客很难找到。

6月末的一天傍晚,在尼屋乡党委书记米玛次仁的带领下,我们就来到了地处1村宁重岗村的岗萨农家乐。1980年出生的米玛次仁毕业于林芝农牧学院经管专业,2003年底米玛次仁到措拉乡做文书,在海拔4900多米的麦地卡呆了5年。当时年轻的米玛次仁很快又担任了副乡长,怕形象太稚嫩,就给自己下巴上蓄起了胡子,十多年过去,没想到这胡子倒成了他的特殊标志。2012年4月,米玛次仁调到那曲海拔最低的忠玉乡(现在的尼屋乡)工作,任乡党委书记。而这家农家乐,正是他们乡引导乡民脱贫致富,引导扶持的旅游致富的示范典型。

全球天气变暖,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尼屋乡就曾经因为冰川崩塌,导致洪水冲毁了许多房子。米玛次仁在那次洪水后,领导乡民搞灾后重建,又带领乡民发展农家乐。为了学习办农家乐的经验,他带领一部分乡民到毗邻的林芝波密考察了4天。回来不久,乡民们又在市旅发委的带领下,去台州、温州等内地考察了10天。这几次考察,不光看别人怎么经营,更为学习一些操作的细节。比如乡里以前做藏香猪,做熟了整个摆上桌,旁边放一把刀,就算一道菜。调料就是味精、酱油、醋一类的,现在他们已能制作出十几种菜式。

37岁的普布是尼屋乡1村的贫困户,也是岗萨农家乐的经营者。普布上过小学、汉语流畅。家里除了夫妻俩,还有一个妹妹和老母亲,我们到时,他妻子出去挖虫草并未在家。為了改善家庭收入,在参与乡里开展的辅导活动后,2016年11月普布开始用自家的房子做起了农家乐,为了做出传统的口味,餐桌上的葱和菜都是他自己种的,厨师也是他自己,甚至白酒也是自家酿的。去年,他家月收入就已经上万,顺利脱贫。

正说话间,普布给我们盛出一碗碗碧绿的、被称作“江巴拉姆”(一种野菜,学名葵菜)的汤,还有一盘洗净的大葱和盐碟,他告诉我们大葱沾盐,吃起来不辣。藏民族很少直接食用生葱,所以这种吃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普布的两个小孩,一个正在尼屋乡小学一年级上学,还有一个读幼儿园。普布说自己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拉萨和波密,他并不希望孩子将来做生意,而更愿意他们学知识、有文化,能比他走得远、看得多。

米玛次仁说,目前乡里这样的家庭旅馆有15家,14个行政村每个村都配有一家。其中三家能容纳30人左右、两家能一次性接待50人左右,两家接待能力在20人左右,其余几家基本都是10人左右的接待能力。

桃花节无疑扩大了尼屋对外的影响力。米玛次仁说举办第一届桃花节时,参与的人只有乡里的人;第二届则专门从自治区、市里、县里邀请了部分嘉宾前来;第三届主要邀请县里的兄弟乡镇;第四届开始邀请媒体前来宣传报道……

“因为桃花节这个契机,现在自驾游的比较多,但他们找不到这些分布在乡野间的农家乐,一般由我们乡政府推荐。”米玛次仁认为农家乐没进入宣传程序是因为在一些细节上还没有做到位,比如为了符合卫生条件,还应该引进消毒柜一类的设备。宏观上也需要政府严格把控物价,收费尽量做到合情合理。

为了这些农家乐,政府在2018年硬件投入资金达60多万,加上软件投入接近100万。同时尼屋乡通往嘉黎县的道路也正在同时改善,而一条新的将贯通连接318国道与嘉黎县、那曲市的309国道正在尼屋乡对岸动工兴建。

尼屋的时代脉动,桃花源有一个新的迷人姿颜。

尼屋的开发与建设这几年颇引人瞩目,米玛次仁说,在自治区的最新规划里,墨脱县——波密县——易贡乡——八盖乡——尼屋乡——嘉黎县——措多乡——绒多乡——墨竹工卡,这几条贯通的路线下一步将成为官方旅游的黄金路线。

目前正在修建的,除了金桥水电站,还有正在施工建设的309国道与现在的302乡道连接,地质灾害频发和易塌方路段则改修隧道。

距离尼屋乡10公里的易贡藏布金桥水电站2015年11份顺利接入,2017年11份顺利接入施工用电。此前,金桥水电站项目没有外电接入,生产生活全靠发电机供电,如今网电接入,为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和进度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氧气充足,气候潮湿,在尼屋乡的两天两夜,我们几乎快要忘记身在那曲,虽然没有了桃花可看,但这种“避世”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真是好一个美丽的桃花源,有缘终于来相识。

(责任编辑:孙芮茸)

猜你喜欢
农家乐冰川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长途跋涉到冰川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