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对策研究

2019-03-26 18:18:3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圈第三产业产值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引言

经济圈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形容地域经济的新名词。顾名思义,经济圈是以一个中心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市在经济上形成高度的分工与合作进而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圈体。近年来,这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越发受欢迎,各大经济圈更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有极富盛名的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也有新起之秀:武汉经济圈、杭州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等。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号召以及时代的潮流,合肥经济圈也应运而生。由于合肥经济圈起步晚,基础薄弱且发展时间尚短,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所以对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找出其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优化对策对促进合肥经济圈经济进一步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二、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本文是在参考国外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自身的特点,运用三次产业划分法来对其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进行描述统计的。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主要是通过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以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来完成的。在对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动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之前,笔者需要对合肥经济圈所搜集来的数据进行说明。由于合肥经济圈仅仅拥有十年的历史,而且它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而是由四个地级市加上一个县级市组成的,再加上这十年来安徽省的行政区划在不断地调整改变,导致合肥经济圈相关数据很难获取。所以为了这次研究得以进行下去,本文舍弃了对县级市桐城的分析。此外,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且大多数据是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加以处理得到的。

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合肥经济圈产业正处在“二三一”的结构阶段,并且这个阶段仍然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其变动的趋势是朝着“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这就说明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是符合国外经济学家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标准模式的。

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合肥经济圈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2007年的“一三二”变化成2016年的“三二一”。说明这十年间,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到2016年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40%,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上升到30%,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旗鼓相当。虽然合肥经济圈总体上三次产业劳动力的结构有所改善,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依然很高,因此,有必要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合理的产业结构反过来也会促进总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文对合肥经济圈以及圈内各市产业结构各方面的研究,发现合肥经济圈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协调

通过对合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行偏离度分析,我们发现合肥经济圈存在着严重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不协调现象。第一产业滞留着30%的劳动力,然而创造出的产值却只占整个经济圈产值的8.75%。第二产业在同样拥有30%的劳动力的同时,创造出来的产值却占总产值的51.06%。可见,合肥经济圈第一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为提高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必须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二)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

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合肥,也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对合肥市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劳动力区位熵分析,发现虽然合肥市与圈内其他城市相比,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但是合肥市的优势并不突出,且存在着地区服务性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这大大减弱了合肥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起不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阻碍了合肥经济圈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

(三)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我们通过区位熵这个指标将合肥经济圈与全国相比,发现合肥经济圈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比较劣势状态。其中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地区服务性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第三产业有促就业,稳增长的作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升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有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释放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过剩的劳动力的作用。然而合肥经济圈却存在着第三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经济圈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大力促进合肥经济圈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优化经济圈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四、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解放第一产业过多的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要推进合肥经济圈农业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解放出农业上大量的劳动力。由于中国内陆城市都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所以其农业采用的都是碎片化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将合肥经济圈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成为不可能,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被滞留在从事农业生产上。所以合肥经济圈应完善农业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实现圈内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解放农业生产力。

(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要大力发展合肥经济圈各市的优势特色农业,如合肥市长丰县的草莓、滁州的药用菊花、明光市的水产养殖、舒城的茶产业以及淮南的豆制品。对这些特色优势农业应采取品牌效应,规模生产,从而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

(三)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促进圈内各市协调发展

加快对中心城市合肥的经济发展,努力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对第一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第二产业,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持续发展信息,科研等高新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地区服务性产业,从整体上增强合肥市的中心辐射能力。

猜你喜欢
经济圈第三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46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8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冷眼看首都经济圈升温
法人(2014年5期)2014-02-27 10:44:24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