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与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2019-03-26 18:18:3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管理层盈余高管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一、概述

盈余管理,顾名思义是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的盈余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管理层的某些利益——个人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国内外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很丰富,具有广泛认可的盈余管理的定义为:Healy and Wahlen在1999年提出的管理层利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行为。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盈余管理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另外一类是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不断的完善,外部制度环境逐步健全,以往的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例如以往的万福生科、银广夏等类似事件逐年减少,说明关于盈余管理的相关治理措施是有效的。此外,由于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其操作更加隐蔽,相关的监管部门以及利益相关者更难识别,我们也需关注采取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二、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管理层的契约动机,二是达到资本市场目标的动机。

一方面是以为了达到会计业绩指标的契约动机;高管为了达到薪酬指标、为了继续当选管理层以及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形式则分为正向与负向的盈余管理(Healy,1985;DeAngelo,1988;Holthausen et al.1995;Defond et al.1994;Sweeney,1994)。Healy(1985)在文章中指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伴随着报酬方案的改变,并指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为达到薪酬指标。DeAngelo(1988)认为在经理人竞选过程中,候选经理人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利为投票股东描绘一幅美好的业绩蓝图,一旦当选后,经理人将会进行盈余管理,将责任归咎于前任经理人的错误决策。Holthausen et al.(1995)通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管理层为了最大化奖励计划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的程度。此外,作者指出与Healy(1985)的发现一致,管理层达到奖励的最大值时,他们将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Defond et al.(1994)在文章中检验了94家违反债务契约公司的异常应计项目,通过研究发现,在违约前,异常的总应计利润和营运资本应计利润显著为正;在违约年度,证据表明应计营运资本盈余项目为正向的。Sweeney(1994)通过对130家违约公司的研究,发现接近违约的公司往往伴随着盈余增加的会计处理,并且作者发现违约成本和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的灵活性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决定因素。

另一方面是以为了达到资本市场指标的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其中包括为了达到IPO指标而进行的盈余管理(Teoh et al.1998;Rangan,1998;王志强和刘星,2003;蔡春等(2013)、避免亏损(Hayn,1995;Burgstahler et al.1997;吴联生等,2007;张昕等,2007)、达到分析师预期(Skinner and Sloan,2002;Burgstahler et al.2006;Yu,2008)。Teoh et al.(1998)在文章中指出具有高应计项目的股票发行公司,往往在随后的三年间伴随着较差的股票市场表现。Rangan(1998)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前后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预测公司未来收益变化以及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率,并指出市场会对由于公司盈余管理而增加的预期收益及时做出调整。王志强和刘星(2003)在文章中通过对1999年IPO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为了取得较高的IPO价格,会进行盈余管理,但市场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作出反应,表现为后期较低的市场回报率。蔡春、李明和和辉(2013)在文章中检验了公司在IPO时所采用的盈余管理的方式,发现公司会通过操纵应计项目以及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同方式的选择是由IPO发现价格最大化决定的。Hayn(1995)在文章中指出相对于盈利,损失更不容易出现在报告中。Burgstahler et al.(1997)在研究中提供了公司通过管理报告盈利水平以避免盈利下降以及损失,同时作者发现在样本公司中很少会出现盈利微降的情况,盈利微升出现的概率较高;公司会通过营运现金流以及营运资本两个途径操纵盈余。吴联生、薄仙慧和王亚平(2007)在文中提出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存在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张昕和杨再惠(2007)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会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等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达到避免亏损的目的。Skinner and Sloan(2002)认为股票价格对没有达到盈余预期存在过度反应的情况,并且,股票价格对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值的负面反映要远远高于盈余略微高于分析师预测值的反应。Burgstahler et al.(2006)在文章中对管理层避免没有达到分析师预测的盈余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管理层会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并且管理层会调低盈余以正好达到或稍微超过分析师预测的盈利水平。Yu(2008)在文章中研究了分析师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发现较多分析师关注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行为越少。Abarbanell and Lehavy(2003)在文章中指出分析师的建议可能会成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依据,当分析师给出买入公司股票的建议时,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达到分析师预期。

三、管理层个人特征与盈余管理

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主要是从高管的职业背景、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展开的。刘继红和章丽珠(2014)通过对高管的CPA工作背景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具有上述职业背景的高管特征,不仅没有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蔡春等(2015)在文章中指出了高管具有审计背景的公司存在从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转变为通过真实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趋势。也有部分研究从高管的学历、性别等个人属性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何威风(2015)在文章中对高管团队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任职时间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团队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学历、性别差异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促进的作用,而任职时间差异则有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年龄差异则对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左芬(2015)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的财务总监(CFO)的背景特征,如年龄、学历、任期等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吕晓亮(2016)在文章中检验了高管的个人背景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高管的年龄越大、学历越高、任期越长,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高。

四、盈余管理的方式

Roychowdhury(2006)发现有证据表明管理层通过真实的盈余管理活动避免公司业绩亏损,通过价格折扣来提高短期的销售收入,过度生产产品来降低销售成本,降低可减少的支出来提高报告利润。此外,作者还指出有相关证据表明管理层会通过真实的盈余管理来达到分析师的预测。Cohen(2008)通过研究发现在2002年SOX发布以前,公司往往操纵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2002年后,则迅速转变为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Zang(2011)发现管理层会根据相应的成本来权衡盈余管理的方式,作者还指出管理层还会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交替使用。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管理层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们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管理层个人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的方式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管理层的动机以及个人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完备,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与通过真实的经济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互相转变。

猜你喜欢
管理层盈余高管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2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