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素养 打造新闻精品
——以郑州铁检分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报道为例

2019-03-26 17:45刘立新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眼力检察工作办案

■刘立新

今年5月26日,检察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由笔者采写的题为《清“四乱”,唱响新时代的“保卫黄河”(主题) 郑州铁检分院: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副题)》的报道,介绍了郑州铁检分院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该稿也获评检察日报社6月份四星级稿件。对于笔者而言,由于从事记者工作时间较短,享受这样的“殊荣”,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回顾本篇稿件的出炉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本领能力,尤其是增强眼力、脚力和笔力。

总览时事 淘沙见金

总览时事靠的是眼力。所谓“眼力”,是指观察、辨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工作者,眼力尤为重要。增强眼力,就是要增强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同样的题材(线索和素材),只有眼力能够达到的作者,才能发现这一题材的重大意义,也就是其中的“新闻价值”,从而写出具有较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好作品。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而在“四大检察”中,公益诉讼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借鉴,因此,搜集、积累、宣传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接到郑州铁检分院提供的新闻线索和有关素材之后,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素材,这不光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四乱”的问题举国关注,社会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这对宣传公益诉讼工作的意义非同一般。实践证明,这个基本判断是正确的。

但是,发现这一线索和素材的重大意义“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么多的素材摆在那里,从哪里着手去写呢?面对一大堆凌乱的素材,如何才能从中找出闪光点,这是对记者眼力(当然也包括脑力)的又一次考验。

有诗云:“千淘万沥虽辛苦,淘尽黄沙始见金。”在提炼该院提供的原始素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真谛。经过反复认真的筛选、甄别,笔者最终从半拃多厚的领导讲话、经验材料、汇报、简报等材料中去粗存精,寻找到该院做法的独特之处有三个,将它们概括为“协同办案:充分发挥跨区划检察体制优势”“刚柔并济:检察建议与检察工作函并行”“多赢共赢:生态保护与保障民生协调发展”三个小标题来行文。

在采写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由于生态治理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特别是跨区划的问题,客观上为这类案件的办理增加了难度,而郑州铁检分院在办理这类案件中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分发挥了铁检跨区划、省检察院直属的体制优势。在这种体制优势下,该院还成立了办案专班,办案过程中,办案专班根据“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和“职权要件”三要件论确定各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职,无论涉及哪个或哪级行政机关,均直接根据管辖立案,大大提高了办案质效。这种“体制+机制”的做法,为其他地方办理类似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本。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更加坚信这篇报道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亲历现场 捕捉细节

亲历现场,需要迈开脚步,即所谓的“脚力”,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对新闻而言,真实性是其生命所在,而其真实性又是以采写者的亲历性为基础的。作家魏巍说:“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感受,对于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人家读了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感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动呢,那就用不着说了。”

以本文开篇所举该院办理的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一儿童游乐园影响黄河河道安全案为例,在写作过程中,笔者采访了该院参与办理该案的主管副检察长和多位办案人员,并认真查看了他们现场拍摄的案发地今昔对比的照片,但脑海中的印象仍不够鲜明、不够深刻,总觉得应该亲自到现场去看看。为此,笔者特地驱车赴案发地进行了实地查看。到达现场后,笔者一下子被震撼了,整改前后的巨大反差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从内心深处为该院的工作点赞,随即一种写作冲动便油然而生。而这种震撼和冲动,是凭查资料、看照片所无法获取的。“……目光所及,一排排枝叶扶疏的绿树在初夏的阵风中碧浪翻滚,与不远处的黄河构成一幅色彩分明的水彩画。”于是,本文开篇这段景物描写,就像一股清泉,汩汩地从笔下自然流淌出来。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采写者亲历性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捕捉到鲜活生动的细节。细节既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帧画面、一种表情或神态,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可以说细节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可以发挥无限作用的关键点。好的细节,往往能够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加出彩。本篇新闻报道中很多生动的细节,都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随机捕捉到的。如,该院副检察长王军在介绍他们创新的一种叫作“检察工作函”的沟通协调方式时,用“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高声”浅显易懂地交代了“检察工作函”的目的和作用,听来既亲切又可信。再如,该院检察长邱恺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推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保障民生发展协调促进的重要性。这些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如果不是现场跟当事人面对面,单从材料中是找不到的。显然,如果没有这些细节,这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就将大打折扣。

精雕细琢 增强美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里的“妙手”是笔力雄健的意思。所谓“笔力”,就是记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水平。以本新闻报道为例,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在写作上得益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本新闻报道采取了简洁明快的叙述基调。“胸襟开朗,文章自然生色”,情感是沟通新闻报道与读者心理的桥梁。不难看出,本篇新闻作品通篇洋溢的是喜悦兴奋之情,传达的是公益诉讼必将大有可为的坚定信念,让人读后生出希望,生出憧憬。本文的叙述基调所以是明快的,得益于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积淀,明快的基调正是笔者喜悦心情的一种外现。对于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读者而言,都会因为作者的这种情感而受到感染,继而勾起阅读兴趣。

其次是本篇新闻报道大量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沾有泥土味的语言更容易被人接受,拉近了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位检察官的语言外,如文中第二部分,“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对检察建议的性质理解不到位,有的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动用法律’了,心里总还是有块‘小疙瘩’”,用“小疙瘩”来形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心态,既准确到位,又生动传神,可谓恰到好处。

再次是本篇新闻报道文本结构匀称得体。一篇质量上乘的作品,不光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达形式,这就涉及一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的问题。就本篇新闻报道而言,文章分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篇幅基本一致,仅靠目测看不出“厚此薄彼”的毛病。另外,文章大量采用小段落,间以大小段落混用,营造了一种参差摇曳的美感。而这种文本形式上的美感,带来的是阅读的快感,也为增强这篇报道的传播力添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猜你喜欢
眼力检察工作办案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疫情防控与检察办案“两不误”——河北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无接触”办案
眼力大搜索
考眼力
考眼力
眼力小侦探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抢钱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