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习总书记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1973年,中国有一位数学家发表了“1+2”详细论证,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成果还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这位数学家就是陈景润。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上, 100位在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其中,已故数学家陈景润被评选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不久前,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主办方诚挚地邀请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女士和他的爱子陈由伟先生出席论坛。陈由伟作为青年海归代表、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副秘书长,与在场嘉宾共同追忆了陈景润生前的科研事迹与光辉使命。他指出,所有的纪念都是为了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在青年人心里撒下科学兴邦的种子,激励年轻人勇攀科学高峰。本刊对其发言做了如下整理:
一颗赤子心,浓浓爱国情
故事要从1948年英华书院的一堂数学课说起。
那一年,时任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云先生因家事回到故乡福州,恰逢解放战争战事正酣,沈先生因此滞留福州,应母校英华书院邀请在校任教。一天,他给学生讲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200多年来,这道难题一直尚未被证明。”
一时间,课堂上沸腾了,兴奋的学生们纷纷拍着胸脯,吵着说“我们来证明此道难题”。沈先生笑了,“做成一件大事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承受很多的艰辛,甚至忍受很多的痛苦。如果轻而易举就能证明这道世界难题,无异于骑着自行车上月球。”
教室中一片哄笑,但在这群学生中间,有一个安静的孩子,他没有笑,而是默默地记下了这道数学难题和沈先生说的话。
这个孩子就是陈景润,即我的父亲。
在我父亲的成长道路上,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在这些良师益友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与华罗庚先生的师生情。1956年,父亲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他的论文,改进了华先生在堆垒素数论领域的科研成果。次年,由于得到华先生的赏识,我父亲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从事他热爱的数学研究工作。
除了对科研的执着以外,这对师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祖国无比的热爱。1946年,华先生到美国一所高校担任教授,工作生活非常优越。但是,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再也按捺不住那份深深的爱国情,毅然辞职,携家人几经周折回到了深爱着的祖国。回国途中,他写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到:“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1979年,我的父親应普林斯顿研究所邀请,作为访问学者赴美。期间,沈云先生去看望我的父亲,发现他的生活依然节俭,吃着非常简单的食物,就建议他:“你要注意营养”。但他却说,“国家现在需要外汇,我要把这些美元带回去。”回国以后,父亲将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交给了国家。
坚守着浓浓的爱国情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初心,父亲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赛跑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刻不停地奋斗,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林群院士是我父亲在厦门大学的校友、在中科院数学所单身宿舍的室友。据他回忆,一次在与我父亲的聊天中,他提及国际科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热潮,随后问到,“你有什么计划吗?”我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我要打倒维诺格拉多夫!”语气之坚定,让林院士吃惊。维诺格拉多夫是当时苏联著名数学家之一,而眼前这个内向、腼腆、平时容易紧张和害羞的人竟然有如此的自信!
1965年,在“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太勃和维诺格拉多夫,以及意大利数学家朋比利证明了“1+3”。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将这项研究纪录定格于此,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78年,徐迟先生的一篇以《哥德巴赫猜想》命名的报告文学,让陈景润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多与我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知识分子,很多当时的青年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为我父亲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勇于拼搏、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所深深鼓舞。
父亲生前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所以,2002年,在他离开的第六个年头,母亲和我做了一个决定:将父亲荣获的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中英文摘要手稿,以及以陈景润命名的小行星证书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位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忘我追求、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捐赠仪式上,我母亲说,“景润先生不仅属于我们,他更属于国家”。我想,国家博物馆是父亲所有心血和荣誉最光荣的归宿。
民族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时光飞逝。2018年12月18日,当全国人民共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时刻,我在电视机前听到父亲获得了“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这一殊荣,看到我母亲代父亲领奖时的镜头,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这一切都让我激动不已,脑海中闪现出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我留学归国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以及我想要讲给父亲听的事情。眼前的画面、心中的思绪在不停地鞭策着我:要带着报效祖国的使命继续奔跑,向前追梦。
大学期间,我从商科转入数学系,心甘情愿地学起了数学。在数学系的时光是快乐的,仿佛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父亲进行着一场跨时空交流。后来,我又到加拿大多伦多一所大学继续深造应用数学。
直到2012年,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虽没有追寻父亲的脚步,从事数学研究工作,但父亲的精神时刻影响和激励着我,特别是那份对祖国的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始终为我的成长赋能。
回想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的十年时光,我深刻体会到“越出国越爱国”这个道理。祖国的强大,让海外学子扬眉吐气,深感自豪。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在加拿大做暑期工,一早到单位,就看到员工休息室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议论赞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很多同事走过来和我握手,并献上他们的诚挚祝福“Congratulations”(祝贺)!正是因为祖国的强大,才让每一位海外学子更加有底气。
转眼间10年过去了。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一带一路”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2018年,我有幸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副秘书长,倍觉荣幸之余,也让我感受到责任之重大。在2019年这个新起点上,我会脚踏实地将自己的爱国情落实到报国行上,让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传承留学报国精神,为祖国建言献策,为民间外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