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思维下中国当代绘画发展思考

2019-03-25 08:03徐亮节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徐亮节

摘 要:十八世纪初,由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曾给西方艺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绘画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有必要通过对诗性思维的研究,重新思考价值取向、创作技法、审美特色和批评美术,由此获得对当代美术创作和发展更加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诗性思维;当代绘画;美术批评

一、诗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诗性思维作为一种原始思维,在理性思维之前,两者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形式,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学中理性思维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此意大利思想家维柯从三个方面对诗性思维进行了具体解读。

首先,诗性思维是一种凭想象来创造的思维方式。之所以选用“诗性”这个词汇,是因为在维柯看来,人类在诗歌创作中的思维方式,就是自己想要论述的方式。因为西方诗歌都是人们凭借想象创作出来的,而诗人在希腊语中就是“创造者”,所以选择了“诗性”这一词汇,强调了其是一种凭想象来创造的思维方式。其次,诗性思维以以己度物作为认知方式。所谓以己度物,就是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来想象、认知、关照和把握世界。这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人以自我为基点,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认识和把握外物;另一方面,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认识了自己。最后,诗性思维以大量的思维意象为存在和发展。思维是抽象的,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诗性思维通过象征、比喻的方式,产生大量的思维意象,并逐渐上升为可想象的、可理解类的概念。可以看出,诗性思维的提出,重新论证和丰富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对之后的哲学、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起到了深刻影响。

二、诗性思维下中国当代绘画发展思考

(一)对价值取向的明确

在维柯对诗性思维的解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艺术创作的过程和取向。即当创作者产生一种情感的、意愿的、欲望的趋向时,就会自然通过以己度物的方式去观察、体验和表现客观对象,并借助于合理的意象使主观情感和思考得到更加形象化的表达。这一点能够引发对中国当代绘画在价值取向上的思考。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当代绘画呈现出了明显的功利化和个性化倾向。功利化是指创作以市场为导向,艺术市场有何种需要,便进行何种类型的创作,置个人喜欢和觀众的接受于不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个性化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本身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却被一些创作者片面解读,认为个性化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于是竭尽所能地在题材上故弄玄虚,在符号上大做文章,直接导致了怪、乱、丑现象的出现,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如何纠正这两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呢?诗性思维理论早已对此进行了解答,即重归绘画创作的本源。针对市场化倾向,创作者应该认识到绘画创作乃是一个以已度物状态下自然的发展过程。当创作者获得情感触动后,会凭借自身的价值观、艺术修养、生活阅历等对客观对象进行考量,并通过合理的意象将其表达出来。以现实主义绘画为例,创作者凭借典型意象表现出个人认知和体验,既是个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样的作品注定是有温度、有深度的,也自然能受到市场的欢迎。针对个性化倾向,艺术创新和个性化表现,乃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和目标,但是不能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这样容易滑落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沼之中,这种状态下的个性化表现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诗性思维强调的以己度物和意象选择,乃是客观现实与作者主观情感的统一体。这既包括了艺术的独特性,也包括了艺术的文化共性,只有个性和共性相统一,才能体现出个性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作技法的革新

中国既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大变革,也没有经历过多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发展,所以在诗性思维方式上保留得更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更是有着突出的诗性特征。首先,中国绘画中的非理性因素是十分突出的。从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就可以看出,绘画可以不求再现,而是主观体验下写意表达,并没有遵循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其次,中国绘画中以己度物的意象是十分丰富的。如梅兰竹菊这四种常见的绘画意象,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了“四君子”,代表着谦虚、高洁的精神追求。再次,中国绘画善于用有意味的形式来传情达意。如留白技法,表面上看去是一片空白,但并非是真的空白,有时候是某种描绘对象,如水、天、云、雾等,有时候则与其他描绘对象形成衬托或承接的关系,获得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诗性思维与东方审美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东方审美和表现方式正是诗性思维的表现和延展。因此当代绘画,特别是由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完全可以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进行创作技法的革新。对此也是有着诸多成功例证的。如林风眠,喜欢用传统绘画中的浓淡法泼墨写意,画面中充满了烟雾迷蒙的气韵。赵无极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东方美学为思想载体,将骨法用笔用于油画创作中,虽不是具象表现,但是又分明给人以亲近和自然之感,正是源于一种诗性的力量。对于当代创作者来说,如果想从技法上进行创新,不妨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学习和借鉴,一方面,这些技法有利于作品诗意色彩的表达,是符合最本质艺术审美规律的;另一方面,可以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这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美特色的彰显

诗性思维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然而中国绘画诗性思维的彰显,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一方面,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能够为这种特色的彰显提供无穷无尽的帮助;另一方面,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创作者也必须将民族化视为重要的创作追求,体现出当代创作者的历史和文化使命感。具体来说,这种诗性思维民族特色的彰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与诗歌的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素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评价一幅画的极高标准。得益于语言文化的发达,中国有着极为丰厚的诗歌文化,诗画同源,两者都是古代文人触景生情的真情而发,是心随境转的内心真实写照,是悲天悯人的直抒胸臆,是喜上眉梢的喜悦流露。因此,当代绘画创作者应该对诗歌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研究,并重点体验诗歌是如何利用文字来传情达意,带领人们进入升华后的理想世界的。如苏天赐,除了是一位著名画家外,还是一位诗人,不仅吟诵和创作古体诗,对现代诗歌也十分钟爱。他的自叙《我站在画布面前》,就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叙述自己创作历程的,这种诗歌上的修养,使他的作品自然就带有了诗性色彩。当代理论家曹意强评价苏天赐的艺术:“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古诗宝库中为苏天赐的每一幅画找到相应的诗句。”这种诗性审美的表达,注定是地地道道中国化的。其次是意境追求。意境是东方美学的特有范畴,也可以说是诗性思维运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创作者以己度物,并采用有意味的形式将主观情感表现出来时,就会形成一个物我两忘而又物我同一的主客体契合为一的世界,也就是中国艺术中的意境。意境追求既是对诗性思维的合理运用,又能凸显作品的民族色彩。

所以对于当代创作者来说,在肯定诗性思维,追求诗性色彩的同时,还应该努力使作品呈现出民族特色,这既是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的需要,也是中国创作者对诗性思维理论发展做出的独到贡献。

(四)美术批评的支持

从十九世纪开始,在叔本华唯我主义本体论的影响下,将创作者的直觉、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观念被普遍接受,绘画也不再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的存在和展示方式,而是成为了个人主观宣泄的工具。1917年杜尚《喷泉》的展出,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文艺复兴以来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美学价值体系分崩离析,当代绘画艺术也随之丧失了最基本的审美标准。中国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美术批评的不足、批评标准的缺失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创作出了诸多佳作,并表现出了鲜明的诗性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起以诗性审美为重要标准的评价体系。从可能性来看,诗性思维和审美思维是同源的,两者都属于象思维,以感性的事物表象来表达主体的情感意愿,表明主体的审美感受。从必要性来看,在去审美化倾向愈发明显的今天,必须建立起以审美为标准的批评体系,否则绘画艺术只能朝着怪诞、无厘头的境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那些掷地有声的、真正的、纯粹的艺术批评出现,特别是将诗性审美的表达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在诗性美学的引导下,让当代绘画重归艺术,重归人文。与此同时,也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诗性思维的提出已经有前后三百年的时间,当代艺术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诗性审美自身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内涵的扩充,也成为了当务之急。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下艺术发展的特征,对理论本身进行丰富,在此基础上的美术批评,才是与时俱进,并为当代创作者所认可和接受的。

综上所述,十八世纪初维柯提出诗性思维理论,是对西方传统美学體系的一个有力补充,并直接推动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到来。对于中国绘画来说,之所以选择诗性思维作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则是因为其与中国美学在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在保证正确性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对中国当代绘画进行全新的审视,获得中西方艺术理论的双重关照。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从创作价值取向、创作技法、审美特色、美术批评进行了思考,也希望在今后的中国绘画中,有更多诗性思维的注入和体现,使作品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振复.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6,(1).

作者单位: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