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东 ,万雷 ,黄平
(1.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司法部司法鉴定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司法鉴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 200063;2.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上海 200032)
为加强我国法医学界与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同行的交流与探讨,跟进研究前沿,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于2019年5月16日—5月18日派3名代表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学会大会。以下就本次大会的会议概述、会议内容、基本情况以及与会者的总结与体会进行汇报。
此次会议为第八届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orensic Radiology and Imaging,ISFRI)年会及第十四届国际法医放射医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Radiogra⁃phers,IAFR)年会的联合会议,由夏利特(Charité)法医研究所承办。ISFRI于2011年成立于瑞士苏黎世,是国际著名的法医影像学会,由法医学虚拟解剖的创始人Michael Thali发起并成立,目前学会已有361名国际会员,来自40余个会员国。ISFRI大会每年举办一次,是目前国际法医影像学、虚拟解剖研究领域最重要、最权威、最前沿以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大会主要致力于推动各国法医放射学、影像学及虚拟解剖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并研讨重大研究课题、热点问题及前沿问题。本次大会分为专家主题报告、主题研讨会、个人口头发言及会议海报展示四部分,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在重大灾难受害者识别调查中的应用、心脏性猝死的死后影像学研究、枪弹伤、交通事故重建、法医影像深度学习、性别推断、年龄推断等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专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等近30个国家或地区的近300名专家和学者参会。主办机构夏利特医院是德国最知名的医院,拥有超过300年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历史,是举办ISFRI年会最理想的场所之一。会议为全世界的法医影像学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和支持平台,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本次会议共收到约300份论文摘要,经评选后,约120份获得大会邀请,大会的学术报告质量较高,会议中的探讨激烈、深入。司鉴院组团参与了相关专业的学术研讨,其中李正东助理研究员口头报告了死后心脏靶向造影对冠心病猝死鉴定的应用价值,万雷副研究员报道了死后心脏穿刺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最后由黄平研究员整体介绍了中国交通事故中虚拟解剖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和高度评价。会议期间,3名代表团成员还与大会主席Lars Oesterhelweg教授、副主席Natalie Adolphi教授、美国法医影像学专家Summer Decker教授、虚拟解剖创始人Michael Thali教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黄平研究员、万雷副研究员还参加了Journal of Forensic Radiology and Imaging《法医放射和影像学杂志》的编委会会议,并对杂志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通过本次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既拓宽了视野,又掌握了法医虚拟解剖的研究前沿,对国内该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医学影像学技术应用于法医学领域已有多年历史,但虚拟解剖概念从2006年才提出,而该领域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已成为法医学检验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已分化出多个研究方向。本次会议根据领域不同分设不同的主题,主要包括重大灾难受害者识别调查、心脏性猝死研究、枪弹伤研究、交通事故重建、法医影像学与深度学习、法医人类学(如性别推断、年龄推断)等内容,聚焦了虚拟解剖研究领域的趋势性和前沿性问题,本文就会议中有代表性的研究简要介绍如下。
重大灾难受害者的识别调查是近年来法医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地震、海啸等灾难过后,除了搜寻和解救幸存者,还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灾难受害者识别(disaster victim investigation,DVI),这其中涉及法医病理学、法医人类学、指纹和DNA鉴定等各种技术的应用。PMCT以其高效快速及无创检查等优点在DVI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会议上报道的研究来看,目前对灾难受害者的遗体检查通常从常规的PMCT检查开始,首先排除尸体中隐藏的爆炸物或生物性危害物,然后对完整的尸体或尸块进行检查识别(性别检查、明显的疾病、佩戴物、植入物及牙齿特征等)。如英国的Claire Robinson所述,PMCT获取的这些信息可快速出具检查报告并用于受害者信息的快速比对。荷兰的Henri de Bakker认为,PMCT较尸体解剖更易检测到烧死者的骨破裂、假裂创、肢体蜷缩及皮下气肿等,更易检测到穿透性损伤、钝性损伤及体内隐匿性异物等,是检验烧死的有力辅助手段,但因PMCT难以直接确定死亡原因及确认是否具有生活反应,故无法取代烧死尸体的尸体检验。此外,日本的Hideko Fujimoto基于CT全景图像和全景X线图像开发了“下颌指纹”对牙齿进行个体识别,研究发现,影像拍摄人员、拍摄体位及死后腐败对识别结果均有明显影响,因此该方法还有待优化。波兰的Barszcz应用开源软件(Horos、GIMP)基于颅骨骨骼特征进行面部重建,其面部重建结果有助于个体快速识别。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猝死的首要原因,是法医学鉴定中的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应用虚拟解剖技术检查和诊断心血管疾病、鉴定死亡原因是目前法医影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就此设置了讨论专题。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冠心病的研究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agatston score,AS)为热点。根据钙化积分将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分为五级:无冠状动脉疾病(0分)、轻微(1~10分)、轻度(11~100分)、中度(101~400分)和重度(>400分)。丹麦的Alexandra G.Gheorghe使用PMCT钙化积分与尸检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PMCT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的大体和组织学狭窄结果高度相关,但对中-重度管腔狭窄的区分能力不足,PMCT钙化积分可以作为死因鉴定的补充手段。意大利的Michaud研究了钙化积分与缺血性心肌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心脏性猝死案例中,存在缺血性心肌病的实验组钙化积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81.5%的患者钙化积分为0或少于100,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分并非完全分开,故PMCT钙化积分与尸检结果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意大利的Draisci等认为,心外膜脂肪含量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回顾,分析了心外膜脂肪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死后冠状动脉造影的管腔压迹及尸检所见的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发现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心室壁厚度也可用于评价心功能,瑞士的Chatzaraki等对比了PMCT、死后磁共振(postmortem magnetic resonance,PMMR)和心室壁厚度尸检测量结果,发现PMCT和PMMR的测量值明显比尸检值大,可能为心包积液干扰的影响,研究提示,在应用影像学技术测量心室壁厚度时要注意此现象。在该专题中,司鉴院李正东助理研究员报道了死后心脏靶向造影对冠心病猝死鉴定的应用价值,认为单纯应用PMCT和死后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postmortem CT angiography,PMCTA)直接诊断冠心病致心脏性猝死存在较大风险,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高,并与在场的英国专家进行了讨论;万雷副研究员报道了死后心脏穿刺对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其创新的方法给与会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死后造影技术的发展,日本Hideki Hyodoh等也考虑到PMCTA技术可能对内部器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了PMCTA后肺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PMCTA不会对肺质量产生显著影响,PMCTA检查死后血管病变及损伤的价值较高。英国的Paul Hunter认为,PMCT靶向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心脏钙化积分可用于致命性心脏事件的定量评估,更有利于确定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原因。目前,司鉴院的研究与世界同行处于同等水平,但PMCT及PMCTA在国内开展的研究与应用还不够广泛,相关技术还有大量难点问题有待解决,仅能作为法医学死因鉴定的辅助手段。
枪弹损伤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较强,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国内枪弹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研究相对不足。PMCT对于枪弹伤中的射入口、射出口、射创管等特征检测效率高,结果直观,具有很高的鉴定价值。法国的Pierre Gach等系统比较了尸检与PMCT对致命性枪弹伤的检验效果,发现两者对枪弹伤数量、射击方向、射入-射出口距离的检验结果一致,而尸检更易检出体表的射击残留物(gunshot residue,GSR),PMCT对体内的积血、积液等更为敏感,PMCT的不足之处在于采集的空间有限(如肢体完全伸展就无法和躯干一起扫描),无法有效测量弹头口径。目前针对枪弹伤的常规PMCT主要检测尸体内较大的固体金属物,而以散在的金属颗粒形式分布的GSR容易被CT的部分容积效应所掩盖。针对此问题,瑞士的Wolf Schweitzer等基于6例真实案例,应用贝叶斯模型对人体骨骼、血液、肌肉、皮肤及GSR的分布建模,并用解剖肉眼所见结果进行验证,得到了与其他研究相同的环形和锥形GSR分布模型,其提出只有在快速检测和有效的可视化前提下,PMCT才能有效应用于法医学枪弹伤的检查。法国的Arnaud Gallon等提出颅脑单一枪弹伤的法医影像学解读原则,认为法医应聚焦于射入-射出口特征、枪弹所致颅骨骨折特征、射创管特征及伴随的颅内-颅外损伤特征,并尽量给出死亡方式的建议。PMCT对于颅脑枪弹伤尸检前的损伤评估与描述具有指导作用,但无法解决金属弹头伪影的不利影响。另外,瑞士的Dominic Gascho等基于不同金属元素的特定X射线衰减特性,应用双能指数(dual energy index,DEI)识别不同金属成分的弹头,取得了很好的区分效果,该方法可为法医调查提供重要信息,特别是在因医疗风险无法取出子弹的情况下对案件的取证、侦破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事故造成的人体损伤及死亡案例数量巨大,是法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交通损伤的主要特点是致伤过程复杂、迅速,损伤分布广泛、程度严重、机制复杂,是鉴定中的难点问题。应用PMCT技术对交通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法医断口学分析(fo⁃rensic fractography)研究骨折断面形态及其与裂纹扩展的关系,通过观察骨折断口形态以判断撞击力方向和裂纹方向,有助于损伤机制的判断,但目前应用PMCT重建骨折断口还没有成熟的方法。美国Angi Christensen等基于真实的交通事故损伤PMCT数据,对骨折部位进行3D渲染,并调节环境光、镜面光、漫射光和阴影参数,观察到裂口的骨镜面(bone mirror)和停止脊(arrest ridges)等特征,用于指示裂缝扩展方向、判断力作用方向,虽然PMCT重建的断口特征细节较直接解剖观察少,但该研究认为3D重建足以判断力作用方向。波兰的Ewa Juzwik等通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分析了PMCT对不同致伤方式下腹部损伤的检测效果,发现PMCT对于腹部器官的检查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替代传统的尸体解剖。PMCT相较于常规尸检,能更有效地评估胸椎横突骨折(thoracic transverse process fracture,TTPF),但TTPF的发生频率及法医学意义尚不清楚。波兰的Borowska等研究发现,PMCT对TTPF的检出率更高,且TTPF与胸、腹部内部器官的严重损伤直接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TTPF可作为高能量损伤的评价指标。此外,TTPF显示出明显的方向性,可作为判断外力作用方向的有效指标。法国的Claire Boudinaud等通过案例回顾,认为PMCT有利于尸检前的疾病、损伤评估,尤其是创伤性骨损伤(面部、脊柱和骨盆等常规解剖难以充分暴露的部位),可以形成示范性的2D和3D图像,以指导常规解剖工作的开展,为特殊病变和损伤提供定位信息。
司鉴院黄平研究员介绍了其所在机构利用PMCT及PMCTA技术在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谋杀及其他法医学损伤案件中的应用情况,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积极讨论。同时,大会也报道了大量对交通事故中不同类型的受害者(如车内人员、车外人员等)进行跨学科的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及损伤重建,其中PMCT在交通事故的应用广泛性、事故调查的深度及多学科的交叉方面走在了前列,国内与之相比在学科交叉整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是今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向。
法医影像学技术在复杂疑难疾病诊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日本的Maiko Yoshida等评估了致死性脑出血合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案件的发生率,并与单纯脑出血致死案例的PMCT特征进行比较,发现MA组和非MA组之间仅在死者年龄、脑中线移位距离及主动脉瓣钙化体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脑血肿体积、心胸比、升主动脉周长和主动脉壁钙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PMCT检测到大量颅内出血的情况下,法医学专家应考虑到脑出血合并MA中毒的可能,尤其是死者年龄较小、中线明显偏移及主动脉瓣明显钙化的情况。波兰的Krzysztof Wozniak等对全身和靶向PMCTA技术在非创伤性死亡案例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估,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造影剂的给药方式及与死因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其进入途径有股动脉、颈动脉及脐动脉,造影剂为5%的石蜡油溶液,较完美地检查出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右心室流出道和大动脉转位、心脏破裂、动脉瘤破裂等病变,结果表明靶向PMCTA可以有效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常规尸检联合PMCTA可成为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死因鉴定金标准。澳大利亚的Chris Donnel等研究发现,对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生前使用的放射性造影剂可以漏出到基底神经节和皮质内,造成PMCT中出现双侧高密度基底神经节和脑皮质中斑片状高密度影,因此应用PMCT评估脑损伤时,应注意不要将造影的假阳性结果与出血、脑组织钙化及高血糖等因素相混淆。波兰的Jakob Heimer等报道了应用PMCT数据评估甲状软骨不对称现象,发现正常甲状软骨和不对称甲状软骨的死者之间无年龄差异,而甲状软骨不对称现象的发生率为6.2%,与陈旧性甲状软骨损伤之间显著相关,常发生于软骨左侧,且以老年男性多见。法医在解读甲状软骨不对称现象时应注意上述观点,并考虑到PMCT扫描定位时也可能造成不对称的伪像。
PMCT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其应用效率、结果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亟待研究。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医学调查员办公室(Office of the Medical Investigator,OMI)的Natalie详细报道了尸体检验和PMCT结果的双盲比较,OMI中90.1%的尸检均进行了PMCT检查,对案例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30.1%的案例的尸检方式(完全解剖、部分解剖及仅尸表检查),并对23.5%的案例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的判断产生明显影响,另外在3.3%的案例中发现了尸检中未检出的重要阳性改变。而瑞士的Garyfalia Ampanozi进行了文献荟萃和系统分析,研究了PMCT、PMMR和PMCTA技术在成人死因鉴定中的敏感性,主要评估软组织和器官改变,骨骼损伤和骨折,出血,异常空气积聚,死亡原因等,该研究包括了4 165名个体,结果显示,PMCTA对软组织和器官汇总灵敏度(pooled sensitivity)较高,PMCT联合PMMR适合于骨折的检查,PMCT联合PMMR对出血的汇总灵敏度最高,而PMCTA对死亡原因鉴定的汇总灵敏度最高。因此不同的死后尸体成像方式对于不同改变的灵敏度不同,在实际案例中法医学专家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成像方式,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虚拟解剖结果。
空气栓塞也是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德国的Lisa Schmidt研究了PMCT中体内腐败气体与空气栓塞之间的区别,发现在猪模型中腐败气体在死后25 h产生,因此,在此时间点之内检出的体内气体可以认为是空气栓塞的征象,但相应的结果还需要大量的人体样本进行验证与推广。同时该课题组发现,通过PMCT测量体内器官内的腐败气体体积的变化有助于估计尸体的死后间隔时间。由于常规尸检的空气栓塞检查手段操作复杂,且很容易得到假阴性结果,因此PMCT成为检测早产儿空气栓塞的有效工具。南非的Janette Verster等对两例高度怀疑为空气栓塞意外死亡的早产儿进行PMCT检查,在循环系统内发现大量空气(输血时的医疗意外造成),证实了静脉空气栓塞的诊断,佐证了PMCT结果的有效性和对死亡原因鉴定的重要辅助作用。
瑞士的Jakob Heimer等首次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非侵入性地检出了尸体酮体和葡萄糖含量,并将MRS测得的浓度与常规生化分析的浓度进行比较,该研究评估了20例疑似酮体和(或)葡萄糖升高的案例,提取脑脊液和玻璃体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RS对于葡萄糖和β-羟基丁酸的检测效果与常规生化分析相同,通过MRS诊断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血糖症具有可行性,该研究对死后影像学技术应用于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英国的Waltraud Baier等将micro-CT应用于缢死案例的调查,发现micro-CT能够有效识别软骨的骨折,但对软组织损伤、出血等无法识别,将常规解剖及micro-CT结合能够充分识别颈部的损伤情况。
对于常规、重复性高的尸检发现(如内部器官的体积估算和重量测量工作),如果能够在PMCT数据基础上自动分割及识别,可以节省影像阅片的时间和成本。美国的Jonathan Ford应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方法,实现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深度学习工具包(deep learning tool kit,DLTK)],并对PMCT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和体积分割,成功从腹部提取出13种器官,直接推断出不同器官的体积和质量,朝自动化器官识别、分割迈出了重要一步。
法医影像学技术在法医人类学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个人特征识别,年龄、性别、身高、面貌特征推断。但虚拟解剖技术在法医人类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大量问题有待研究,如PMCT重建的3D虚拟骨骼的细节特征用于性别推断的准确性还缺乏相应数据支持。荷兰Kerri L.Colman等基于27例尸体的PMCT数据,应用骨盆常用的骨盆形态学评分方法[Klales、欧洲人类学家研讨会(Workshop of European Anthropologists,WEA)]对虚拟骨骼和真实骨骼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对于所有Klales特征,虚拟骨骼和真实骨骼之间几乎完全一致,而对于WEA方法,5种特征中只有3种的评分一致,因此,应用Klales方法时虚拟骨骼和真实骨骼可以互换使用,对于WEA方法则不适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PMCT的样本量不足,因此有学者想到使用临床CT数据开发和测试人类学方法。Kerri L.Colman等比较了完整尸体扫描重建的骨骼模型、干燥骨骼扫描重建模型、光学扫描模型及骨骼本身的标记点测量结果,发现“临床CT”(完整尸体扫描)比光学模型大,干燥CT模型也比光学模型大,因此基于临床CT数据无法用于人类学方法的开发与测试。
性别推断是法医人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而观察骨骼特征是重要的研究手段。印度Sravan等认为胸骨容易暴露和获取,是推断性别的良好检材,通过CT测量了7种胸骨参数,发现胸骨体长度、第二肋切迹处胸骨宽度比胸骨指数能更好地预测性别。瑞士Lars Christian Ebert认为,对于残缺的股骨,可以通过统计学模型重建完整的股骨并用于法医人类学性别和身高推断,认为该统计模型的准确性已能满足法医学案件的需要。
意大利Federica Mele等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扫描30名高加索男性头部,获取了面部12个骨性标志点的软组织厚度,该数据集可用于重建面部特征,最终用于个体识别,具有成本低、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
大会上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均对本国的虚拟解剖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德国的Silke Grabherr介绍了德国法医影像学工作组(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Forensische Bildgebung,AGFB)的工作开展情况。AGFB于2014年由德国法医学会成立,主要由法医病理学家和放射医师组成,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以下项目:(1)建立了PMCT的适应证指导目录;(2)完成了反映德语国家法医学中心的法医影像学应用现状的调查报告;(3)解释法医影像技术的基础文件;(4)形成法医案例数据库(Wis⁃senschaftsbasierte Fallsammlung,WiFas),用于教学培训。该项目的成立值得国内借鉴,为中国法医影像学和虚拟解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最后,会议公布了由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学会及法医放射医师协会共同编著的Guidelines for Best Practice:Imaging for Age Estimation in the Living《活体年龄推断的影像最佳实践指南》,该指南可指导放射技师采集影像资料以推断年龄,提供了满足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即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原则)获取完整影像数据的成像模式,并兼顾了低水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适用性。该指南实用性与前瞻性强,国内研究人员、鉴定人员可在相关领域积极引进并推广适用。
通过此次参会,司鉴院3名学者与国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加强了我国法医影像学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亦为国际同行了解我国法医影像学现状及发展提供了途径。笔者对于本次会议有如下几点体会。
(1)虚拟解剖、法医影像学技术主要在欧美国家开展,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并成为尸检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各尸检中心的案例数量多、数据充分,研究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均已达较成熟水平,对于PMCT、PMCTA、年龄推断等方面均已发布了相应的操作指南,对整个法医影像学、虚拟解剖领域起到了规范和推广作用。在国内,司鉴院在虚拟解剖领域也已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紧跟国外的研究潮流,攻克了实际工作中许多难点问题,并颁布了《法医学虚拟解剖操作规程》(SF/Z JD0101003—2015),其研究和应用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国内存在开展虚拟解剖研究机构少、研究人员少,受传统思想影响解剖率低,继而导致PMCT、PMCTA的案例数过少等问题,限制了虚拟解剖技术的深入研究,这需要国内更多同行的参与,投入更多硬件和软件到法医影像学领域,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纵观整个会议,欧美的法医影像学领域的多中心、多区域合作非常紧密,反观国内的现状,法医学领域存在从事法医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分散、合作松散,对虚拟解剖的研究更是少有,而该领域技术具有效率高、数据永久保存、利于分发、微创或无创操作、后续数据处理方便(如深度学习)等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法医学实践中重要的检查手段。法医影像学总体还是交叉学科,有赖于法医病理学、临床影像学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形成联运机制才能取得快速规范的发展。通过此次参会和考察夏利特医院与夏利特法医研究所,发现其建有专门的影像室、解剖室,并配备专门的法医病理学专家、影像学专家,所在地区解剖率高,保证了虚拟解剖的大样本量,通过机构内的分工合作及多中心的协作比对,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虚拟解剖技术研究还有待系统深入,受技术原理及样本量的限制,PMCT及其相关衍生技术要成为有效的法医学鉴定辅助手段甚至独立方法,可能还需要引进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并加大案例应用、案例回顾、与常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等研究,在这些方面国内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尚有大量的创新、待完善空间,国内同行应积极建立协作组织,完全有机会实现超越式发展。
(3)虚拟解剖与深度学习的结合已逐渐成为法医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发现深度学习方法结合虚拟解剖数据可以半自动、自动地进行颅面识别,推断年龄、性别、身高等人类学信息,应用前景广阔,相关技术也可以用于损伤及疾病的诊断、损伤机制的推断,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和可能的热门方向。
(4)要追踪甚至超越国外的虚拟解剖研究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国内外交流,才能与国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提高影响力,但此次会议整个中国仅司鉴院3人参会,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影响力和科技实力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同行在此类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更多发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