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扬 王乐怡 王 祥 温永祺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机动化出行的衔接组成,也是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慢行交通在缓解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显著,已成为国内外城市交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慢行交通的发展趋势,总结国内外代表城市慢行交通的特征,为我国其他城市提出慢行交通的借鉴经验。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以步行、自行车为主体。慢行交通的地位深受机动化进程影响,在机动化未普及时仅有步行出行形式,在机动化兴起时小汽车交通逐步取代慢行交通成为主导的交通形态,后机动化时期慢行交通重新受到重视,与公共交通配合成为推崇的出行方式[1]。
欧美国家起初采取以车为本的交通规划思想,将步行和自行车空间压缩让位于小汽车交通,但随着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欧美国家开始采用慢行交通模式,为城市发展寻求绿色之路,时至今日,慢行交通与小汽车交通旗鼓相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慢行系统的重视则稍显滞后。中国曾因高比例的自行车交通分担率享誉“自行车王国”的盛名,但空前的城镇化、现代化和机动化浪潮冲击了国内自行车交通的发展,造成自行车出行难度加大、事故率增高、机非干扰加重等恶性循环状况[2]。
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内城市致力打造宜居空间,积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日渐兴起,公共自行车、绿色休闲廊道等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成为热点,如深圳、海口等城市建设慢行专用道,杭州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随着“共享经济”、“绿色出行”观念的渗透,共享出行方式受到互联网用户,尤其年轻群体的青睐。2016年下半年,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平台异军突起,中国互联网单车租赁市场呈现爆发式发展。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慢行交通在居民出行中的比例有所提高。
国外城市如巴黎、柏林、哥本哈根等在慢行交通发展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城市如杭州、深圳、海口等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慢行交通模式。通过分析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良好的典型城市,从政策、法规、设施、技术、公众教育5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经验。
慢行交通关乎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巴黎、柏林、哥本哈根、纽约政府对慢行交通持鼓励态度,其中,巴黎将自行车定位为短途出行及与公共交通接驳的交通工具,柏林积极增加自行车在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哥本哈根将自行车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纽约树立成为美国自行车友好城市的目标,荷兰政府则以自行车为本将慢行交通作为改善环境的交通政策。
深圳、厦门积极引导“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重视慢行接驳问题。杭州作为国内慢行交通发展的标杆城市,提出公共自行车骑游杭州的理念,倡导市民及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海口突出旅游城市定位,将慢行交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为休闲观光提供出行支持,带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慢行交通以步行、自行车为主,在交通出行方式中处于弱势地位。出于对慢行出行安全性的考虑,巴黎、柏林、纽约、日本等均出台了适应于慢行交通的准则或法规。巴黎明令禁止机动车进入自行车专用道;柏林政府出台相应交通法规约束自行车出行,如规定自行车安装前后灯,禁止酒后骑车和骑车通话等;骑行的纽约市民须遵守《自行车驾驶交通安全法规》,违者必罚;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未满13岁的儿童必须佩戴头盔才能骑行上路。
为了提高慢行交通便捷性,荷兰颁布相应法律,丹麦首都让自行车出行享受特权。荷兰法律规定,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先考虑自行车道,不得与自行车交通产生冲突;哥本哈根的法规允许自行车在部分单行道逆行,某些路口红灯右转等[3]。
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是慢行交通发挥效用的基础,慢行交通是接驳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只有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巴黎、柏林、纽约、哥本哈根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达,持续为自行车系统建设专用道、停车场等设施。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增设自行车高速公路以吸引国民骑行通勤。为了便于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巴黎、纽约在主要的地铁站周边密集设置公共自行车停靠点;柏林骑行线路的起终点与公共交通网络相连;阿姆斯特丹为自行车设置30公里时速限速区;埃因霍温将机动车道降级为自行车道;哥本哈根在路口为自行车划设等待区、提前停止线、蓝色过街带等,甚至为中长距离骑行通勤的市民提供自行车专用火车车厢。
东京、香港地狭人稠,在CBD等高密度开发区域多利用地上空间构建与公共交通接驳的步行系统。东京、香港的立体人行天桥网络修建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人行天桥作为商厦、办公大楼等建筑间的连接通道,将公共交通与步行系统紧密衔接,避免人车争路,在提高换乘接驳效率的同时快速疏散站点客流。
慢行交通系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影响范围广泛。对慢行交通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技术,可节约人力资源,便于城市管理者统筹。
巴黎公共自行车系统全面实行智能化管理,任一辆公共自行车均配备自助租用终端,即时可查公共自行车定位、数量及租用状态;柏林、纽约的自行车享有专用的交通信号灯,可快速通过交叉口;哥本哈根某些自行车专用道上的“绿波”技术为人称赞;柏林自行车高速公路破除交通信号灯约束,实现无阻骑行;荷兰以财政投入为支撑致力于自行车交通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杭州研发身份识别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领域,开创国内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技术先河。
引导民众环保出行观念,呼吁交通参与者低碳出行,可潜移默化提升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为了普及自行车文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巴黎在每年6月7日举办法国自行车节,柏林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柏林自行车周,纽约在每年的5月举办自行车节开展自行车比赛、畅游活动,东京自行车文化中心时而主办自行车主题的活动和演讲,荷兰街头单车涂鸦随处可见,哥本哈根定期开展骑车教育活动并举办自行车大赛,杭州设立“无车日”鼓励市民减少自驾,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组织公益骑行、专业赛事等。
通过对国内外慢行交通的发展从政策、设施、技术、法规、公众教育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虑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从慢行交通的发展思路、规则建设、规划重点、运行管理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总结经验借鉴要点。
慢行交通的发展应当以城市特点为依托,因地制宜明确慢行交通发展思路。正如哥本哈根、柏林等城市偏重于自行车慢行系统,而香港、东京则大力发展步行系统,与城市土地面积、人口密度等因素相关。旅游城市海口的海岸线资源丰富,将慢行系统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既服务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也满足外来游客的休闲出行,创造海口国际知名旅游岛形象。因此,选择适合城市特点的慢行交通模式,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方向。
慢行交通参与者多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处于弱势的交通安全状态。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地位,保障慢行交通专用路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慢行出行安全性,从而增加慢行交通吸引力。正如哥本哈根、柏林、纽约等城市针对自行车使用符合骑行习惯的交通信号灯,等待过街区域内设置站立脚蹬,为自行车出行提供最大便利。国内城市相关部门应从慢行交通参与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设置与机动车道隔离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考虑到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还应重视过街设施和交通护栏、标志、标线等交通管制设施的建设。
“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模式是治愈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病症的良方。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慢行交通模式,重点规划完善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吸引居民选择慢行与公共交通,充分发挥慢行交通灵活自主的特性。例如哥本哈根、纽约、巴黎等国外城市民众自发慢行出行,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和慢行与公交接驳的高效。
慢行交通系统一般由自行车和步行系统组成。规范化公共自行车租赁体系和完善步行系统,充分发挥自行车和步行优势,以引导慢行交通发展。国内现阶段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总量激增,服务租用量快速提升,机动车短途出行的市民和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但大量涌现的共享单车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乱停乱放、违章骑车、难于管控等诸多弊端,借鉴巴黎、杭州等城市公共自行车经验,规范的租赁服务体系可带动公共自行车的良性发展。
依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以法为界规范居民出行行为,给绿色出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正如东京、柏林等城市,均出台了针对慢行交通出行的法律法规。国内城市政府可结合实际颁布保障慢行出行的准则,如在慢行区域内严格禁止机动车通行等。
对慢行交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优化慢行交通管理系统,以科学智能手段提高慢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正如哥本哈根、柏林、纽约等城市设置自行车专用交通信号灯,杭州持续完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等。国内城市可根据市民不同时段和区域的出行情况,及时推送城市道路的路况信息,效仿国外城市在某些路段设置可智能管控的慢行专用信号灯等,引导市民合理出行。
慢行交通作为延伸的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明确国内外慢行交通的发展趋势,从最初主导的交通地位,受机动化进程影响逐渐衰落,而后再度兴起的变化。总结国内外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经验,包括合理引导慢行交通发展的政策,确保慢行出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准则或法规,完善的慢行交通设施,智能化管理慢行交通系统的技术,倡导全民参与绿色出行的公众教育。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慢行交通可借鉴国内外经验,因地制宜理清慢行交通发展思路,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有的放矢明确慢行交通规划重点,令行禁止运行管理城市慢行系统,应用推动慢行交通管理技术革新。在绿色低碳意识全面化的今天,慢行交通必不可少,国内城市如何明确慢行交通模式,如何管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需要借鉴国内外慢行城市成功的经验,也需要对城市自身特点和问题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