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勤
(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 116011)
经过百余年大发展,跨入特大城市行列的大连,在城市规模、结构、功能布局与交通体系发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高度集聚、产业蓬勃发展、机动化出行规模迅速扩大,像其他大城市一样,城市交通出现了常态化拥堵现象。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继续深入,这些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掣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破解新时代大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对促进大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发达城市半个多世纪“治堵”经历来看,最初普遍认为交通拥堵源于道路设施供给不足、建设滞后所致,因此多把建设快速路、高架桥、宽马路等作为治堵的首选。可是在不断实践中很快发现,机动车的增速及出行需求的增长,远超过道路设施供给能力与供给速度,治堵便陷入忙于修路的困境。而且进一步发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已经框定了道路资源的总量,不可能无休止的增加。因此,国际上一些发达城市开始认识到,通过道路设施的无限扩容很难从根本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如香港、新加坡、东京、伦敦等,逐渐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量,从源头上化解供需矛盾 。
城市交通本质是为人和物的移动提供优质服务,即服务人和物的各类出行需求,组织城市高效运行[1]。选择何种快速的载运工具,建设多大容量的道路设施网络,并不是交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使得公共交通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发展公共交通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各类交通方式中,公交出行是占用道路资源最省的,以小汽车出行方式对路面资源占用为1计算,则常规公交约为小汽车的1/20(各类交通方式道路资源占用情况见图1),轨道交通约为小汽车的1/90;二是发展公共交通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公共交通是机动化出行中人均碳排放量最小的,特别是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优势更为明显[2];同时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还具有准点、高效等特点。因此,新加坡、哥本哈根、库里蒂巴、东京、首尔、香港等国际城市,均把公交优先作为化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首要对策,给其它城市化解交通问题带来共识与成功经验。
图1 各类交通道路资源占用情况(图片来自百度网)
自1909年开通201路有轨电车开始,大连公交历经百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普通公交为主体,大运量轨道交通(地铁1、2号线和快轨3号线、快轨12号线,见图2)为骨架,有轨电车、无轨电车、BRT、定制公交、社区巴士、商务快线等多种制式公共交通为补充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2700多公里,公交车辆近5000台,公交专用道长达260公里;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10亿人次,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8%,位居全国前列。
图2 大连现状运营轨道交通线路走向
受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大连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凑,人口密度高,同时道路资源也十分紧张,导致道路交通出行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中南路、黄河路、长江路、山东路、迎客路、松江路、中华路等主干路上,使得主干路早晚高峰交通压力过大,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因此,为最大化地发挥道路运输能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必须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路,努力实现城市交通的集约化发展。
交通问题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破解城市交通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在突出强调坚持公交优先战略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其他基础性工作的配合与支撑,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准点、环保、高效的竞争优势[3],提高轨道交通在化解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在既有地铁1、2号线和快轨3号线、12号线基础上,加快推进地铁4、5、7号线的建设,尽快实现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增强轨道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扩大轨道交通的吸引能力,提升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二是积极倡导轨道交通导向(TOD)的城市发展模式。全面借鉴发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轨道交通沿线及主要站点周边地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综合开发策略,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用途及开发强度,推动中心区人口与功能的逐步疏解;实施“站城一体化”开发,以轨道枢纽站点为中心,打造区域中心,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三是优化常规公交网络布局,形成与地铁之间的客流喂给与协调关系。常规公交具有走向灵活、设站方便等优点,能够明显弥补轨道交通站距大、直接服务范围小的不足,加大常规公交外延发展,结合轨道站点分布对邻近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形成良好协作的一体化公共客运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完善轨道站点、公交枢纽及车站周边慢行交通环境与车站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各种步行连廊、立体过街设施等机非分离措施,强化轨道交通与周边大型建筑、居住区的便捷联系;完善各类公交站点周边指示系统、站台设施、智能化站内服务等,改善出行环境、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吸引能力。五是注重经济扛杆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经济成本在出行行为和出行方式选择中的调控作用,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居民收入水平,研究票价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六是加大鼓励“绿色出行”[4]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深入宣传“公交+步行”绿色出行的目的与意义,形成广泛社会共识。
道路系统的科学建设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化解大连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突出公交的引领作用,也要注重道路系统的科学合理建设,以及道路资源的合理分配。一是强化城市道路网络化、系统化建设,提升交通总容量和道路网络密度,实现区域交通资源的平衡发展。既要加快城市快速路网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促进城市交通长短分离、快慢分行、有序高效运行,也要加快新兴地区道路系统建设,缩小发展的不平衡;同时,要加强城区间联系道路建设,引导中心区功能向外转移和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二是加强城市道路系统的精细化建设,提高道路节点及“微循环”系统的通行能力。严格把控道路建设技术标准,合理布局道路立交,科学选择道路交叉型式,提高道路节点通行效率;加快城市支路系统建设,严格控制断头路;清理路内停车位,规范道路秩序。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道路资源分配导向。在道路交通资源分配、横断面设置以及路权分配等方面,要突出公交优先战略,按照“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公交车道、港湾式停靠站、首末站等足额配置,设置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廊道,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停车问题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对的交通难题,随着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连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有序发展。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宏观战略指导下,要统筹城市资源、政策引导、经济条件等因素,坚持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并重、阶段性与最终目标统一的思路化解城市停车问题。一是加快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优先在城市外围以及换乘需求集中的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建设换乘停车设施(P+R模式),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充分利用城市边角余地、老旧建筑动迁改造等城市建设机会,增加城市商业中心、公共中心停车泊位供给总量,缓解中心区停车压力。二是严格落实建筑物停车配建制度。按照分区分片差别化原则,严格配建停车泊位落实。坚持“一车一位”发展目标,城市公共中心新建建筑,要合理控制配建泊位,新建居住建筑,按“一户一位”的原则建设配建泊位[5],预期外的基本停车需求,应突出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三是积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停车需求。按照“路内高于路外、中心高于外围、地上高于地下”的原则,完善市场化停车价格机制,提高停车成本。严格控制中心区道路停车场设置范围和规模,强化停车秩序管理,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环境。四是注重停车设施的共享共建。充分利用居住、办公、商业等各类停车特征的差异性,实现停车泊位共享,提升停车泊位的使用率,减少停车泊位的建设总量。
追本溯源,统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特别是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布局,对疏解中心区交通出行压力和实现交通需求空间平衡影响很大。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外围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转变,按照“组团式”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中华路-大连北站-朱棋路、梭鱼湾等城市副中心,香炉礁、马栏广场、七贤岭-凌水、大东沟、辛寨子等城市片区中心建设,合理引导老城区人口及就业岗位逐步向外疏解,促进城市内外地区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持续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和职住分离问题,要努力实现城市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强化功能组团的综合开发与集约化利用,注重功能组团内部职住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功能组团内部职住平衡,减少长距离、钟摆式交通出行需求;加大中心区以外地区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降低对中心区公共服务的过度依赖。
整合多元化交通信息服务,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和平台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建立涵盖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机动车、停车场等信息采集网络与平台;汇聚整合行业基础数据、监管数据、营运数据,推进交通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借力互联网技术,提升交通智慧化设施建设和管控水平,引领交通组织管理转型升级;加强道路流量、车辆运行、路口监测等信息采集及交通事故、乱停乱放、交通拥堵等异常事件检测与监控,实现快速处理;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一体化、多模式、覆盖全出行链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出行信息的发布动态化、方式多元化、服务全程化等。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常规公交出行条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开发模式,核心目的是通过综合施策强化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突显公共交通的引领作用,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集约化发展与交通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发达城市良好的交通运行状况正是得益于其强大、发达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都无一例外的保持着极高的公交出行分担率,倡导公交出行、绿色出行,将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