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 张桦森
(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四川 广元 628000)
急性阑尾炎属于常见多发疾病,诱发原因较多,临床以局限性麦氏点压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表现[1],疾病诊断以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观察等为主,基本可诊断疾病,但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明显,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延误疾病治疗。本文旨在研究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我院83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此次研究(2017年6月12日—2018年7月30日),男女之比为48:35,年龄最大67岁,最小23岁,平均(39.42±3.56)岁。患者均表现出一定恶心、腹痛等等症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此次研究。
对照组:使用超声诊断仪,以3.5MHz为凸型探头频率,7~10MHz为线阵高频探头频率,选择仰卧位,先采取全腹扫查,针对明显疼痛区域重点扫查,高频探头扫查可疑部位,记录结果。
观察组:使用64排CT扫描仪,以膈肌顶至盆底为扫描范围,行CT平扫,之后予以增强扫描,操作前,口服600毫升2%泛影葡胺水溶液,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参数为准直3mm,FOV350,350mAs,120kV,完成扫描后,工作站处理图像,以0.68mm为重建厚度,根据实际需求,多平面重建,窗位60HU、窗宽360HU,测量、总结。
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
观察两组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分析急性阑尾炎CT征象。
准确性及灵敏度属于计数资料,借助卡方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在检查结果方面,对照组诊断准确性为71.08%[(14+45)/83],灵敏度为72.58%(45/62),特异性66.67%(14/21);观察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分别为95.18%[(20+59)/83]、95.16%(59/62),特异性为95.24%(20/21)。
两组数据相比,观察组指标更高,P<0.05,具体数据如表所列。
表 对比两组检查符合情况(n,%)
CT直接征象显示,阑尾增粗、增大,直径平均(11.70±0.33)cm,阑尾壁增厚,均超过3毫米,腔内可见积液、结石等。
CT间接征象方面,阑尾周围炎可见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出现炎性包块、脓肿,回盲部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出现3例阑尾穿孔,回盲部存在游离气体影。
此次研究发现,相比常规超声组,观察组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均更高,分别为95.18%、95.16%,差异显著(P<0.05),漏诊、误诊风险低。分析急性阑尾炎CT征象,阑尾增粗、增大,且阑尾壁增厚,腔内可见积液、结石等,另外,阑尾周围炎可见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出现炎性包块、脓肿,回盲部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部分存在游离气体影。
阑尾呈迂曲状,一旦出现炎性反应,表现出水肿、充血、坏死等,局部组织则会出现明显差异性表现,使用影像学检查有一定难度[2-3],本文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效果显著,此技术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较快,且容积数据有各向同性,这也利于图像连续性保证,于任意平面重建成像分辨率均较高,能够显示阑尾大小、周围脂肪间隙、空间走行等,大大减少漏诊风险,对阑尾行不同角度观察,尤其是针对腹部脂肪不多,无异位阑尾、阑尾周围炎等患者十分有效,便于手术前了解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阑尾表现为蚯蚓状[4-5],通常无法在同一平面显示,观察组所用技术则可避免此问题,利于准确识别阑尾,准确诊断疾病,避免误诊等事件,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阑尾炎通常是因阑尾管阻塞所致,炎性反应可累及阑尾远端,部分患者会出现阑尾穿孔,这会影响曲面成像,阑尾与周围密度相接近,无法确定阑尾轨迹,故而,诊断时采取MPR图像及轴位图像可明确疾病。实际过程中,右下腹、盆腔病变均会导致下腹疼痛等类似急性阑尾炎症状,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有效检出阑尾异常表现,明确病位,在检出并发症、病程发展方面,效果显著,为疾病治疗提供影像学基础。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中,临床价值较高,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更高,便于临床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降低漏诊、误诊风险,避免延误病情,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