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忠 福建省惠安县紫山镇畜牧兽医站 福建惠安 362100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呈报动物疫病,中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2]。该病最早发现于非洲,并因此而得名。非洲猪瘟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软蜱叮咬等途径传播,受感染的家猪、野猪和软蜱、病死猪的血液、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家猪和欧亚野猪为高度易感宿主,且无明显的品种、性别和日龄差异[3]。发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耳尖、前后肢等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脏、胃肠黏膜出血,脾脏充血肿大,可达正常的3~5倍。该病病程短,病死率高达100%,一旦暴发,难以有效根治,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确认发生以来,非洲猪瘟先后在非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4]。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报道确认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其后短短几个月,疫病已经蔓延至国内28个省份,疫点多达111个,其中包括福建省莆田、三明、南平各1例。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非洲猪瘟疫区,疫病的流行水平与家猪的放养、活动范围以及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与否有密切的关联[5]。2018年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八条禁令》,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强化关键措施落实[6]。虽然目前惠安县辖区内未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但一旦外来疫情传入或扩散蔓延,不仅会给本地区养猪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非洲猪瘟传播扩散特点以及惠安地区生猪养殖现状,提出几点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以期为本地区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之一,在大部分地区家家都离不开猪肉,惠安县亦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惠安县居民的猪肉产品占肉类消费总量的70%以上。惠安县的猪肉供应主要来源于本地生猪养殖。过去几年,随着生猪养殖污染问题的突显和生猪产业发展的需要,惠安县生猪养殖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从一户饲养2~5头的传统家庭散养模式逐渐发展为小型规模化养殖模式。以紫山镇为例,据统计,2015年全镇小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有近百家,每家养殖量一般为80~120头,这种养殖模式成为该镇的主要生猪养殖模式。就惠安县全县来说,特别是山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不成规模的生猪散养户,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或山地。笔者多年来在走访调研惠安县各镇的生猪散养户时,发现农村生猪散养户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养殖场地卫生条件差 农村生猪散养户在进行生猪养殖时,猪圈一般都建在家门口或邻近空地,场地采光条件差,通风不良,且大部分未建设与养殖量相匹配的沼气池或三级化粪池等粪便处理设施。
1.2 饲养不科学,食物来源不卫生 大部分农村生猪散养户对生猪的喂养仍停留在利用家里的剩菜剩饭阶段,饲料随意调配,不注意营养成分搭配。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外地养殖户纷纷转入惠安黄塘、紫山、辋川等地山区或偏远地方进行生猪养殖,这类养猪场除养殖设施简陋以外,往往利用饭店餐馆的餐厨剩余物如泔水等喂养。这些剩余物中不仅掺杂有烟头、酒水等各种垃圾,并且被运送到生猪散养户手里时往往已经过数小时,极易滋生大量病原菌。
1.3 防疫意识薄弱 农村生猪散养户缺乏生猪养殖的相关科学知识和生猪疫病防控技术,科学养殖、防疫意识薄弱,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较低,养殖过程中很少主动采取一些防疫措施。虽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都组织集中强制免疫,但是部分生猪散养场户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个别散养场户出现排斥抵触情况。这些生猪散养场户往往在生猪出现病症之后才急于求医,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为避免经济损失,甚至将患猪直接销售或屠宰。且生猪病死后不经深埋而随意抛弃路边、林间或溪流,从而引发“路抛”、“河漂”、“海漂”事件,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由于当前农村生猪散养户普遍存在养殖条件较差、饲养员防疫意识淡薄、养猪防疫技术缺乏等问题,生猪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在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高发的关键时期,生猪存在极易感染发病的风险。该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非洲猪瘟的传播特点,提出几点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
2.1 做好养殖场地环境卫生和出入管控 研究结果显示,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有囊膜,对脂溶剂敏感[7],因此要选用敏感的消毒剂包括洗涤剂、3%邻苯基苯酚、0.8%烧碱、次氯酸、戊二醛、碘消毒剂等。散养户应对圈舍地面、食槽、墙壁等定期消毒。加强养殖场地物料、人员、车辆等出入管控,物料进入之前必须经过消毒,常用的方式包括雾化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其中雾化消毒优于臭氧消毒优于紫外线消毒,因此要求生猪散养户在猪场门口、进出通道安装消毒设施,配备雾化消毒剂,任何进场物料均需经严格消毒才可进入。禁止运载生猪、饲料的外来车辆进入猪场,若猪场内部车辆需要外出,需要清洗消毒并在消毒区停放24 h后才能返回场区,并再次进行清洗消毒。其他工具也应加强定期冲洗消毒,以杀灭潜在的传染源。
2.2 杜绝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 泔水等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发生的前21起非洲猪瘟疫情中,有62%疫情与饲喂餐厨剩余物有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发生疫情省份和疫情相邻省份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8]。为了有效防范非洲猪瘟,农村生猪散养户应杜绝用泔水、未经处理的残羹剩菜等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饭店、餐馆、机关和企业食堂等餐厨剩余物的去向监管,严防流入农村生猪散养户。同时要采取双头并进,加强对农村生猪散养户的生猪喂养食物来源的监管。一旦发现使用泔水等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切实做到从食物源头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
2.3 做好有害生物的消灭、控制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9],生猪散养户应加强对软蜱等寄生虫的防控,除了按照猪场常规的驱虫程序定期饲喂驱虫药以外,应对猪群进行体表驱虫药的喷淋,做好体内、体表驱虫。鸟类的飞行极有可能将非洲猪瘟病毒从一个猪场携带进入另一个猪场,因此猪场应考虑全场安装防鸟网,也可在生产区内安装驱鸟器,对麻雀等飞鸟进行驱赶。开展灭鼠行动,建议采取捕鼠笼、粘鼠板等物理方法和灭鼠药等化学方法相结合,注意对灭鼠药饵投放地段定期巡查,及时将捕获的老鼠收集深埋处理。除此之外,还应对猪场容易滋生蚊蝇的区域进行灭蚊、灭蝇。
2.4 加强疫病预防宣传教育 针对农村生猪散养户相对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对非洲猪瘟不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广泛开展非洲猪瘟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宣讲,张贴《非洲猪瘟防控明白纸》、宣传挂图等,强化对生猪养殖、经营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做好非洲猪瘟的应急演练工作,当出现疑似非洲猪瘟致死的病例时,生猪散养户应及时上报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疫情排查,不得私自掩埋病死猪,以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出现确诊病例后,必须及时划定疫区,并对疫区内可能受感染的生猪群体进行全面扑杀并作深埋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要引导好生猪散养户加强生猪饲养管理,按照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防疫工作,做好生猪出栏前的产地检疫申报,禁止屠宰经营者等非饲养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场内部,切实增强生猪散养户自身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5 加强生猪屠宰、调运等监管 在加强对农村生猪散养户宣传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生猪屠宰经营者等的引导和监管,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期间对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的相关管理规定,落实生猪运载车辆备案制度,严格开展运输环节两证查检和验证查物工作,严格落实屠宰环节的检测、屠宰检疫、车辆消毒等措施。同时要强化联防联控,根据非洲猪瘟防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联合市场监管、城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全面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情况督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重点要关注动物检疫人员是否存在违规出证、隔山开证等失职渎职行为。要加强生猪外调贩运户的调运监管,讲清当前的疫情形势和国家的具体规定,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严防外来动物疫情传入本地区。
目前,我国对动物疫病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而预防措施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免疫接种,其次是消毒、隔离等综合防控措施。鉴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及相应治疗技术,因此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生猪散养户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落后、防疫意识淡薄、预测和防控能力不足、场地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极易成为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或扩散蔓延的突破点。这对于基层兽医管理部门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也对当前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机制要求我们必须对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策略进行大转变。同时,这也是迅速提升兽医工作者技术水平,提高养殖、经营从业者职业素质和落实生猪养殖、贩运、屠宰等经营者防疫主体责任的良好机会。当前,疫情正在时刻检查着我们疫病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全社会各阶层应该携手共进,打好这场非洲猪瘟疫情的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