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10)
师范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依然是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的未来人才培养服务。一个国家的教师群体素质决定着这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因此师范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群体,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直接决定着他们在将来工作中的发展走向和敬业程度。[1]职业认同感作为师范生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必备素质。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也就是要在心理上培养他们热爱教育行业、热爱教师岗位的情怀,让师范生能够从心理上真正热爱教师行业,从而能够在毕业后爱岗敬业,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范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高尚的职业,需要教师去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作为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还是相对肤浅的。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更多地是从自己身边的老师身上获取的感性认识,而对教师职业的本质和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还有所欠缺。而在大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中,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价值有一些阐释,若与学生以往的认识有所偏差,[2]就会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迷茫和困惑。在这一方面,需要学校方面在课程中渗透、融入教师职业的大量有关知识,使学生们能够对于教师职业产生心理上的高度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教师职业、爱上教育行业,从而奠定将来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基础。
而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于教育工作的不了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教师行业难免有许多偏见。比如有的人认为,教师一年有两个假期、一个周上不了几节课,工作台轻松;教师在外头开班各种辅导班大挣外快;教师没有责任心,把教育工作中的许多事都推给了家长……更有甚者,紧紧抓住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极端例子大肆宣扬、制造负面消息,影响教师形象,比如个别学校个别老师粗暴地体罚学生,个别老师收受家长红包等等,往往被媒体和社会放大传播,带来很恶劣的影响。对于师范生来说,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行业就会遇到这些充满偏见的言论,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在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教育时,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教师本身也是普通人,难免会犯错误;不过犯错误的教师是极少数的,代表不了广大的教师群体。同时也要为在校师范生灌输师德师风教育,让师范生在入职以前就认识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个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哪些事情是违背师德师风的。从而让师范生从心理上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对于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同时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教师们而言,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承受到很大的压力,受到很多人的误解,这一点非常普遍。比如以前的教师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于淘气的学生往往采取体罚的形式来进行教育。还有的老师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往往采用重复抄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办法来强制学生去学习。从今天的教育观念来看,这些做法明显是和现代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尤其是现在一般家庭只有一个独生儿子或者女儿,在家里被视为珍宝,以前认为是教育孩子的惯常做法,在今天则往往被家长认为是侵犯人权、妨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随着小家庭模式社会的进一步稳固和定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也往往会成为家长诟病之处,会被认为是学校不教育而把责任推给了家庭、推给了家长。但是在学校班容量大、教师管理跟不上的时候,又被家长责难为不负责任。教师工作就是这样,往往在付出大量心血的同时带来的是社会和家长的种种不理解。在校师范生将来肯定会面对这样的职业环境,他们在校学习期间虽然不会接受到如此真实的教育环境,但是需要在读期间就通过课程讲授和课外活动以及实践实训的环节让他们了解,并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抵抗外界重压的能力。
因此关注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贯穿教师伟大、教育重要、教育行业光荣的理念,让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充满敬畏之心,能够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面对将来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并非净土,教师职业也会有各种误解和曲解,也会有许多委屈和不平,让师范生能够在校期间正确看待这些负面信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以一种担当务实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
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思想境界。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是整个民族素质提升的希望所在。在校的师范生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关系到将来的大中小学生们是否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应该对师范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关注,让他们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和谐包容的环境下成长、学习,使他们在就读期间就养成身心健康的良好风貌。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把性格当中阳光、开朗、向上、进取的一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够以一种不断进取、默默奉献、倾情付出的精神风貌去传道受业解惑,真正胜任教师工作。当前社会中,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社会上沉渣泛起,对于在校的师范生来说,也难免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等。对于师范生来说,这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潮客观存在,多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些影响,甚至不排除其中一些学生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感染。这就要求师范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注重师范生的身心健康,以教育事业的伟大使命和奉献精有神去武装师范生的头脑,使他们能够在各种社会错误思潮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健康本色。
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师范生将会面临着非常神圣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这项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但是不管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业务工作都是最基础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德智体美的教育活动都是以教师的业务能力为基础的。如果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去成长,拥有一个开开心心去学知识长知识的童年,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也是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研究,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会对学生的一生有帮助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事半功倍。”[3]但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是需要师范生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才得以实现的。在许多人看来,大学所学的专业到毕业就业之后,未必能够用得上,未必能够学以致用。但是对于广大示范生来说,不存在这种问题。师范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在将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往往是严格对口的。不仅在校期间需要扎实学习,而且在毕业之后还要通过各种继续教育的途径巩固提高、不断学习前沿知识。不管将来如何发展,只要从事了教师工作,那么在校期间的良好基础都是将来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障。
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未来的学生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仍处于成长阶段,尤其是在求学过程中,任务主要是学习,接触社会比较少。在学生的世界里,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和家长了。那么在学生眼里,家长和老师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眼中,老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老师的一言一行被学生们看在眼里,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他们看待世界、认识外界的方法存在欠缺,那么将会多一批一批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势必会对将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鉴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必须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的评价和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会影响个体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4]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培养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自豪感应从树立“教育伟大、教师光荣”的理念开始。师范生对于师范工作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从高考完毕懵懵懂懂填报师范专业开始,直到对师范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较低。“十余年的学生生涯使师范生自认为对教师职业已经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实际上,很多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硬性标准、隐性要求、待遇地位以及改革动向等都缺乏清晰整体的把握,认知仅停留在经验性、片面性的肤浅层面。”[5]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大学期间接收的教育非常重要,这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师范生来说在大学就读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树立“教育伟大、教师光荣”的理念。从古往今来的教育发展脉络中,梳理、论证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谈起,以古今中外著名的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感受教育工作的光荣,让师范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重要,从而真正热爱教师这一行业,愿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培养师范生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视为一种倾情奉献的职业。古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现在都用来赞颂教师和教育工作。教书育人的工作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的有用人才,是为了提升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但是教师本身却是落寞和孤独的,甚至是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扛在肩上,责任大而不为人们所注意,甚至很多时候不为人们所理解。这就需要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教学实践实训等环节充分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根本任务、神圣使命,在就读期间充分体会教师职业的苦与乐,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将来在工作中积极投入、努力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争取在校期间成为经得起考验的好学生,毕业之后成为经得起检验的好老师。
培养师范生不断适应教育形势新变化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七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教育工作也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形势。师范生一旦从事教育工作,就可能在将来的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内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目标、任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在教育形式的新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适应这种新变化,才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来。同时,因为教育形势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时随时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在学习阶段师范生就应该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勇于在日常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并进行及时补充跟进,借机锻炼自己自我学习的能力,以便将来进入社会以后能够适应教育形式变化的现实需要。
在师范教育界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基础在于教师,没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就没有合格的教育水平。师范生作为国家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全民素质提升的重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范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整体素质,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因此对于师范生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感的关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才培养的大事,对于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