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对国家的科研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1],世界各国对此都高度重视。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等政策虽已确立分类评价的原则要求,但由于可操作性、执行力度上的不足,正确的评价导向尚未完全形成。自2008年开始,我国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SCI论文发表国[2]。2012-2016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为124.5万篇,比之前的5年(62.2万篇)翻了1倍[2],但是创新指数排名却仍在世界20左右徘徊[3](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位列17名,首次进入前20名),科研规模、论文数量的成倍增长并未伴随创新能力的相应提高。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5],然而,由于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科研评价中的“SCI崇拜”并未彻底扭转,反而随着教育部建设“双一流”学科中对“ESI”学科评级的依赖,又导致高校对SCI的新一轮追逐。
国内有较多文献通过SCI论文产出评价基金资助项目和人才计划的绩效[6-7],但鲜有对同一项目国内发文与国际发文情况进行比较的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国内外发文情况,旨在通过我国高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和人才计划的论文流向,及其对我国科学研究的多方面影响,揭示建立我国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紧迫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是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设立的,旨在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于2016 年开始立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资助的一项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科技计划项目分析评价系统建设”(ZD2018-09)显示,截至 2018 年 11 月 30 日,“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立项公示 98 项,2016-2018年累计发表SCI论文6 460篇[6]。
我们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该计划同时段发表的中文论文,检索策略为:主题=“纳米”合并基金模糊检索“国家重点研发”,时间限定为2016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获得数据536篇(包括博硕士论文及会议论文)(表1)。中文检索以保证查全为目标,未进行文献类型区分。
数据显示,“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实施3年间,92.34%的论文都发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在国内的论文仅为7.66%。
该专项6 460篇SCI论文分布在 612 种期刊上,其中发表100 篇以上的期刊有 14 种,累计发表论文2451篇[6],属于中国的期刊仅有NANORESEArCH1种 (102篇)。
表1 2016-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发表的SCI论文与中文论文数
“百人计划”是我国1994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人才资助计划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刘云等分析了我国高端科技人才资助的论文产出情况,其中2008-2015 年,我国百人计划资助者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共11 280篇[7]。
我们利用中国知网检索了同时间段该计划资助的中文论文,检索策略为:基金=“百人”(模糊检索),用筛选功能限定: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数据3 176篇(含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等)。中文检索以保证查全为目标,未进行论文类型的区分。
结果显示,2008-2015 年,我国百人计划资助者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占全部论文的78.03%;中文论文3 176篇,占全部论文的21.97%,百人计划发表的SCI论文是其发表中文论文的3.55倍。
近年来,唯SCI导向对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利影响已被很多科学家诟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高端人才计划SCI论文的高占比,更说明其后果严重。
论文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考核指标之一[6],“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该专项90%以上的原创性成果都发表在SCI收录期刊,对核心、关键科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取得了哪些突破、有什么创新和进展?国人基本无法通过母语文献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人统计了1998-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A+及A的11所高校在其领域排名前3的期刊《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发文情况,发现自2012-2013年起,发文量呈断崖式下降[8]。
可见优秀稿件外流是普遍现象。“纳米科技”专项以及高端人才计划的论文统计数据表明,获得基金资助层次越高,人才计划越高端,成果的SCI论文比例就越高。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则被冷落,导致我国学术传播土壤贫瘠,中文学术期刊发展举步维艰。国家在科技研发领域的高投入,并未带来国内学术交流应有的繁荣和质量提升。我国SCI论文数量的提升,是以枯竭、弱化国内学术交流平台为代价的。
在唯SCI导向下,我国优质的原创性成果首选外刊。有研究显示,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标注基金资助的大约有 65%~70%[9-10]。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548种英文学术期刊[11],这些英文期刊也纷纷“借船出海”加入国外期刊数据库平台,以期获得更多的海外传播和引用,提升影响因子,最终被SCI收录。
本土期刊几乎被自己的高端学术共同体抛弃,无论传播质量还是效率,都无法与外刊竞争。优质学术资源缺乏,又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对SCI和英文期刊高度依赖,由此使SCI等西方数据库出版商形成了资源与价格的双重垄断优势,涨价无可避免,而我方除了接受没有议价能力。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为例,在服务用户数不变的情况下,其订购的Elsevier 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2015-2017年3年价格增长21.82%,订购的SCI数据库价格增长24.51%(表2)。
表2 2015-2017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订购的Elsevier和SCI数据库价格变化(/万元)
由于价格昂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除了大型科研院所和高校有能力购买,普通研究所、医院、企业的科研人员和读者很难获得和使用。
数据显示,我国读者对英文期刊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中文刊。
根据《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我们比较了植物学报、科学通报2组学术期刊中英文期刊的利用率(表3)。其中,Web即年下载率中文《植物学报》是同名英文版的14.6倍;对应的总下载量是后者的2.6倍。中文《科学通报》与其同名英文刊SCIENCEBULLETIN的差异则更加明显,下载率和下载量分别是后者的11.6倍和12.5倍。
英文期刊篇均下载频次远远低于同学科领域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说明英文刊在我国读者中的文献利用率、传播效率低。 国外优质原创研究成果难以获取,我国自己的最新和原创成果纷纷投往国外英文期刊,资源获得难和语言障碍双重困难,加大了我国大部分读者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知识鸿沟,使我们的科研人员、医生、工程师群体、普通民众与领先世界、原创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渐行渐远。
表3 2018年同学科中英文期刊利用率比较
注:1.CSC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3.SCI (2018)收录期刊
重大项目的立项与成果评审事关国运、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 “纳米科技”专项及“百人计划”等高端研发计划绝对高比例的SCI论文流向,说明SCI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12]。事实上,之前科研领域各种人才的选拔、任用,也很大程度上依赖SCI论文、影响因子、引用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与奖励。
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不惜动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扶持和推进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以主导和影响产业及技术发展。科研领域唯SCI的评价导向无异于交出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逐渐偏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方向[13]。
SCI 数据库从 2008 年7 月开始对论文的基金资助信息进行标注,开辟了从基金投入分析论文产出的视角[7]。
我国发表的SCI论文中,有基金资助的达65%~70%,高端资助项目的SCI论文产出比例更高。借助知识发现工具,就可以通过SCI数据库、专利数据库、Elsevier全文数据库等,精准分析和全面把握我国科研战略布局、科技实力、核心技术、材料能源及高科技人才储备等情况。这些信息对国家战略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
科研人员在哪里发表学术成果,本应根据学科特点、论文水平、目标读者等自愿选择。但科研管理部门为引导科研工作者发表SCI论文,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机制[14-15],包括按SCI分区(1、2、3区)分等级奖励[16],某大学实施SCI期刊分区的学术论文奖励制度后,2006-2016年10年间SCI论文数量增长6倍有余[12];某医院实行论文绩效奖励措施后,从 2013年到2017 年,SCI论文增幅 达350%[16]。
SCI 收录期刊影响因子乘以 1 万元的奖励规格是普遍现象,发表CNS等顶刊则有更高奖励,导致科研人员对期刊影响因子十分关注,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预测期刊未来影响因子的论文[17]。浙江大学的案例研究发现,其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并不是由于引进了更多“高水平”学者,而是因为激励制度产生了效果,奖励政策是决定论文数量和质量(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18]。
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成为衡量学者能力、价值、地位的标志,为了获得认可,发表SCI论文就成为科研人员不得不的选择。发表SCI论文实质上是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人员的强制性要求。
因此,迎合西方期刊标准,追随“国际前沿”与“国际热点”研究方向,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追求,而科学研究为国家服务的宗旨、国家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则被弱化。这种不问科学研究实际贡献,唯SCI论文、唯影响因子的奖励方式,造成科技界人心浮躁,急于求成,追求热点与短平快的研究,出现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就不可避免。
美国《科学》系列杂志第21任主编、化学家Holden Thorp在2019年就职时说:“我认为科学新闻和科学研究都是国家财富,能够被邀请管理这些资源,为国家和世界服务,我感到非常荣幸。”[19]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高端人才计划的研究成果毫无疑义是国家财富,应该首先服务国家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术交流国际化的目的是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学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应该是建立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双向交流,既要有学术成果的输出,也要有学术成果的流入,要特别重视科技成果的首发权和自主权。
当前我国优质稿件外流,优秀科研成果首发SCI期刊,是SCI奖励政策驱动的结果。那些在学术不端榜单中经常出现的单位,往往是SCI导向最为严重、奖励力度最大的单位。
为此,首先要叫停各种唯SCI导向的奖励政策和人才政策,去除论文发表中的功利因素,还科技人员自主选择发表期刊的权利,给本土中文期刊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使我国的科研人员和民众能够看到更多中文发表的研究成果。科技论文作为新知识的重要载体,需要广泛的传播和交流,才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为改变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国家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相关列政策,如《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5]《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20]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有了顶层设计,还需要科研管理部门、情报研究机构及科学家共同携手,构建具有操作性强的科学、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期刊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1],与科技强国密不可分,因此不能止步于刊发论文,要以过硬的质量为基础,立足于对行业内外产生影响。能承担这一使命的,必然是本国期刊。
为维护我国学术成果特别是重大原创成果的首发权、自主权和信息安全,掌握科技话语权,一是要鼓励国内最优秀的科技成果在本国期刊发表,使国人能及时分享最新成果;二是要加快建设国家和行业层面的OA(开放获取)平台,让优秀的学术成果能够即时展示并接受同行的评议与质疑,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三是要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群,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期刊精品;四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科学素养的编辑人才,能够有效识别最具创新性的原创成果[2],进而凝聚学科资源,使知识得到有序、高效、精准的传播。
近20年来,SCI导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研究成果流向,最近几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又被其衍生产品ESI指标裹挟,这种“无SCI不优秀”的评价体系,迷茫了科学研究的初心,催生了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交出了科技领域最为重要的话语权,是需要理智对待、叫停和扭转的时候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明确科学研究首先为国家和人民需求服务的导向,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并能落地执行的评价体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