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溟慧
亲爱的小星星,阅读暑假合刊是不是很過瘾?太多的“放胆作文大赛获奖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天马行空的想象,妙趣缤纷的记事,惟妙惟肖的写人;语言的传神诙谐,体例的创意尝试,视角的转换跳跃,观察的细致入微,情感的真挚流淌,无不让人拍手点赞。值得学习借鉴的实在太多了,今天于老师只带小星星们将目光聚焦到“对比”。
段中对比
段中对比指运用对比的句子,是“小对比”,应用极广。
你看,唐诗中有对比: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看,宋词中有对比: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你看,名句中有对比: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如醴。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比描写是个天使,它友好地帮助我们描写任何事物。
课文《桂林山水》中的对比让人记忆深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通过对比突出桂林的山水,读者会从对比中感受到描写对象的独特和鲜明。
《一夜的工作》是写周总理工作辛苦,生活简朴。“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设备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饮食却非常简单:“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总理的品格。
于老师写玉米糖的“甜”,也运用了对比句:“它比香蕉的甜更甘饴,不腻;又比巧克力的甜清浅,不烈。含一颗玉米糖,翦一段小时光,春风在脸上催开一朵笑靥,满足便在双眸中涵泳漾开。”
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江河湖海,人物动物等等,随时都可以用对比来增强描写对象的表现力。
构篇对比
构篇对比指运用对比手法整体构篇,是“大对比”。它能加强作文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还记得《骆驼和羊》那篇童话吧,全文采用多重对比:①有语言的对比:“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②有方法的对比:吃高树上的树叶和钻又窄又矮的门。③有哲理的对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P30《完美小孩》就采用了对比构篇,全文重要的两个大段分别描写了两种极端表现。
完美小孩的完美学习。“上语文课,我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句子分析就跟教材没两样。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文体样样精通……数学课上,圆锥、圆柱的体积、表面积,鸽巢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次元方程的解决过程,无一不会……”
完美小孩的尖酸冷漠。“当我的好朋友在问她同桌,她的新球鞋好不好看时,我却站在一个完美小孩的角度说:‘出乎意料地丑。……过年时吃年夜饭,爷爷奶奶高兴地给我夹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完美小孩不屑地说道……”
P36《pH=7最珍贵》,pH<7是酸性,pH>7是碱性,pH=7是中性,我的pH恰恰等于7。“那一天我下定了决心,要加入‘碱派,做个勤劳、善良的人。这不,班级里搞黑板报,我立马拿起粉笔凑上去帮忙……不过‘碱派同学上课都马马虎虎的,这种随便的态度却又让我受不了……”“一个下午的奋斗又开始了,我要成为像‘酸派同学那样认真细致的人。于是下午的每一节课我都踊跃发言,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道题。……但我又十分讨厌‘酸派同学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的作风,于是我放弃了。”
全文的核心段落主要是对比了“碱”派、“酸”派的特点和我追求两派的做法,在对比中我感受到两派的优点与不足,同学们也感受到我pH=7的可贵,更加认清了学习和做人的方向。
构篇对比要突出内容的对比。《有这样一个小村庄》通过写过去的村庄和后来的村庄的对比,突出环保主题。《二十年后回家乡》用现在的家乡与二十年后的家乡作对比,突出变迁主题。《大瀑布的葬礼》写了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汹涌雄奇和后来的水流枯竭的对比,突出爱护地球的主题。
对比构篇写人,人的过去和后来的对比,人在人前和人后的对比,人在家中和外边的对比,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人不同表现的对比……都可以突出人的“品”与“性”。
对比构篇写景物,这里和那里,过去和现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不同季节的不同,不同心情的不同……都可以通过对比突出“特点”与“情感”。
对比构篇写事,过去和现在,不同地域不同呈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都可以通过对比突出“主旨”与“事理”。
对比计主要是两方的比较,但如果有需要,三方的比较也不是不行哟。小星星们,有没有兴趣采用对比计写一篇和寒假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