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林
本文摭拾刘邦、朱元璋、李自成三人,予以分析。
刘邦,江苏沛县人,秦末亭长。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引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秦亡。在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刘邦、项羽为了争夺皇位,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大战72次,小战40次,开始时是屡战屡败,甚至自己的父亲、妻儿都保不住。后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扭转不利局面,最后集中优势兵力(50万)与项羽(不足10万)决战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垓下会战,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慷慨悲歌,以一曲霸王别姬终了,带800骑突出重围,到达今安徽和县时,仅余28骑,再遭5000汉兵包围,他将28骑分为4队,鼓动他们作最后拼杀,四面突围。他在斩杀100多名汉军将士后,想到当年自己率8000江东子弟起兵击秦,如今无一生还,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放弃重整旗鼓,在把乌骓马赠予乌江亭长后,返身杀入汉军阵中,连续杀死数百汉军后,自刎乌江。当年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叱咤风云,驰骋沙场,曾为灭秦建立不朽功勋的一代英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他悲剧性的一生,令人扼腕叹息!而刘邦却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制高点,称汉高祖,成为汉王朝的开创者。
刘邦取天下后,在洛阳南宫置酒庆贺,大宴群臣,在与臣下探讨自己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同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同擒)也。”
刘邦所列举的这三个人,颇具代表性:张良善于运筹帷幄,是谋略型的人才(犹如后世的诸葛亮、刘基);萧何长于管理,使刘邦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韩信带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军事统帅型的人才。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人都是那时不可多得的一世之雄。
刘邦虽只列举了这三个人,但在刘邦的阵营中,人才济济:谋士陈平乃游客,不仅有与嫂子私通的嫌疑,还有贪污行为;吕后的妹夫樊哙是杀狗的屠夫,大将周勃是吹鼓手,基本没文化;将军灌婴是布贩子,大将彭越是强盗,英布是囚犯,谋士娄敬是车夫(定都长安的提出者),另一重要谋士郦食其是说客……说明刘邦是不拘一格用人的,只要有本领我就用。英雄不问出处。所以,后世对刘邦君臣有一个说法叫“布衣将相”,即都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用今天的话说是来自草根阶层。这批人文化不高,却非常了解民情和社会,并且认准了目标就干到底,不屈不挠。正是刘邦的不拘一格用人,使得自己在与项羽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做到了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对刘邦说:我们两个人单斗,以免生灵涂炭。刘邦却说,我与你斗智不斗力。项羽一怒之下一箭射中刘邦胸部。然而,最终还是败于刘邦,乌江自刎。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祖籍江苏盱眙。盱眙现辟有明祖陵,为风景旅游地。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他是中国历史上家庭出身最好的皇帝,放过牛、要过饭、做过和尚,九代赤贫,因为穷,连起名字的资格都没有,父叫朱五四,母叫陈四娘,自己叫朱重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活命才勉强参加元末红巾军,经过15年的打拼,于1368年正月在应天(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做了皇帝,成了开国君主明太祖。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举夺得天下,也绝不是偶然的。这里仅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朱元璋交待将领们说,你们每到一地,一定要去拜访当地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将他们请来。龙凤三年(1357年)朱元璋的军队打下徽州(辖今安徽黄山、歙县、休宁、绩溪),统兵将领邓愈听说当地有一大儒朱升,立即造访,并将其推荐给朱元璋。朱升向朱元璋贡献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广积粮——重视发展生产;缓称王——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以免树大招风。他立即采纳,作为指导夺取政权的策略。
打到浙江时,访得“浙东四贤”:宋濂、刘基、叶琛、章溢。朱元璋立即将他们请到应天,在自己住宅的西边盖了一座名叫“礼贤馆”的高档宾馆,将他们安置在里面。刘基曾一再拒绝,不肯出山,朱元璋三番五次去请,热情地对他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这四人中的刘基是一位战略家,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如推背图、烧饼歌,当然大多不可信。刘基到了金陵后,遂向朱元璋贡献一策:“士诚自守虏不足,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向中原,王业可成也。”这是统一中国的全面战略,刘基以寥寥数语将其概括表述出来,足以显示他的战略智慧之高,堪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朱元璋完全听从他的意见,分灭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元都)三阶段,终于实现全国统一。在经略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几乎每到一地都不忘礼请知识分子。他的礼贤下士在当时让他确实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可以列出几十位。正是在这批人的同心协力下,朱元璋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红巾军九夫长,成长为一代领袖,夺取了天下。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生于1606年。小时候放过羊,后在驿站当马卒,负责照看马卒。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从驿站失业后,于1629年参加起义,逐渐成为领袖。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亡。然而,仅仅42天后,即4月29日晚,李自成就兵败退出北京,并于次年五月初二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兵败被杀。时年39岁。
李自成两个多月从陕西就打进北京,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可为什么又很快失败了呢?而且是兵败如山倒,望风溃退。前后仅仅一年一个月,百万大军烟消云散,地地道道的天翻地覆两重天。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失误所致。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造反的热情,得到百姓的拥护,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当时老百姓中流传:“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老百姓高兴啊!可是,我们想一想,占领北京,不收税,百万大军喝西北风?组建政府,不要管理经费?于是,只能是一边照旧征税,一边让手下第一大将刘宗敏主持一项工作——追赃助饷。先是将三品以上官员严刑拷打,追赃助饷,后降至七品,京城3000多名官员无一幸免。与此同时,凡是李自成军队控制的地区,皆实行追赃助饷。据记载,仅北京一地,追到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连同周边地区,不完全的统计约有7000万两,这相当于明王朝近两年的国家税收。这是典型的政策失误。这一举措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失信于民。前面宣传“均田免粮”,老百姓高兴地唱“闯王来了不纳粮”,其实并没有这么去实践,既未给百姓分田,也没有给老百姓免粮,使得李自成政权在全国民众面前丧失公信力。
二是追赃助饷,打击一大片。将所有旧官员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以贪官污吏将其收监拷掠,没有区分,就没有政策。虽然获取了大量财富,解了经费问题的燃眉之急,却将这批人与他们的亲友全部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此事传出后,一个直接恶果是明地方政府官员全部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农民军——投降了也没有好果子吃。打进北京最需要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壮大自己的力量,稳定人心,减少反抗的力量。可此举的结果是恰好相反。过宽的打击面使得新政权失去了社会精英的支持。而各地的明朝地方政府纷纷自发地与农民军为敌,以捍卫自己的身家性命。
三是金钱产生巨大诱惑力,队伍迅速腐化。从山沟沟里猛然进入繁华的大城市,使农民军面临着新的考验,尤其是对各级领袖的考验。白花花的银两堆积如山,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无不借机中饱私囊,“囊中多者五六百金,少者亦二三百金”。弄到钱了,赶快回去买地当地主去了:“一头牛二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军纪大坏,军心大懈,而民心也同时大失。当吴三桂投降清军,大家了无斗志,清军从旁袭击,李自成只能是兵败如山倒——从山海关退到北京,随后是一路败退,1645年4月,兵亡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从打进北京城推翻大明王朝,到兵败退出北京城,最后被杀害于九宫山,前后仅一年多一点时间,令人唏嘘不已。
声色犬马腐蚀了革命斗志。在追赃助饷的过程中,不少将帅利用权力霸占官员的妇眷。贵族妇女婀娜身姿,早让这些农民军按捺不住了,于是,以“各戚畹妇女给配”,将贵族家眷作为战利品分配,自然美丑不等、老少不均。时人记载:“某偶得其少且美者,不胜欣欣,抱之马上,夸示同侣。偶遇一丑媪,携扶而行,亦无奈何。”更有甚者去强奸民女。如此恶行,结果是单个的农民军担心被居民所杀而不敢出营了,只能集体行动。据文献记载,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李过等,呼莲子胡同优伶、娈童各数十,分佐酒,高踞几上,环而歌舞。喜则劳以大钱,怒即杀之”。最典型的莫过于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使得本欲投降的吴三桂一怒之下降清。正如史家、诗人吴梅村所云:“冲冠一怒为红颜。”
尽管李自成个人品德进城前较好,可政策造成的失误不是个人品德好可以扭转的,李自成的失败也就无可挽回了。而李自成之所以没有能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重要原因是他缺乏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的帮助。他队伍中不乏战场的勇将,却没有能够为其谋划全局的良士。唯有一个李岩,鹤立鸡群,成为另类,在这批文盲的起义队伍中遭到猜忌被冤杀。
以上三位,刘邦是秦的亭长,无产业,是体制外的胥徒,连政府小吏都算不上,朱元璋是放牛娃,李自成是马卒。所以,这三人都是草根阶层出身的,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的领导和创业经历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人才是创业的无价之宝。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重用优秀人才是一个集团兴旺发达的重要资本,它可以使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所以,毛泽东也吸取历史经验,知道没有知识分子参与,中国革命也是成功不了的,毛泽东写于1939年《壮大我们的力量》中,就提出大力发展知识分子入党。单位要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而且,集团的战略、发展、方针政策,都是要人去执行的,没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与能力者,就可能是效率低下,甚至无效。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说:“政治路线是要靠组织路线去保证的。”两位领袖的说法是一致的:只有人才才能保障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政策和策略是集团成功的生命。不为眼前小利所惑,而要从大处着眼,即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李自成集团的失败是典型例子。毛泽东之所以告诫全党同志,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进城后务必戒骄戒躁,就是一种对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为此,他让党的干部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集团取胜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朱升、刘基对朱元璋的进言如此,其实,楚汉之争中,刘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韩信拜将后,与刘邦有一段对话,很说明问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这段对话有重要意义,韩信要迫使刘邦自认不如项羽,以此破除其心理障碍,使其能有诚意接受客观评估。
信再拜贺曰:“唯信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和颜悦色),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音丸,削去棱角;挖、刻之意)敝,忍不能予(印章都摸坏了还舍不得给),此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根据他本人追随项羽时的经验,指出项羽在性格上有两大弱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因此不可能成大业。于是,再指出项羽在大战略(政策)上所犯之错误:“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违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简言之,项羽犯了四大错误:一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二是不遵义帝之约,使诸侯不平。三是诸侯学其样,各自王其地,不听指挥。四是行为残暴,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项羽有以上四大错误,所以,其强易弱。基于上述分析,韩信就提出打倒项羽的战略构思。
战略总构想是“反其道”而行之。一是任用天下人才,二是以城邑封功臣,三是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简言之,就是要从多方面利用政治、经济、心理(“四面楚歌”)等因素,以瓦解楚军而使其崩溃。
此后,刘邦即按照此战略行事,终成大业。所以,集团取胜必须高度重视战略。
决定集团胜负的关键是“智”而非“力”。刘邦、韩信、朱元璋都是以智慧取胜,而非以力取胜,李自成、洪秀全皆企图以力取胜,上百万的大军所向披靡。刘邦、韩信从未达到过如此之多的军队。项羽开始是以40万大军对刘邦的10万人马,而朱元璋起初人马更少,仅千人而已。在大战略领域中,“智”远比“力”重要。这是我们从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启迪。工作的创新主要依靠的是“智”,而非蛮干。
要善于经营根据地。本文所析三人,刘邦、朱元璋的根据地经营得相当成功——刘邦有关中,朱元璋有江南,这就使他们夺取政权有了牢靠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