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林
悲情华沙
在波兰华沙旅行,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悲”字。
马克思曾经对波兰民族抱有极大的同情,并把对待波兰的态度看作是衡量一些国家革命强度和生命力的“寒暑表”。过去在书上看到这段话很难理解。到波兰实地来走一走有了切身感受,才能体会到马克思见解的深刻性。
“波兰”在斯拉夫语中是“平原之国”的意思,它绝大部分国土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气候温和,适宜农牧业的发展。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波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裕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国。那时候,它的东面有沙皇俄国(包括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面有普鲁士(即现在的德国),南面有奥地利(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当时被奥地利侵占)。
波兰在历史上曾经几度辉煌。11世纪初,它曾向东扩张,占领了今天的乌克兰及其首都基辅。15至16世纪,“波兰的黄金时期”国土面积包括了今天的立陶宛。17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攻入欧洲心脏地带,包围了维也纳,波兰统帅索别斯基率领大军打败土耳其人,解了维也纳之围,被称为“挽救了欧洲文明的胜利”。随着18世纪波兰的衰落,1772年、1793年、1795年波兰三次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刚恢复了国家的独立,1939年德国又以入侵波兰开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到华沙参观,首先是看王宫及老城广场。王宫前立有华沙的标志性建筑齐格蒙登纪念柱,柱上的塑像是波兰国王齐格蒙登三世,他于1569年将波兰首都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王宫旁边有华沙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圣约翰教堂。教堂葬有波兰最伟大的作家显克微支,他的长篇小说《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展现了17世纪波兰反抗外来入侵的历史,而另一部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使他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显克微支对鲁迅先生走上文学道路有很大影响,后来经鲁迅先生的介绍和推荐,显克微支及其作品也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老城广场中心则立有华沙“美人鱼”的铜像。她一手持剑,一手持盾,表现的也是一种戒备和战斗的心态,与丹麦哥本哈根悠然自得的美人鱼雕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王宫、纪念柱、圣约翰教堂和美人鱼是华沙的标志,在各种纪念邮票中代表和象征华沙。可惜在德国入侵和占领期间,它们完全被炸毁成为一片废墟,希特勒甚至扬言“把华沙从地球上永远抹掉”。战后,人们找来各种老照片和历史绘画,按照原貌全部将其恢复重建。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完全靠恢复重建入选的历史文化遗产。
离开老城广场,我们去参观华沙军人教堂。这是一座专门为祭奠国家烈士和战争英灵设立的教堂。展厅中的碑铭有许多是纪念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英烈,但也有一块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卡廷森林事件”。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苏军也同时从东部向波兰推进。苏联进攻的理由,是为了夺回建国初期十四国武装干涉时期被波兰侵占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土,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则是为了将苏德之间的第一道防线向西推,拓展自己的战略回旋余地。在进攻中,苏军俘虏了大批波兰官兵。后来苏联将两万多名战俘秘密处决,其中有四千名官兵被杀害于卡廷森林。德军入侵苏联后发现了这批尸骨,大肆对外宣传,苏联则坚称这是德国人所为。直到1990年以后,苏联政府才公开承认,对卡廷森林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俄罗斯公开了卡廷事件的全部历史档案文件。至此,似乎这一段悲情的历史可以画一个句号了。可惜,就在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率代表团一行88人前往俄罗斯悼念卡廷事件遇难者,由于天降大雾,飞机又坚持强行降落,致使机毁人亡,机上96人无一生还。死者几乎囊括了波兰党政军的精英。事后,坠机事故的葬礼同样在华沙军人教堂举行。教堂的陈列品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悲情故事。
从华沙军人教堂出来,我们去参观华沙起义纪念碑。这同样也是一个令人扼腕唏嘘的悲情故事。1944年,苏军推进到了战前波兰边界地区。流亡到英国的波兰臨时政府下令举行华沙起义,以赶在苏联红军进攻波兰之前解放华沙。起义的战斗于8月1日打响,持续了63天,起义军民伤亡18万人,华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城区成为一片废墟,最后以悲情的失败而告终。两个月以后,苏联红军解放了华沙。
事后,流亡政府指责苏军隔岸观火,没有对华沙起义的军民施以援手,并声称派往苏军的联络人员被扣留。而当时苏军的前线指挥官朱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明确指出,从来没有人来联系支援华沙起义的事情。看来,这个历史悬案的解决,还有待于更多的历史档案材料的解密。沙皇俄国曾三次参与瓜分波兰,波兰在历史上也曾攻占过基辅,进攻过苏联,两个民族积怨很深,互不信任,波兰人肯定不愿意让苏联红军来解放华沙;另一方面,苏联也不希望有一个亲西方的波兰政府在华沙掌权。双方这种政治上的算计,牺牲的却是苦难的华沙老百姓。
在华沙起义纪念碑悲壮的烈士雕塑前,我想起恩格斯在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演说中的一句名言:“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冷战及冷战结束后的历史,都一再地证明了这个论断的真理性。
伦敦上空的鹰
在英国伦敦参观期间,我们来到不列颠战役纪念碑前,纪念这场二战中的重要战役。不列颠之战,指1940年7月至1941年5月,英国空军反击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空中进攻的战役。
1940年6月德军占领西欧大陆后,希特勒寄希望于英国投降。但丘吉尔坚定地表示:“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陆地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第一步空中轰炸海上封锁,第二步登陆占领。
空中进攻战役于7月10日拉开帷幕,德军投入作战飞机2400架,英军仅有战斗机700架,轰炸机500架,明显处于劣势。但英国飞机制造能力较强,并有新发明的雷达,防空能力大为提高。
英军主要指挥官为空军歼击航空兵司令道丁空军上将和海岸航空兵司令道格拉斯中将。这是战争史上第一场完全由空战展开的战争。英军王牌飞行员弗兰克·凯里上校在二战爆发时就参加了对德作战,到法国战役结束,他已击落了9架敌机。在不列颠之战中他驾驶飓风战机参加战斗,最多一天进行过6场战斗,击落4架德军轰炸机,随后他也被击落负伤。他的最终战绩是击落25架敌机。著名的无脚飞行英雄道格拉斯·巴德尔少校,1931年在飞行事故中失去双腿,8年后重上蓝天,担任第222歼击机中队长。在不列颠空战中,第222中队击落敌机152架,己方损失30架,巴德尔本人击落22架。德国王牌飞行员阿道夫·加兰特在二战中共击落敌机104架,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将军。在不列颠之战中,他担任第26航空团团长,1941年8月9日在法国上空击落巴德尔的座机,这才发现巴德尔是一名无脚飞行员,加兰特立即下令开辟安全航道,让英军空投巴德尔的假肢。
在不列颠空战最艰难的时刻,丘吉尔下令让轰炸航空兵司令波特尔中将轰炸柏林。希特勒被激怒,命令德军放弃攻击军事目标,转为轰炸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也成为德军轰炸的目标。我们在伦敦旅行时专门去看过圣保罗大教堂。德军对平民的狂轰滥炸不仅没有让英国人民屈服,反而给英国空军以喘息之机,得以重新集结力量,继续战斗。10月12日,鉴于德国空军的严重损失,希特勒下令推迟“海狮”计划。四个月中,英军共击落敌机1733架,己方损失915架,军民死伤14.7万人。
为掩饰德军下一步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德军继续轰炸伦敦等城市,11月14日夜袭考文垂,使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直到1941年5月德军进攻苏联前夕,才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不列颠之战宣告结束。
丘吉尔对不列颠之战英军飞行员的功勋评价说:“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这么多的人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
距离莫斯科35公里!
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莫斯科保卫战35公里处纪念碑。当时,这里是一个叫红波利亚纳的居民点。现在,这里属于莫斯科西北郊小镇希姆基。它处于莫斯科市中心通往谢列格捷沃机场的必经之路上。
纪念碑由三个巨大的反坦克钢铁拒马组成。拒马,是一种用型钢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杆件交叉连接而成的移动式筑城障碍物,分为反步兵拒马和反坦克拒马。纪念碑上写着:“最后一刻,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
莫斯科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最重要、最著名的伟大战役之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集中了180万兵力,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妄图一举拿下莫斯科。而苏军由朱可夫大将指挥的三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677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
1941年12月2日,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的一个侦察营抵近红波利亚纳,3日攻占了这个莫斯科城郊小镇,这里距莫斯科红场0公里处只有35公里。德军士兵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尖顶。这是德军第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
1942年意大利占领法国地区发行了一枚邮票:法西斯军队已从望远镜中看到莫斯科。这是第一次在邮票上反映德军逼近莫斯科的历史事件。1961年,为纪念莫斯科保卫战20周年,苏联发行了一枚邮票,图右下有一个路标:“距离莫斯科35公里”。1991年马绍尔群岛发行纪念二战50周年系列邮票之一“德军进攻莫斯科”,也采用了德军士兵在望远镜中眺望莫斯科的图案。在这枚邮票的边纸上,引用了当时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罗佐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希特勒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唯一方法就是看照片。”
在莫斯科会战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把电话打到了负责莫斯科西北防御的第16集团军指挥所,斯大林问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你是否知道,德国部队出现在红波利亚纳地区?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击退他们?请注意,有情报说,敌人企图在该地区用大口径炮轰击莫斯科!”
罗科索夫斯基惊叹斯大林的情报及时准确,汇报了自己的反击计划,并提出了增加兵力的要求。
斯大林答道:“你必须在明天日落前肃清那里的敌人,我们马上设法给你加强兵力,祝你成功,再见!”
12月8日,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得到加强的第16集团军向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经过一天激战,将德军逐出,重新占领了红波利亚纳。这里成为德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苏军集中四个方面军兵力发起总攻,向西推进100至350公里。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这是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重大失败,宣告希特勒闪击战计划的破产。
正如35公里纪念碑碑文所示:“前线始于此,胜利见于此!”
倾听珍珠港的诉说
我们从美国旧金山飞往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瓦胡岛,到达时间是20点,加上美国西部时间与这里有三个小时的时差,实际上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大家都困得不行,一进酒店就抓紧时间休息。
第二天早晨,我突然想到,今天是星期天。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也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
在我当新兵的时候,我的连长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在进行战备教育时说:“作为一个军人,必须常备不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星期天也不能松懈。日军偷袭珍珠港就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
这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我成为一名军官之后,研读了关于偷袭珍珠港的战例,证明我的老连长所言不虚,日军偷袭选在星期天早晨,完全不是什么巧合。
当时日军派了一名少尉军官吉川猛夫化名潜入夏威夷,侦察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在回答日本军令部提出的91个问题时,其中就有这样的问答:
问:“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一般情况下,美军通常在星期几往珍珠港停泊的军舰最多?”
答:“星期日。”
根据这样的情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定下决心,下达了“攀登新高山1208”的命令,即在日本时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向珍珠港发起攻击。
关于日军偷袭珍珠港,我看过多种版本的战史和亲历者回忆录,也看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和故事片。在这个星期天的早晨,一幅幅画面一起涌进我的脑海,唤醒了我的全部记忆。
早餐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一次环岛精品游。从迷人的威基基海滩出发,一直向东,绕过钻石山,看两山之间有如双臂环抱、非常适宜深潜的恐龙湾,再向北到马卡普观景台看近海岸风景如画的珊瑚礁兔子岛,然后调头沿61号公路向西,便到了著名的迎风口观景台。
迎风口果然名不虚传,大风吹得人站都站不住。据地质学家研究,瓦胡岛形成于400万年前,由西部的怀阿纳埃火山和东部的科奥劳火山喷发形成。现在,两座高山峻岭护卫着中部的低地,挡住了凌厉的海风,环抱着中间的天然深水港珍珠港。迎风口在东部的科奥劳岭两座尖峰之间,这里形成了一道最窄处约4公里宽的喇叭形谷地,海风便拥挤着从这里通过,一年四季大风不断,“迎风口”由此得名。
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810年,卡美哈美哈一世国王正是在这里把敌方军队驱赶到三百米高的悬崖边上,从而赢得了控制瓦胡岛的决定性胜利。而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这里也正是一条重要的攻击路线。
我站在迎风口向北眺望,70多年前在230海里外的大洋上,正集结着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我看过日军航空队指挥官渊田美津雄中佐的回忆录,当年他亲率183架战斗机、鱼雷攻击机和轰炸机,于七点四十分,从岛的西侧穿过怀阿奈埃和科奥劳两山之间的谷地,向珍珠港发起了第一波攻击。1个小时之后,171架日军飞机正是从岛的东侧迎风口这4公里谷地中间穿过,展开了对珍珠港的第二波突袭。
大风摇动树枝刷刷作响,我仿佛看见顺风而下的是成群结队的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
从大风口继续西行,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珍珠港。
珍珠港现在仍然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军港,其主体部分是保密的,对游客开放的仅仅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很小一部分。
旅行车驶近军港附近,我们看到了整齐排列的银色储油罐和港湾里海军修造厂的船坞。与历史地图对照,它们似乎仍然保留在当年的原址上。
后人总结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几处败笔,首先在于碰巧美军的航空母舰一艘也不在港内,这为美军日后在中途岛的反击埋下了伏笔。但从战术上讲,日军未能攻击美军油库和船坞这绝对是一个重大失误,否则美军的损失会更大,恢复元气会更慢。据战史记载,日军指挥官南云中一正是忌惮未受到打击的美军航空母舰前来报复,才下令取消了计划中的第三次攻击波,使美军的油库和船坞逃过一劫。
进入珍珠港纪念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耀眼的白色建筑,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亚利桑那号是一艘排水量达四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当时正满载弹药整装待发。很不幸在日军第一波攻击中,它就被一颗炸弹击中了弹药库,爆炸起火后当场沉没,共1177名官兵阵亡。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军阵亡的2400多名官兵中,约有一半是这艘军舰的成员。现在这艘军舰的残骸仍沉在水下原来的位置上,美国政府在军舰上方横向加盖了这座白色的纪念馆,形成了一个十字架,用以纪念战死的英灵。亚利桑那舰纪念馆的正对面,是“波芬号”潜艇博物馆。这艘潜艇被称为“珍珠港复仇者号”,它在二战期间击沉了44艘敌军船只。
“波芬号”潜艇的旁边有一座介绍珍珠港事件的展览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详实地向观众介绍了珍珠港事件的始末及其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我想起了一位与珍珠港事件有关的中国人,他就是当时中国的驻美大使胡适。
当时,在美国国内有一种姑息和放纵日本侵略的孤立主义势力,主张对日妥协。当美方与日方谈判的特使赫尔向胡适通报美方拟采取的这一政策时,平时温文尔雅的胡适愤怒了,对日妥协实际上是出卖了正在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他四处奔走,八方游说,立即求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痛陈利害。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对日妥协的政策。
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日,罗斯福约见胡适,正式通知他美国绝对不会对日本妥协。他说:“可是从此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事的可能,可能发生在菲律宾及关岛等处。”胡适离开白宫,刚刚回到使馆,就接到了罗斯福的电话:“胡适,方才接到电话,日本海军已经猛烈地袭击了珍珠港。”
所以,珍珠港并不是一个与中国人无关痛痒的地方。太平洋战争爆发,改变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局面。
在展览馆的门口,我遇见了一位头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水兵船形帽、身着夏威夷花衬衣的美国老兵,他叫埃弗雷特·海兰,是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者工作人员,已经有89岁高龄了。
他1923年3月17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附近的斯坦福市。1940年11月,17岁时他加入了美国海军,曾在圣迭戈海军无线电学校受训,毕业后在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上担任一名三级报务員。宾夕法尼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四万吨,是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战列舰。这种型号的战列舰一共造了两艘,另一艘就是亚利桑那号。
1941年12月7日,宾夕法尼亚号正在海军船厂的一号船坞维修。据渊田美津雄回忆,日军第一攻击波发现宾夕法尼亚号停在船坞里,无法进行鱼雷攻击,只得放弃。而从“迎风口”过来的第二攻击波山田昌平大尉发现金梅尔海军上将的旗舰似乎没有受到破坏,于是带领他的中队攻击了这艘军舰。
埃弗雷特·海兰告诉我,他当时正在自己的战位上负责维修遭到破坏的无线电天线,这时日军飞机投掷的航空炸弹在他附近爆炸,他身负重伤,差一点就要了他的命。负伤后他一直难以相信所发生的一切,直到十几天以后的圣诞节,他的心情才渐渐得以平复。
9个月后,他伤愈归队,被派到“孟菲斯号”轻巡洋舰继续服役,参加战斗,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因为他在珍珠港战斗中的表现,他被美国政府授予“紫心勋章”。紫心勋章,是世界上仍在颁发的历史最悠久的军事荣誉,是一种向普通士兵颁发的勋章,于1782年8月7日由华盛顿将军设立,专门授予在作战中负伤的军人,因而成为一种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在美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战后,海兰成为一名教师一直到退休。1995年,72岁的他,成为珍珠港纪念馆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每天向成千上万的游客介绍1941年12月7日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告诉我,他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孙女安娜·玛利亚。她1996年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成为美国海军的一员,他作为爷爷感到无比欣慰。
我为老人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所感动,提出和老人合影留念,老人很高兴,他把这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他还送给我一张他17岁时穿水兵服的照片,那应该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一年前。
在亚利桑那纪念馆的旁边,停靠着另一艘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是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的旗舰,参加了从1943年到1945年攻占日本岛屿的历次战役。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这艘军舰的甲板上向盟军正式签署了投降书,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同时签字的有苏、美、英、中等各战胜国代表,代表中国政府签字的是当时的军令部部长徐永昌。
纪念馆特意把它和亚利桑那号并排放在一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艘水下残骸代表了国耻和国殇,一艘水上战舰代表了胜利和荣耀。
当然,“密苏里号”所象征的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共同的胜利,包括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伟大光荣的胜利。
在大堡礁追忆珊瑚海大海战
我们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住的诺富特酒店离码头不远,团友们步行就到了“枪鱼”船坞4号码头,登上“大猫”号双体游船去参观珊瑚海大堡礁的格林岛。
珊瑚海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属于南太平洋,其最深处达9147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珊瑚海海水清澈,水下光线充足,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点缀在澄澈的碧水中,呈现出绮丽的景色。而分布于珊瑚海中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它纵贯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绵延2000多公里,共有2900多个岛礁。1981年,大堡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船行约1小时,到达格林岛。格林岛是距离凯恩斯最近的一个大堡礁岛屿,成为旅游者参观的首选。它也是大堡礁2900个岛礁中唯一一个拥有热带雨林的珊瑚岛,“格林岛”的中文意思就是“绿岛”。当地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是翁亚米族,他们称格林岛为“狩猎灵魂之地”。
登岛之后,我们换乘玻璃底船观鱼。大堡礁珊瑚海域有1500多种鱼,4000多种软体动物,360种硬珊瑚,以及各种各样的海绵、海葵、海生蠕虫和甲壳动物。我们透过船底玻璃和清澈的海水,先是看到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珊瑚:有的像铺开的荷叶,有的像绽放的牡丹和菊花;有的像葡萄,有的像枇杷;有的像树枝,有的像鹿角;有的像人脑,有的像蜂巢。如同传说中的海底龙宫将无数珍宝堆积在一起,真是琳琅满目,大放异彩,令人叹为观止。赞叹间鱼来了,一米长的大鱼,一条,两条,许多条,无数条!仿佛是一支大鱼的军队。仔细看来,大鱼有两种,多数是隆头鱼,也有几条是鲯鳅鱼。隆头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珊瑚海中的肉食性鱼类,头部高高隆起,长有尖利的牙齿,相貌凶狠,具有攻击性。鲯鳅鱼侧面看像包公包龙图的铡刀,所以俗称“鬼头刀”。它也是一种肉食性鱼类,生性狡猾,游速很快,号称“水下狐狸”。一群色彩艳丽的雀鲷游了过来,大鱼们刚要发起进攻,雀鲷立即以灵巧的动作钻进珊瑚丛躲藏起来。雀鲷长10厘米左右,身材娇小,非常漂亮,它的胸鳍可以来回摇摆,像船橹一样控制身体的姿态和游动的方向,在珊瑚丛中出入自由,成为它们自我保护的秘密武器。
突然,有团友惊叫:“大鱼上来了!”不知什么原因,一大群隆头鱼挤出海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隆起的额头和尖利的牙齿,那种百鱼争跃的场面,真是蔚为壮观。
经历了激动人心的海底世界梦幻之旅,我们放轻松下来,环格林岛悠闲漫步。什么游乐项目也不玩,什么参观景点也不看,趟着洁白的大堡礁沙滩,吹着温柔的珊瑚海海风,悠闲就是一种诗意。
路过海滨浴场,湛蓝湛蓝的珊瑚海实在让人心痒痒。我跃入海中畅游,朝着正东方向。海天一色,极目远望,把我带进追忆的冥想。70年前,那一片海域正是当年珊瑚海大海战的战场。
1942年春,日军占领东南亚广大地区后,决定向西南太平洋推进,企图夺取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岛,切断美国通往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日军第4舰队翔鹤号、瑞鹤号航母及祥凤号轻型航母编队,分别向珊瑚海进发。美国海军约克敦号、列克星敦号航母编队前往阻击。日军在格林岛的东北方向,而美军在正东方向。
5月3日,日军登陆图拉吉岛,并派飞机轰炸了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约克敦号航母舰载机袭击图拉吉岛附近日军舰队,击沉驱逐舰1艘和数艘小型舰船。7日,日军舰载机击沉美軍驱逐舰和油船各1艘,美军舰载机击沉祥凤号轻型航母。8日,双方航母编队出动舰载机群展开激战,日军翔鹤号航母中弹失去作战能力,瑞鹤号航母逃离战场;美军列克星敦号航母中弹沉没,约克敦号被击伤。美军损失飞机70架,日军损失飞机100架。
珊瑚海大海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双方海军舰艇不见面、完全依靠舰载机作战的海战,美军虽然损失了列克星敦号航母,但日军被迫停止进攻莫尔兹比港,日军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无法立即得到补充,为后来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我是年轻时学习战史时第一次听说珊瑚海的,年老时作为旅游者第一次来到珊瑚海,尽管离当年的战场还很远,年轻时学过的东西还是一下子从脑海里涌出来,海风中仿佛还能闻到当年战场的硝烟。
烟波浩渺巴拉顿
旅行车从克罗地亚入境匈牙利,算是重返申根国家,边 防警察找了司机菲利普的一点小麻烦。等我们到达黑维斯酒店,已是深夜时分,我来不及多想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起床,才发现我们住的酒店非常漂亮,有一个圆形的温泉浴池,酒店的标志绘有一朵荷花。我问我们旅行团的“政委”董军娅,酒店叫什么名字?她说,从字面上翻译,应该叫荷花酒店或者莲花酒店。我想起2003年匈牙利发行过一枚纪念邮票图案就是黑维兹莲花酒店,莫非我们住进了邮票里?我走出去一看,酒店的外观果然与邮票上一模一样,在一片河池里,还发现了有盛开的荷花。
“黑维兹”在匈牙利语中就是“热水”的意思,这里有欧洲最大的温泉湖,是匈牙利著名的疗养胜地。由于水温高的缘故,这里一年四季盛开莲花,所以莲花酒店也成为黑维兹的标志。
早餐后,我们参观巴拉顿湖畔的著名小城凯斯特海伊,尔后沿着巴拉顿湖北侧一路东行。匈牙利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巴拉顿湖是中欧最大的一个湖泊,所以匈牙利人喜欢把它称为“匈牙利海”。
巴拉顿湖烟波浩渺,风光旖旎,使我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浩浩汤汤”表现的是水面广大的意境,不同于“浩浩荡荡”。孙中山先生在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题词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这里的“浩浩荡荡”,则表现了排山倒海、一往無前的宏大气势。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曲,引用了孙中山的题词,但把“浩浩荡荡”唱成了“浩浩汤汤”,就是没有弄清楚洞庭湖水与钱塘江潮的区别,在意境上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巴拉顿湖东端的一个安静小镇菲兹弗,我们停下来欣赏美丽的湖景。湖中有一些帆船和帆板爱好者在此迎风弄潮,有一对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湖水中一群白天鹅悠然戏水。此中诗情画意,引得诗人骚客技痒难忍。散文作家李钢林立即除衣,仅穿一条白色内裤跃入水中,与白天鹅共逐波浪,兴致盎然,忘乎所以。只是上岸时十分尴尬,更衣时女团友们纷纷避之,男团友们则仰天大笑不止。
看到这一片和平幸福景象,我倒想起这里曾是一处著名的战场故地。
1945年2月,苏军攻占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准备向西发展进攻,进行解放奥地利维也纳的战役。此时,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组织了31个师43万兵力,准备由南向北发展进攻,企图击退乌克兰第3方面军,恢复多瑙河一线的防御,阻止苏军向维也纳进攻。
苏联元帅托尔布欣所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兵力不到20万人,仅为德军的一半。他立即命令方面军在巴拉顿湖南岸地区组织防御。经过9天顽强阻击,德军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仅揳入苏军阵地12至30公里,但损失官兵4万余人,坦克被击毁500余辆。德军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巴拉顿湖战役是苏军在卫国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防御作战。这场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乌克兰第3方面军按计划转入进攻维也纳战役。
天鹅挥动洁白的翅膀,翔游在蓝天白云和湛蓝湛蓝的湖水之间,宣示着巴拉顿湖早已远离战争。但是军人旅行到了战场故地,总是能从一片祥和的迷人景色中嗅出几十年前惨烈厮杀的硝烟味道。
但愿这是警钟长鸣。
但愿人间永久和平。
攻克柏林
去东欧旅行,第一站是德国柏林。
一般去一个城市旅行我带一张地图就行了,但去柏林我带了两张:一张是城市旅游图,一张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的作战经过要图。攻克柏林是我研习过的一个二战经典战例,我曾读过朱可夫、科涅夫、崔可夫等许多苏军将帅的回忆录,很想到柏林来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当年的激烈战况。
飞机降落在柏林东南的泰姆泊尔霍夫机场。我知道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战,守方是德国党卫军部队以及坦克、高炮部队,攻方则是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占领泰姆泊尔霍夫机场对整个柏林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机场是柏林市剩下的最后一块可供飞机起飞的场地。显然,敌人企图竭尽全力将这唯一的通往空中的窗口控制在手中。”4月25日清晨发起进攻,苏军强渡泰尔托运河,与敌展开激战,到4月26日中午,已完全控制了机场。在夺取机场的战斗中,第117团团长格里岑科牺牲了。崔可夫悲痛地回忆道:“这是一个足智多谋、意志坚定和非常勇敢的人,此人宽宽的肩膀,身材均称,少言寡语,两眼炯炯有神,他的形象至今留在我的脑海中。”
泰姆泊尔霍夫如今是一个繁忙的国际空港,一片和平景象。当我们庆幸和祝福和平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那个牺牲了的苏军团长和他英勇的士兵们。
第二天早晨,由于时差的缘故,我4点就起床,不到5点就拿着地图在柏林大街上闲逛了。
我们住的酒店位于柏林市中心,在勃兰登堡门正南距离只有1500米。这里正是在崔可夫集团军的进攻路线上。苏军用于柏林战役共三个方面军,由东向西发展进攻。右翼是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其任务是歼灭柏林以北的德军斯德丁集团;中路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正面进攻柏林,崔可夫集团军属于朱可夫麾下,是方面军的南翼;左翼是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其任务是歼灭柏林以南的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并以部分兵力协助朱可夫从南面进攻柏林。
在空无一人的柏林大街清晨,画着一支支红色箭头的作战地图立即活了起来。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在历史战场的故地,作战地图的血红色标号,最能激起一个军人热血沸腾。
早餐后旅行团去参观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一路上车载电视为我们播放的是苏联老电影《攻克柏林》。这部电影拍摄于1950年,我们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都还是少年儿童,看到红军战士伊凡洛夫熟悉的面容,把我们都带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50年代。
去波茨坦我想起在战史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柏林战役前,斯大林要朱可夫和科涅夫各拿出一个作战方案,最后却决定把主攻柏林的光荣给了朱可夫。科涅夫对此极不情愿,这毕竟是最后的决战和最高的荣誉。可是斯大林却否定了总参原来划定的两个方面军的作战分界线,他亲自划定的分界线上,在西南的波茨坦地区留下了一段空白。后来,朱可夫果然攻击受阻,进展迟缓。斯大林立即命令科涅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掉头向北,协助朱可夫进攻柏林。其进攻路线,正是在波茨坦地区这段方面军分界线的缺口上。
从波茨坦返回柏林,我们参观了威廉纪念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895年,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被炸得面目全非,黑乎乎地立在那里,柏林人形象地称它为“蛀牙”。如今,它保持了当年被毁的原貌,成为德国人民永不再战的警示纪念碑。我对刻意保存这颗“蛀牙”的德国人民肃然起敬。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也才能得到战争受害国人民的原谅和尊敬。
离“蛀牙”不远,就是著名的柏林动物园。动物园名牌写着“ZOO”,中国游客戏称为“200”号。中国人之所以对这里感兴趣,是因为在柏林动物园的礼堂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当然,这里也是柏林战役的一处战场故地。1945年5月1日凌晨3时55分,崔可夫接待了德军陆军参谋长克莱勃斯,他向崔可夫通报希特勒已于4月30日自杀,他奉命代表新政府与苏军谈判。崔可夫立即向朱可夫报告,并向克萊勃斯发出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
5时整,崔可夫如约来到动物园东北角,准备接受投降。当德军代表打着白旗向崔可夫走来时,敌阵地突然向崔可夫开枪,打中了他的左腿,传令兵冒着枪林弹雨把他救了下来。原来,是敌军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些狂妄的纳粹分子企图以武力来阻止投降。
在柏林动物园的东北角,我们好像目睹了当年那惊险的一幕。
离开柏林动物园,沿着“六月十七日大街”向东,我们来到柏林市的中心勃兰登堡门。它建于1791年,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城门上胜利女神驾驭四匹骏马的铜像,更是德国近代史的缩影。1806年,拿破仑攻占柏林将其掠回法国;1814年普鲁士战胜法国,铜像被归还柏林;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时将其严重损坏,1958年修复重铸后又立于城门上。
勃兰登堡门的北侧,是雄伟壮丽的国会大厦。1933年,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纳粹党徒栽赃陷害共产党人,并强化了法西斯独裁统治。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第3突击集团军的步兵79军攻占了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在国会大厦被炸毁的变形框架上升起了胜利的旗帜。
这座大楼在二战中几乎被全部炸毁,经1971年和1999年两次修复重建,现在成为一幢全新的联邦议会大厦。值得注意的是,在1971年重修时,去掉了被苏军炸毁的穹顶框架,一个没有了穹顶的“国会大厦”招致了广泛的非议。在1999年重建时,建造了一个新的玻璃穹顶,这个新颖的设计,有利于议事大厅采光,既环保又美观,而且保留了国会大厦穹顶建筑的原有风格,透明穹顶的框架又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那两个苏军士兵插上红旗的著名的历史照片,所以这个设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勃兰登堡门的南侧,就是希特勒的最后一个藏身之所帝国办公厅所在的位置。帝国办公厅,又称总理府,希特勒4月30日就是在这座建筑的地堡中自杀身亡的。
5月1日晚,第5突击集团军的部队,攻占了法西斯的最后巢穴帝国办公厅,第9军政治部的一位女指导员尼库利娜少校在帝国办公厅大厦顶上升起了胜利的红旗。至5月2日0时,德军停止了一切抵抗,柏林战役结束。
1988年,东德当局对原帝国办公厅地堡进行了一次彻底摧毁,在上面建了一片绿地和儿童运动场。1996年,又在原址建造了一片新的住宅。值得一提的是,在帝国办公厅旧址的南门一侧,1999年开了一家名为“太和饭店”的中餐馆,主打菜是北京烤鸭。
勃兰登堡门的西侧,是高大雄伟的苏军烈士纪念碑。我们旅行团中退休的中国军人们,都立正向铜像行军礼。
我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悲凉。因为此时,恰逢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
想当年,不可一世、狂妄骄横的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城下仅有一步之遥,终究没有撼动伟大的苏联。而在1991年的一夜之间,红旗落地,大厦倾覆。
苏军烈士的铜像注视着我,注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似乎在大声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干成了希特勒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