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冰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镇,为国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民族院校毕业生也受到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并且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一定思想问题。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创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且也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原来就业压力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挑战,而民族院校大学生毫无疑问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就业压力面前,民族院校部分学生呈现出一定思想问题,这既包括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普遍思想问题,也包括民族院校大学生存在的特殊思想问题。
1.1.1 价值观偏颇,从众心理较强
现阶段,“快餐文化”泛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仍然充斥社会,浮躁的社会风气也在校园蔓延,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一定偏颇。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这种功利性择业心理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择业选择,而且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与错配。与此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没有独立判断能力,从众心理比较严重。这种行为不仅使毕业生错失较好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严重挫伤就业积极性。
1.1.2 诚信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为了找到心仪的工作,仍然有一些毕业生存在简历造假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所致,这不仅损害毕业生自身形象,而且也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此外,毕业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或合同过程中,存在随意违约和不履行合同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浪费就业岗位,也损害了毕业生所在高校的声誉,更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信誉。
1.1.3 缺乏团队意识、创新精神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而具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企业努力追寻的目标。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忽视,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我国人才的选拔制度,基本上是奉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
1.1.4 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吃苦受累的机会特别少,缺少吃苦受累的磨难,他们心理素质越来越差。面对一点困难,就存在畏难心理,面对一点挫折,就会轻言放弃。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将面临很多挫折和挑战,如果缺乏抗挫折能力,将很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1.2.1 自信心不足,心理包袱过重
民族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民族地区,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接触到新鲜事物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阻碍学生在大学期间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也会影响求职择业,甚至影响未来人生发展。来自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基本上承载家庭希望,所以从小就背负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没有很好的消除和缓解办法,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1.2.2 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民族院校部分学生抱有“大学毕业工作不会差”“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等念头,殊不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迈向了大众教育。民族院校毕业生仍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著名民企情有独钟,他们既要工作轻松稳定,又想工作待遇高、还想身处大城市。但是毕业生心仪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著名民企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1.2.3 惰性思想存在,缺乏开拓精神
身处民族院校,多少会有一些政策照顾或政策倾斜,例如,助学金比例较高、少数民族学生优先等。这些政策出台初衷是很好的,但是也会使得学生产生“等、靠、要”惰性思想,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一旦学生惰性思想产生,将会产生很大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和勇气,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而且可能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淘汰出局。
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邱伟光、张耀灿所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民族院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将“三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逐渐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然后在就业指导中针对学生择业观、人才观、成功观进行正确引导,最后有针对性地安排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健康、就业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基于此,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层面。
核心层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辅助层面: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层面:择业观、人才观、成功观教育。
外围层面: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健康、就业诚信、职业道德教育。
以上四个层面、 十二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核心层面是基础,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进行就业指导的根本前提;辅助层面是方向,为民族院校学生发展指明道路;关键层面是主体,决定民族院校学生职业选择;外围层面是保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四个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
思想是行为的指明灯,而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多面性,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引导思想意识形成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良好就业思想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且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民族院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客观评价自身能力,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从而形成正确择业观。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择业观也有重要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抵御不良就业思想侵蚀,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奠定扎实基础。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择业成功的心理基础,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给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增加巨大压力,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大的抗压能力可以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为学生就业提供心理保障。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加求职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提升他们对理想追求的坚定程度。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确立合理就业目标,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为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奋斗。
就业形势是一定时间内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党和国家结合就业形势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决定社会就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在民族院校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及时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培养学生关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意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职业操守是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侵入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简历造假、恶意违约、不诚信就业、频繁跳槽等缺乏职业操守的行为屡有发生。
民族院校应该通过加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加强民族团结、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民族院校学生呈现出民族成分多,占比高的特点,民族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牵系家庭的小事,而且是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事。另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仍然进行破坏分裂活动,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应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也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体现上层领导重视。通过上层领导强力推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加大宣传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主导地位。民族院校应该采用网络、自媒体、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突出作用,让民族院校全校师生潜移默化认识到其重要性。最后,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可以明显提升研究者和教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理论视角,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仅可以在民族院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更好的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首先,建立全程式教育服务机制。民族院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并且结合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层面十二个方面内容,根据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进行全程式服务,提高民族院校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其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式教育机制。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工程,不单单是需要学校进行教育,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式教育机制。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而社会教育是补充,这三种教育共同影响,最终形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后,健全民族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机制。目前,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仍然在不断完善,因此需要健全就业指导部门工作机制,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搭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平台,是民族院校促进两者有机结合的关键。民族院校通过建立这个互动平台,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可以结合就业指导和学生学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精准教学。利用这个互动平台,注重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作用。在新生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三观”等方面内容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感情,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大二、大三阶段,结合专业知识学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开始择业观、人才观和成功观教育,让学生对就业、成功和成才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在大四阶段,结合学生择业选择,进行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健康、就业诚信、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建立就业信心和防范就业风险。在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讲授,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既是主体也是关键。首先,组建一支符合民族院校培养目标且熟悉就业指导业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院校应该组建一支由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心理指导老师和马院教师为主体,班主任、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为补充的师资队伍,结合民族院校培养目标,履行各自职责,并充分发挥各自在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共同推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提升民族院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对民族院校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这支师资队伍从思想政治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提升。最后,完善民族院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合理完善的培训机制能够使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符合学生需要。应该明确培训重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培训结果运用等方面内容。设计合理培训机制,达到师资队伍培训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