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泰国商会大学
传媒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类型,虽然在内容与精神内核上保持着一致性,但其表现形式与特征上,与传统艺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不仅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性特征。在传媒艺术中,具有典型的科技性、媒体性、参与性特点,对其在媒介新生态语境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必须要对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展开分析,以求更加准确理解发展中的具体内容。
传媒艺术诞生于二十世纪中叶,在对艺术四因式理论进行概括与沿袭的基础上,构建起的信息化技术体系。通过新型媒体形式的发展,欧美等国家才逐渐形成了以“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内容讨论。因此,传媒艺术必须不断从传播理论与社会艺术中吸收养分,并在发展中坚持贯彻这一内容,关注自身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效果,补充并发展媒介生态语境。
传媒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背景下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级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媒艺术的发展初期,其内容仅作为政治、商业信息的载体,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不断增加自身内容。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化,这种具有典型功能性的艺术形式持续壮大,并形成了以“品牌”为核心的理念化内容,将自身的功能作用弱化,反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
科学性特征,是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的重要区别。在发展传媒艺术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特征条件放大,扩大科技的作用水平与影响力范围,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形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艺术影响效果的角度分析,传媒艺术并不是以实物的形式完成创造,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其艺术内容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传媒技术来实现。因此,传媒艺术的发展,必须将科技性条件放在第一要务,在保证艺术信息传递质量与扩散范围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形式的发展水平。
另外,从学科理论的角度出发,传统艺术形式都集中在一门具体的技艺方法中,而传媒艺术的内容,是在对传媒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科技性研究中,也要兼顾理论研究的深度,通过多种类型的传媒艺术形式实践,总结生产中的数据材料,丰富理论系统的内容,以此保证传媒艺术发展根基的稳定性[2]。完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传媒艺术这一个社会领域学者与生产者的研究实践投入,还应在各个与之相关的传媒领域中,发挥出新媒介的积极性,通过新生态语境下的通力配合,达到发展优化的实际目标。
网络技术发展,使社会资讯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网络空间中,不仅加快了原有艺术形式的传递效果,也产生了新的艺术内容。传媒艺术作为以传媒通信为核心的艺术类别,在融合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当前的网络空间中,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内容,正不断的扩大着自身的影响范围。其发展方式与特点,也为传媒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具体的参考内容。
例如,美国的网络电视剧《纸牌屋》与2014年上映,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轰动性的传播效果。而以《万合天宜》为代表的国内独立网络视频制作公司,也陆续的推出了大量的现象级作品,成为了国内热点文化内容。虽然此类作品在资金投入、艺术性上仍存在不足,但就其目前引起的市场效果分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在提升传媒艺术效果上起到积极作用。
传媒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了艺术学者的价值作用。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阶段中,也要有效利用相关专家学者的科研、理论力量,在兼顾时代适应性,在保证艺术与传媒完美融合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革内容作出调整与转变,以此使传媒艺术在平衡技术与艺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传媒艺术是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艺术内容对于受众的欣赏能力有着不同的需求[3]。对于适应范围较大的艺术空间,传媒艺术的学者,应针对艺术内容的开发,设置更加系统的逻辑理论,在保证艺术“人民性”条件的基础上,防止这一特异艺术形式为受众带来的“物化”问题。相关传媒领域的研究学者,应在延续、继承1990年代传媒大众文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民粹立场与平民立场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在平衡当前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缩减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差异化内容,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定义传媒艺术的发展条件,真正对传媒艺术的概念内容进行深刻研究,以此保证发展进程中理论内容的兼容性,彻底摒弃思想上的排斥主义。
综上,科技条件与媒体形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对于传媒艺术的桎梏,使其表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并在艺术内容与技术手段进行结合的同时,更好的融入了新生态语境环境中。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在兼顾科技条件发展的基础上,使传媒艺术与网络传媒形式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发挥传媒艺术学者的引领作用,更加积极的带动整体行业与领域的发展。为拓展传媒艺术的成长空间创造不可替代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