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摆在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职责,其他课程也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合力,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知识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课,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大学语文上出“思想政治味”。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力本位”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在职业道德、工作韧劲、抗挫能力等方面差强人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的多个文件中提到要培养“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这些都要求应创新课程理念,扎根教学实践,提高课程站位。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在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学语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摒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的错误观念,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文化自信,使思想政治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既提升人文素养,又提高了专业素养。
目前市面上大学语文的教材很多,大多数采用历史发展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些语文教材与学校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不契合,且艺术类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向其他高校学生一样学习那些教材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低,因此开发适用于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并在教材中增设艺术作品鉴赏等美文,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品位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全面融入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研讨,深入挖掘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制定大学语文各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诗经》中《蓼莪》的诗歌时,融入中国孝道文化,让学生辩证看待“孝”,弘扬尊老重孝的良好品质,拒绝“愚孝”。又如在学习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中通过天一阁经历的自然风雨与历史风雨,推广到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艰难,引导学生担当时代使命,继承和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说小学语文是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是语言文学,而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化,这种说法虽然不尽准确,却也道出了不同阶段语文课程的实质。相比较于中小学语文重视文字的运用、语法的规范等,大学语文更注重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仍采用中学语文的“三段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学生的需求,为此创新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积极探索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课程生态,具体来说,一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法,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让学生在做中自己去懂得革命的艰难、成功的不易、生命的宝贵、人格的高尚等,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二是要善于运用现代新技术、自媒体等,甄选优质网络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在线上学知识,线下提认识、讲文化,线上线下结合赋予语文课堂新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自信。三是善于用鲜活的历史物件讲道理,讲古代文学时可结合博物馆中的文物来阐述文化的艰难、传承的不易等主题,可采用“假如文物会说话”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透过文物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学习现当代文学中,可在适当章节中用红色家书讲述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与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实现仅依靠课堂上短短的学时是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打造“不下课”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一是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掌握与考察,增强其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有“中国心”,做“中国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二是开展各类诵读活动,以诵读的方式,通过朗诵诗词歌赋、红色书信等,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尤其是开展“诵红色家书,品初心使命”的朗诵活动,一封封尘封的家书中透露的是共产党人革命初期坚定的信念、炮火淬炼中的忠诚以及大国崛起的愿景,这对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勇担历史使命有非常好的效果。三是开展各类辩论赛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的碰撞让真理越辩越明,也提到了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实现。以往的课程评价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是一种总结性考核,后来,人们认识到总结性考核的弊端,开始注重过程性考核,而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大学语文的考核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做到软硬兼施,一是改革语文期末考试,选择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回答,比如结合《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悲剧人生,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命运和人生。结合《钱钟书〈围城〉》中杨绛先生阐述的艺术创作与作者个人经验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阅读经历或体验深入理解。结合《蓼莪》诗歌中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悲恸之情,让学生思考应当怎样孝敬父母。二是改革德育评价方法,用硬框框督促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水平。在语文课程考核中加入德育考核,重点对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考核,引导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渗透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培育。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扎实的德育能力。
这需要做到,一是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讲座、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在全校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强化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推进全校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二是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引导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理论意识,提升教师理论自信,组织教师立足学科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等结合后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盐渗透进大学语文的浓汤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是组建教师团队,根据课程需要,组建涵括语文课程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教师团队,语文教师负责确定课程内容,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师严把思想政治关,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与路径,专业教师负责在课程适当地方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培养品德与技术并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