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引导模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2019-03-22 19:18:38聂钰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聂钰石

一、引言

2019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深感责任重大。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学习、座谈交流等活动的热情不高的情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从软引导模型的应用出发,与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集中统一学习相结合,抓四个思想政治创新,以软引导方式,联结网络思想政治、家庭思想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等四方面,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围能量圈,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软引导效果。

二、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模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是指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有规划、分步骤、静默地将已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长期融合渗透到各项活动及日常事务中,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产生被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四类思想政治创新软引导的要素分析,可以捕捉到软引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而建构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模型: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融入应开展的各项活动及事务当中,形成软化后的各项活动及事务;二是通过四个思想政治创新来开展软化后的各项工作及事务;三是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噪音干扰;四是接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的设置方式与程度,形成软引导回路。[1]

三、紧抓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

将各项工作及事务软化后,依托四个思想政治创新,配合高校开展的统一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活动。紧抓网络思想政治创新、家庭思想政治创新、活动思想政治创新、文化思想政治创新等四个思想政治创新,通过网络平台、家校联合、校园活动、文化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切口,形成合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活动的影响群体范围,充分发挥软引导的深入性、静默性、长期性的教育引导优势。

(一)网络思想政治创新。紧抓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软化后的信息发布,例如在微信平台上推送《马克思》等红色主题动画片,从网络途径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认真学习,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其中收获深刻的学习感悟、达到良好的理论武装效果。

(二)家庭思想政治创新。召开大学家长会,通过会议、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家长到学校中实地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遵守的规范、可能遇到的困难、应该制定的规划、能够实现的理想等内容,以提升学生家长对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与配合,营造家校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活动思想政治创新。邀请徐川等网络思想政治“红人”为学生开展讲座交流,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方式,打造活动思想政治品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的积极性。

(四)文化思想政治创新。在学生中推选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围绕涵盖但不限于思想建设、政治学习、党员发展、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运用年轻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轻松氛围中为高校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群众青年们等各类大学生进行文化报告与讨论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朋辈引航的形式融入到以文化人的过程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发挥软引导效应,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回路

在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引导噪音,对整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与损耗。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噪音产生的原因,最大程度降低其负面影响程度。

一是在各类思想政治创新工作中存在把握能力不同、主题设计技巧偏差等原因,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引导损耗;二是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与内容初衷并不贴切的观点反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产生较大的噪音干扰;三是针对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由于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及思考能力,会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这种暗示既是自信式的对外怀疑,又是不自信式的自我保护,会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内化吸收难度。[2]

在通过四个思想政治创新而产生软引导效应后,同时接收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设置方式与程度。针对教育引导效果较好的思政创新举措,要进行保护坚持和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效果;针对教育引导效果一般的思政创新举措,要想方设法增加软引导的元素浓度,既要增加思想政治内涵浓度又要提高活动形式创新浓度;针对教育引导效果不佳的思政创新举措,要及时进行调整甚至中止,在匡正修改的同时,要高度警惕副作用的产生,避免发生教育引导上的适得其反。

完成以上工作后,可以进行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的总结,分析软引导效果与不足,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回路,为二次软引导夯实基础。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效果计较

开展软引导模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紧抓四个思想政治创新,是对在新时代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所给予的充分和及时的回应。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的优点与作用,它能够很好地配合统一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往往体现出以下几大优点[3]。

(一)淡化渗透性。借助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的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较为淡化。它渗透于四个思想政治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有方向地引导大学生。相较于直接灌输式的硬引导,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观念抵御和心理设防。

(二)情感趋同性。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对母校各项工作都会投入一定程度的情感,愿意在其中锻炼能力、实现价值、追求梦想。这种情况下,将软引导应用于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中,能够使引导工作获得大学生的情感趋同,增加引导成功率;

(三)易于接受性。正是因为在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具有前两个特性,故能够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内涵引导,较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可以说,抓好四个思想政治创新工作,与集体学习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软引导模型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及广阔的创新应用前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教育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