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9-03-22 19:18:38安绍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安绍强 高 蕊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在“微时代”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已经突破了教材的限制,而能够在互联网、新媒体中对自身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搜索与应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促使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教育信息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变性的特征,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搜索与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差异化的见解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创新师生沟通方式。师生互动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且确保教师可以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流程等进行优化,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沟通方式与成效都不甚理想,一方面,教师往往会忽略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体现与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沟通时间也多局限在课堂之上。在“微时代”中,师生沟通具有了更好的环境,即教师与学生可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随时随地地开展即时沟通,这对于创新师生沟通方式、提升师生沟通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在“微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为从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的扩展,即面对互联网、新媒体中复杂的信息和多元化的思想与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做好课堂与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向互联网与微媒体平台进行延展,从而在构建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平台,而微媒体的出现则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共享的参与主体、强化了互联网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数量以及共享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在思想政治课堂当中,教师可以依托微媒体对课件进行共享,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内化与巩固,进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教学效率;在思想政治课外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互联网、微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下载,从而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在“微时代”中,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环境、信息获取习惯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一方面,复杂且多元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倾向于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个性化的特征,而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也已经不在教育工作者的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都难以适应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特点,而对教育模式与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则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必然要求。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促使教师在教育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话语权。在“微时代”下,学生所具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信息需求等自主且便捷地获取知识,在此背景下,学生所具有的知识量甚至要超过部分教师,这也导致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权威性与话语权被削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产生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在“微时代”下,教师需要重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微时代”为师生关系以及自身权威性和话语权带来的挑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一)使用“微话语”。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微时代”对自身权威性以及话语权所带来的挑战,并通过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语言风格、交流方法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渗透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使用“接地气”的语言激发学生共鸣。如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并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或者与大学生群体开展沟通,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师生沟通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从而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引导成效。

(二)运用“微平台”。在“微时代”中,运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必要路径。在“微平台”的运用中,高校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需要开通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平台与微信平台,并依托课堂、校园传统媒体、校园新媒体等对这些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提升微平台所具有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二是高校需要重视打造“微平台”矩阵,即校际平台、院级平台、系级平台与班级平台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联动,从而在各司其职、紧密写作的基础上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微阵地”。

(三)提升“微素养”。在“微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肯定互联网与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将互联网与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而且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微素养”,为互联网与新媒体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学习互联网与新媒体使用技巧,在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基础上,确保多元化媒介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并将其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三是高校需要围绕“微媒体”时代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与发展要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素养”的提升构建相应的培训机制与考评机制,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微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