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2019-03-22 19:18:38冒小芬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冒小芬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对金融专业性很强的人才求贤若渴。根据2016年12月中华英才网发布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金融行业不仅是已毕业大学生的求职首选,也是在校大学生中占比最高的就业职业。而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领域的人才供求状况并不均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高于人才的供应量。所以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一)银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银行针对应届生的岗位主要分为两类:银行柜员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的工作内容即是对银行的个人业务、公司业务的处理,工作强度比较大。这个职位要求门槛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只需要本科毕业生,甚至有些定向柜员岗位允许大专生进行应聘,这对高职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客户经理的岗位需求一直比较大,这类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维护客户关系、建立自己的客户资源,对其沟通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且有一定的岗位的绩效考核压力。

(二)证券/基金/信托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从证券、基金、信托行业总体情况来看,此类机构的入职门槛相对较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证券/基金/信托行业他们可以胜任的岗位大多是各营业部的基层岗位,比如市场营销岗、前台、经纪业务部门的营销岗、咨询岗和客户经理等岗位。这些岗位一般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或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较强的沟通能力。

(三)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保险行业中保险代理人员占据了保险营销队伍中很大的比重,而其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专业知识、技术能力都不是很高,人员的流动性较强,是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四)其他金融机构人才需求特征分析。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企业发展迅速,对金融管理专业人员需求缺口也比较大。这类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银行信贷、金融租赁、房产、股票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这些岗位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的选择方向。

二、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建设缺乏创新。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课设的课程还是定位于培养传统的金融业务人才,课程内容还集中于金融基础介绍和金融机构的柜台和营销方面,而对金融业的新发展新形势,尤其是最热门的互联网金融很少涉及。这种滞后的课程设置和知识内容必然会让学生对金融管理专业失去兴趣,所以有不少金融专业学生转去花大量的时间去考初级会计师,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自己要从事的金融产品营销的工作丧失了热情。

(二)实践教学推行力度不够。金融管理专业主要是为金融企业培养基层或是一线操作人员,专业特点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实用性特点的主要体现。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强,缺少必要的实践基地,不能保障学生的上机临柜实训和去对口金融企业实习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脱节,难以适应金融企业的岗位要求。

三、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强化金融课程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为金融企业输送应用性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应该细化课程设置,突出金融专业的知识针对性。适当弱化宏观金融内容,强化微观金融的内容。在金融管理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该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根据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去向多的岗位,开设新的课程,补充现实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将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从业岗位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调整课程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比重,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课程设置上要有明确的要求,理论课程的实践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对于专业的理实一体课程实践环节应该不少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同时还有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门实训课程和实验基地实习课程。同时,高职院校要实现产教融合,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在学生实训环节,安排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信贷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去实习,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训培养模式,让学生熟悉金融企业岗位实际的操作流程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三)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金融业务创新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是会从基本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开始,然后逐步细化和深入,这就使得部分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可能存在重复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在有限的学时中,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整合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内容的契合,因为目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行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要求持证上岗,在就业选择时,只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更具有竞争力。高校课程设置时“对证施教”,在组织实施教学时嵌入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对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发展得到统一。

高校金融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因此要组织专业教师开发新课程,比如和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融资、互联网金融营销、新兴融资方式与操作实务等课程。同时对于一些金融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理论或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普及,促进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