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实现了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信息化。目前我国有2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各类跨境电商平台从事进出口业务,年均交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了9.1万亿元,是2012年交易规模的433%。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合格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未来三年跨境电商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将高达450万。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合格跨境电商人才,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
(一)《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的课程特点。《跨境电子商务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为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的经贸类专业课程。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融合,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以学为中心”的课改原则下,只有弄清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能力成长,实现高效课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应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前景,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主要业务模式,了解国内外常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规则及基本操作,熟悉业务推广和客户服务的基本方法;掌握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网络调研、选品和采购、网上报价、产品发布及推广等专业知识。
2.能力目标。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和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在校内跨境电商孵化中心的实训,让学生掌握八项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即海外市场调研操作、跨境电商平台选择和注册操作、跨境电商选品和信息化操作、跨境物流操作、跨境产品定价、刊登和发布操作、跨境电商店铺优化及推广操作、处理订单、发货、清关操作、收款、售后及客户维护操作等业务操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根据跨境网络调研、独立寻求货源并进行采购,能够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建立、运营、维护和管理店铺,能够进行平台基本操作和订单处理等业务操作能力和从事跨境电商运营与策划工作的跨境电商贸易人才。
3.素质目标。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诚信务实、细致严谨、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以及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职业品质,为学生适应跨境电商工作岗位和跨境电商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材料、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为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个中心、两项结合和三大环节。
(一)紧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情感和体验的全面发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学生经验、学生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课程知识点多、杂、相互联系不紧密;实践性很强,学生不容易全面掌握。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不可能通过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来实现,必须通过干中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动手能力。
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做好助学和导学的角色定位。通过创设情境,采取启发式、引导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协作、泛在和拓展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学生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重新建构知识。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背景,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应当理解讲授给他们的知识。应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从元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应该把学生看成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策略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意识的个体。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贸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做好两项结合。基于课程特点和学习理论的分析,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进行两个方面的结合。
1.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学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实行跨境电商业务一般知识、简单案例分析与单项能力训练以线上学习为主,重点难点业务知识、复杂案例分析及综合能力训练以线下为主;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教学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整个课程内容被分解为8种基本业务操作能力,每个模块主要由业务知识、案例分析与实操能力训练三部分构成,并对各模块的线上线下教学进行分工设计,从而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以跨境电商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业务能力实训为特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体系。
2.将跨境电商实务知识传授、业务实操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外贸实务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知识的讲解应结合跨境电商实际业务,多采用场景模拟、图片展示、案例讨论、平台实操等教学方法。如学习跨境电商沟通,可以采取分组模拟法,让学生扮演进出口商和国外客户,体验不同纠纷情况下各自的立场,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纠纷;学习跨境电商物流,应通过实际业务案例和业务场景展示,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学习跨境电商产品的上传,应让学生自主选择产品,设计文案,教师通过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将练、评、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练习和体验为主,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抓好三大环节。教学设计有三大基本环节,即课前分析、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这三个环节应紧密配合。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前分析主要是解决学生应该学什么,课中实施主要解决如何学,课后评价主要是解决学生学得怎么样,根据学习效果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传统的教学往往无视学生,掐头去尾,课前无分析,课后无评价,这是典型的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课前无分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就很难真正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不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后无评价和反馈,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怎么样,不能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跟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教学设计有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借助于比较流行的ADDIE模式,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对教学中的四个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起点水平、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深入了解,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环节。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科学适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开课前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法,了解学生对《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知识的学习基础。比如可以调查学生是否有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购物的经历,是否熟悉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学生自己、同学或亲友有无跨境电商创业经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过程。
2.学习内容分析。对《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主要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做”的知识,按照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的层级顺序,由简单到复杂,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3.确定学习目标。课前可告知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先在线上观看学习视频,并做基础知识点的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汇总学生遇到的疑难点,在课堂上做重点分析。
(二)课中设计实施。课堂学习主要用来进行跨境电商实际业务案例研讨,解决疑难问题,进行知识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要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跨境电商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最终目的,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循序渐进的感知、理解、深化、应用和巩固阶段。
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研讨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为让学生弄清楚跨境电商平台上产品的搜索排序规则,可以创设蓝牙耳机的排名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亲自登录速卖通或亚马逊平台,调查不同排名的店铺,比较其店铺及产品信息,了解客户评价,梳理、讨论和总结影响搜索排序的因素。通过这种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达到同化知识的目标。
(三)课后评价与反馈。课后评价与反馈,是为了判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解决了问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完成情况怎么样。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围绕知识和技能,可采取提问、线上简单测评、课后自主探究、小论文、上机实际操作等多种手段,多角度观测学生学习的成效。